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新
“每一起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熱點案件,都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本案要告訴大家的是,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序良俗,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對這種合法正當行為,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和保護,司法審判永遠是社會正能量的守護者?!薄嵵菔兄性合嚓P負責人如是說。
上述所指案件正是“電梯勸煙猝死案”。
1月23日,本是個極其普通且平凡的日子,但是因為“電梯勸煙猝死案”的庭審主張——“勸阻者無責,無需賠償”,賦予了這一天崇高而出彩的意義。
此案件的宣判廣受公眾關注,且得到了高度一致的稱贊。因為法院的判決給仗義執(zhí)言者撐了腰;因為法院的判決讓公然違法違規(guī)者看到了后果;因為法院的判決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經(jīng)營主體懂得了擔當。
十九大的召開引領中國進入了依法治國新時代。
法是什么?
法者,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豆茏印て叻ā愤@樣表述。
法,歸根結底就是規(guī)則、規(guī)矩、規(guī)范。
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儀(《管子·版法解》)。更進一步說明“國家無法制,民眾就不知道怎樣行事,沒有制度,行事就沒有了準則”。
人民只有清楚的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才會有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人民只有明白的知道做對了的結果,做錯了的代價,才會有對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敬畏;人民只有在清楚規(guī)范、規(guī)則,懂得代價與結果之后,才能在法律、法規(guī)、政令范圍內(nèi)享受行動的自由。如果人民心中糾結著、糊涂著價值觀,那么這個社會也就會變的畸形。
就像鄭州市中院相關負責人所說“每一起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熱點案件,都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公開課的質(zhì)量高低、影響大小則取決于課堂內(nèi)容的立意,取決于主講人的水平,更取決于課堂內(nèi)容是否具有普遍性。講好了,可以民意稱贊,民風向善;講砸了,可以讓三觀盡毀,道德回到解放前。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大家還記得“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扶”這句“經(jīng)典”之詞嗎?這句話源于2006年“彭宇案件”主審法官之口。雖然事件發(fā)生在南京,但影響卻發(fā)酵在整個中國。雖然話出在一個普通法官之口,但卻讓整個社會民眾三觀顛倒。
在一項“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眾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的調(diào)查中,55.6%的參與者選擇直接走開,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主動扶起來。
甚至有觀點說,“彭宇案件”讓中國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在法官嘴巴開閉之間化為烏有,卻在一夜間催生了一個“成功獲利無限,失敗也不追責”的“碰瓷”產(chǎn)業(yè)。
從11年前的“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扶”讓道德回退解放前,到2018年“勸阻者無責,無需賠償”的重拾法治自信。道德自信,正義自信,讓我們看到了“依法治國新時代”社會風清氣正強大力量的回歸。
如果說讓正義之風大行其道,讓違規(guī)逾矩之人寸步難行,是這次“電梯勸煙猝死案”法治公開課帶給我們的收益,那么這次收益的放大與升華則與公共關系的運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即法治公開課的影響和普及離不開公共關系信息傳播的運用;法治社會風氣的形成、行為規(guī)范的落實離不開公共關系的推廣;法治中國的形象樹立與推廣更離不開公共關系的系統(tǒng)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