謝友勤
快過年了,我們遼西大碗鄉(xiāng)的爺們兒,趕上馬車,拉著家眷,裝好粘豆包、粉條,北上內(nèi)蒙,南下縣城。去內(nèi)蒙古的,大多是串親戚,省界兩邊,漢、蒙聯(lián)姻的不少。下縣城的,大碗鄉(xiāng)人說“下”,地勢由內(nèi)蒙古高原傾斜下來,一直漫入遼西腹地,北高南低,大碗鄉(xiāng)人按地勢說話。
哪兒都沒去的閑人,便翹起尾巴,撅達撅達地在街上走,見人就打招呼:殺豬了嗎?去頭蹄皮毛下水,凈肉多少斤?嗨,可不小哇!一色說恭維話。更多的閑人,去泡茶館。早些年,茶館遍布遼西縣城。如今商店密集,柜臺上擺滿純凈水、冰紅茶、非??蓸贰3笋橊劦臎]了,騎馬的少了,馬車、驢車不準趕進城區(qū)。老板子們個個是大水包,大茶壺呀。他們不來,茶館一家跟一家倒閉。城里的老茶客們,仿佛前朝遺老,縮回家里,自斟自飲,撐持殘局。茶館黃鋪,說書的,賣唱的,也喪失地盤,流向更北,更偏遠的異鄉(xiāng),便到了大碗鄉(xiāng)。
大碗鄉(xiāng)茶爐響鼻瞿瞿叫,一股股熱汽沖上天。祖輩手繡的“茶”旗,在桿頂潑啦啦張揚。陽光從露天席棚篩下,花花點點,落進水碗里,似陰涼涼小銀幣;落在身上,像小殼蟲簌簌爬。石板長條桌,石板長條凳,用井水沖刷得清清爽爽。涼棚下,吊著一只拳頭大的鹽袋。過去千百年間,一家老少幾代,圍在一起吃飯,從房梁吊下一只小鹽袋,每個人伸長脖子,舔一下鹽袋,就是進鹽了。菜鍋里是沒得鹽放的。鹽,不許進入遼西邊地,更不準進入內(nèi)蒙古,像軍火一樣被朝廷官府嚴厲管制,怕你吃多了鹽,身上長力氣,造反。如今,吊鹽袋作為一種圖騰,裝飾在茶館。
大碗鄉(xiāng)的露天茶館,面對兩省通衢,官道上有人經(jīng)過,茶客們就會熱乎拉招呼:過來喝一碗。只要你稍一猶豫,馬放慢一點兒,他們就會沖上官道,攔住你的馬頭,扯住你的韁繩,把你拉到席位上。茶客們紛紛起身,讓座,責備道:
大碗鄉(xiāng)小點兒,留不住你咋的?
甭怕花錢,手緊,兄弟給你墊上。
掌柜的,給這位客人掛賬。
大碗鄉(xiāng)茶客,對遠行人,充滿濃濃的敬意。有的賬,一去不復返了。但人情帶走了,你欠著別人的,在遙遠漫長的旅途上,將充滿溫馨。店主偶爾想起那位遠行人,見他長久沒有返回,擔心地嘀咕:會不會出啥意外?出門在外不容易呀!
更多的茶客,是在附近打短工,干苦活兒的。大夏天,他們急火火趕來,屁股一歪,橫騎在石凳上,一股陰涼從尾骨襲上脊梁,漢子嚷聲爽!抓住茶壺,仰脖咕嘟咕嘟喝。脫掉上衣,露出黑豹似腱子肉,再抓起茶壺喝。一壺水見底,漢子解下腰間包袱,把印花布一層層抖開,露出金黃嘎巴的玉米面餅子,吭吭咬,眨眼工夫造完了。漢子心滿意足,頻頻對大伙兒點頭,親切地招呼:喝,喝呀!
茶客們紛紛把嘴湊近茶碗,掄圓腮幫,吹不起水紋,挺黏稠,滋滋嘍嘍喝出滿臉熱汗。
這時,一個瞎子摸進來,抱著馬頭琴,拽過凳子,說:官人,聽支曲子吧。
這就是胡爾沁說書人呀,從縣城退到這里。百姓人家認定,筆寫下來的,斧頭砍不斷,要知朝中事,山里問野人。一個雙目失明的胡爾沁藝人,能洞察天地!早年間,蒙古王公每三年進京值班一次,返回時,將在京城購得的漢書譯成滿文和蒙文,敬奉給寺院。喇嘛們抄寫譯本,送給說書人。書里的倫理道德,風土人情,醫(yī)藥養(yǎng)生,傳奇軼事,甚至時事新聞,由胡爾沁藝人傳唱開。
瞎子藝人把琴架在大腿上,拉起來,弓弦急劇顫抖,馬蹄聲奔騰而起。瞎子唱道:
盤龍大樹頂破天,樹根根抓住野河灘。
灘上住著百家姓,土里埋著老祖先。
老祖先當年好身板,背著犁鏵去耕田,
犁鏵碰石碎成片,老繩繃直斷了線。
撿起犁片當鼓板,拴上老繩做琴弦,
咚咚,先有的天,咚咚,后有的地。
先有九曲黃河灘,后有荒腔和野調。
日出日落是一天,從古到今沒有變......
茶客們聽得如癡如醉。瞎子琴弓一頓,琴頭昂起,仿佛騎手猛收韁繩,馬咴咴嘶鳴不止。茶客們端著一碗碗濃茶,內(nèi)心震撼,淚水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