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爽 陸愛桃 張心怡 黃子容 薛 琦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廣東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突發(fā)事件心理援助應急技術(shù)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
折扣最早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用來衡量個體在跨期決策任務(wù)中的行為表現(xiàn)。比如,現(xiàn)在得到20元還是一年后得到100元?即使一年后所得錢數(shù)是現(xiàn)在的5倍,個體還是更愿意選擇現(xiàn)在得到20元而不是一年后得到 100 元(DeSteno,Li,Dickens,& Lerner,2014)。當選擇的任務(wù)涉及時間和金錢兩個維度時,其中一個維度(時間或者金錢)所具備的吸引力降低,也就是說,事物的客觀價值沒有發(fā)生改變,但在個體心中的主觀價值卻降低了,這就是折扣。當折扣涉及時間維度時,就稱為時間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 Kirby,Petry, & Bickel,1999)。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獲得更大的獎勵,個體傾向于選擇即時獎賞(張娜,2013)。目前研究主要從兩方面探究時間折扣的內(nèi)部機制,一是任務(wù)選擇,如獎賞的相對價值和等待時間的長短(Read et al.,2005),二是時間折扣的發(fā)生機制及對其他因素如投資、健康、社會政策等的影響(Hardisty& Weber,2009)。
最近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權(quán)力感能影響時間折扣(Priyanka,Joshi,& Nathanael,2013)。 權(quán)力(power)是指對信息、金錢等重要資源的掌控性(Dubois,Rucker,& Galinsky,2010),以及影響他人思想和行為的能力(Dijke& Poppe,2004)。權(quán)力也可表現(xiàn)為高權(quán)力者(如老板)對低權(quán)力者(如下屬)的掌握、干涉與控制的一種能力。權(quán)力與行為決策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例如在評估潛在決策風險時,高權(quán)力者更樂觀并且具有冒險精神(Anderson& Galinsky,2006),因為高權(quán)力者擁有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如金錢資源),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而低權(quán)力者則受環(huán)境的限制,并受高權(quán)力者的支配(Emerson,1962;Fiske,1993;Keltner,Gruenfeld,& Anderson,2003)。 也就是說,高權(quán)力者往往有更多的智力和心理資源 (Valdesolo&DeSteno,2014)。 最近,Priyanka 等(2013)發(fā)現(xiàn)權(quán)力會使個體產(chǎn)生延遲滿足感,做對未來有益的決定,愿意等待以獲得長期利益。根據(jù)解釋水平理論,個體運用高解釋水平來表征遠心理距離的事物,運用低解釋水平來表征近心理距離的事物。在時間折扣任務(wù)中,金錢具有高解釋水平屬性,是遠心理距離表征,而時間具有低解釋水平屬性,是近心理距離表征。個體傾向采用低解釋水平表征,關(guān)注時間屬性,因此放棄金額多的延遲獎賞而偏愛金額少的即時獎賞(Trope & Liberman,2003)。
根據(jù)期望理論(Kahneman & Tversky,1979),個體認為放棄即時滿足是一種損失,為避免損失,個體不愿意等待延遲獎賞。在決策中,高權(quán)力感個體關(guān)注獲得利益和獎賞,而低權(quán)力感個體關(guān)注避免損失。另外,高權(quán)力感個體對未來的掌控性強,感知到的未來自我與當前自我的距離更近(Kanten,2011),而引起時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個體對未來的不確定感(Frederick,Loewenstein,& O’donoghue,2002),如果個體對未來感到不可控,不確定未來是否能夠獲得獎賞時,個體就傾向于選擇即時滿足而放棄延遲滿足??梢?,由于相比于現(xiàn)在的自己,個體對未來自己有更弱的聯(lián)結(jié)和不確定性 (Priyanka et al.,2013),而且給未來自己做決定就像是給他人做決定(Pronin,Olivola,& Kennedy,2008),因而,人們更傾向于即時滿足,出現(xiàn)時間折扣。而與未來自己的聯(lián)系可能在權(quán)力和時間折扣中起到中介作用(Priyanka et al.,2013)。
Bartels和Rips(2010)通過讓被試回憶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減少與未來自己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個體傾向于接受短期利益。 Nurmi,Poole 和 Kalakoski(1994)也發(fā)現(xiàn)個體的短視行為與未來定向有關(guān)。未來定向(future orientation)是個體看待未來的態(tài)度,涉及個體的預期、計劃和對未來生活的評價。它表現(xiàn)為對未來時間感知的能力,包括預先計劃(plan ahead)和時間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兩個維度。個體的選擇受其自身經(jīng)歷及未來某種因素的影響,當個體傾向于面向未來時,其對短期利益的抵抗力強并對長期目標的實現(xiàn)給予更多關(guān)注。Wittmann和Paulus(2008)認為,當個體高估其所擁有的時間時,會選擇即時而較少的獎賞,反之就會選擇長遠而較多的獎賞。也就是說,個體的時間感知能力會影響其在時間折扣任務(wù)中的選擇。更關(guān)注未來的個體,能為了長遠利益犧牲或放棄短期利益,這是延遲滿足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反映了個體較強的時間洞察力 (宋其爭,2004)。因此,未來定向性強的個體對未來有積極的關(guān)注和清晰的認識,能全面地評估未來目標的價值,而未來定向性弱的個體更關(guān)注眼前,傾向于選擇即時獎賞。高權(quán)力者有更廣闊的時間視野,知覺到的未來更近(Kanten,2011)。擁有權(quán)力會讓個體產(chǎn)生控制感和變得樂觀,使個體減少主觀的不確定性,所以個體會感覺自己與未來的聯(lián)系更緊密 (Anderson&Galinsky,2006)。
可見,個體的權(quán)力感、未來定向與時間折扣之間存在密切的關(guān)系。而且,未來定向很可能在權(quán)力影響時間折扣的內(nèi)部機制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本研究主要考察未來定向是否在權(quán)力和時間折扣中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說,權(quán)力感越高的個體,其未來定向性越強,時間折扣程度越小,更愿意接受延遲滿足。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下四個假設(shè):
假設(shè)1:權(quán)力會對未來定向產(chǎn)生影響作用。
假設(shè)2:未來定向會對時間折扣產(chǎn)生影響作用。
假設(shè)3:權(quán)力會對時間折扣產(chǎn)生影響作用。
假設(shè)4:未來定向會在權(quán)力和時間折扣中起到中介的作用。
43名廣州某大學學生參與本實驗(男生19名,女生24名),年齡在17~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9.58±1.56 歲。 所有被試均為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2.2.1 權(quán)力感測量
采用 Anderson,John 和 Keltner(2012)編制的權(quán)力感量表(sense of power scale)對被試的權(quán)力感進行測量,共3個題目,如:“在完成試題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被控制?!泵總€題對應7個選項,從1至7分別對應“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數(shù)越高,表示被試的權(quán)力感越高,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9。
2.2.2 時間折扣
時間折扣通過一個典型的折扣范式——滴定程序(the choice titration procedure)來測量,采用紙筆測量方法完成(Bartels& Rips,2010)。即時獎賞為190 元、180元、170元、160 元、150 元、140 元、130元、120 元、110 元、100 元、90 元、80 元、70 元、60元、50元、40元、30元、20元、10元。延遲獎賞為 200元,延遲時間共有3個水平,分別是5天、45天、90天。
任務(wù)情景如下:“假設(shè)在某商場的開業(yè)典禮上,為了慶祝開業(yè)而進行了抽獎活動,你幸運地中了獎,獎品是他們提供的購物券。但商場給出了A、B兩種領(lǐng)獎方式供您選擇,請您選擇一個您喜歡的領(lǐng)獎方式(A或B)。每一個情景都需作出選擇?!?/p>
以延遲獎賞為45天后領(lǐng)取200元為例,被試首次選B(延遲獎賞)時A選項(即時獎賞)的金額與上一個情景中A選項金額的平均數(shù)作為“45天后的200元”的主觀值。比如,假設(shè)被試從第2題開始選擇B選項,那么,“45天后的200元”的主觀值就為第2題當前選項的金額(180元)和第1題當前選項的金額(190元)的平均數(shù),即185元。如果被試在所有的選擇中都選擇A選項,那么主觀值為5元,即(0+10)/2,如果被試在所有的選擇中都選擇B選項,那么主觀值為 195 元,即(190+200)/2。 為了防止當前選項滴定的順序(增加或遞減)和延遲獎賞值的大小呈現(xiàn)順序?qū)Y(jié)果的影響,實驗進行了順序平衡。
被試作答時的一般邏輯是,當A選項(即時獎賞)金額足夠大時,被試先選擇A選項,當A選項金額減少到一定程度時,被試開始選擇B選項(延遲獎賞),直至第19題。被試如果從第一題開始就一直選A(或B)選項也屬有效數(shù)據(jù)。獲得被試在某一任務(wù)特征下的主觀值后,依據(jù)如下公式計算出被試的貼現(xiàn)因子(discount factor,δ;Bartels & Rips,2010)。
其中t1為即時獎賞的時間點,t2為延遲獎賞的時間點,本研究中時間以天為單位,所以δ為日貼現(xiàn)因子。需要說明的是,δ與日折扣程度呈負相關(guān),δ越大,日折扣程度越小,代表個體更愿意接受延遲滿足。
2.2.3 未來定向測量
采用Harter(1982)編制的未來定向量表(future orientation scale)測量被試的未來定向性,共8個題目,包括預先計劃(如有人喜歡按照計劃來做事,但有人做事前不會事先做好計劃)和時間洞察力(如有人對未來的事情很少作考慮,但有人對未來的事情常再三思考)兩個維度。每個題目包括兩句話,如果被試符合前半句話,就在題目的左側(cè)選擇非常符合或稍微符合,如果被試符合后半句話,就在題目的右側(cè)選擇稍微符合或者非常符合。所有題項都是按由左至右依次為1~4分來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被試的未來定向程度越高。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 0.76和 0.72。 總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0.83。
首先,被試需要完成一份領(lǐng)導能力問卷,并告知被試根據(jù)該問卷的得分,其將會被指定扮演其中一種角色:老板(高權(quán)力者)或員工(低權(quán)力者)。事實上,老板與員工的角色在被試到達之前就已被隨機指定 (Anderson & Berdahl,2002;Chen,Langner,&Mendoza-Denton,2009;Alice & Serena,2014)。 其中,高權(quán)力組22人,低權(quán)力組21人。
在簽署一份知情同意書后,主試告知被試將與另一個房間內(nèi)的參與者,在5分鐘內(nèi)共同完成一份試題,包括常識題、言語理解與表達題、數(shù)量關(guān)系題、判斷推理題。對于老板角色,有權(quán)力指派任務(wù)給員工,包括做題的順序,哪些題自己完成、哪些題員工完成,提交最終答案的標準,并在任務(wù)結(jié)束后可以自行分配獎勵。對于員工角色,員工沒有任何選擇權(quán)力,只能聽從老板的安排。
為了進一步加強權(quán)力操縱,一旦被試被指定了某角色,主試將引導他們分別就座,被指定為老板者坐權(quán)力大的椅子(一把加了坐墊的大坐椅),而被指定為員工者坐權(quán)力小的椅子 (一把普通較矮的寫字椅)。共同任務(wù)結(jié)束后,老板角色回憶并寫下一個曾操縱其他人、權(quán)力比其他人高的情景,員工角色則寫下一個被人操縱權(quán)力、權(quán)力感較低的情景。接著,他們需要填一份權(quán)力感量表。最后,被試完成時間折扣任務(wù)和未來定向量表。
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高權(quán)力組(M=6.22)對權(quán)力的感知要比低權(quán)力組 (M=3.39)顯著高,t=10.25,p<0.001,即本實驗對權(quán)力的操縱是有效的。
對權(quán)力感、未來定向、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進行皮爾遜相關(guān)分析,各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以及相關(guān)結(jié)果見表1。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權(quán)力感與未來定向存在顯著的正相關(guān),即個體權(quán)力感越高,個體的未來定向性越強;(2)未來定向與貼現(xiàn)因子存在顯著的正相關(guān),即個體的未來定向性越強,貼現(xiàn)因子的得分越高,時間折扣程度越??;(3)權(quán)力感與貼現(xiàn)因子存在顯著的正相關(guān),即個體的權(quán)力感越高,貼現(xiàn)因子的得分越高,時間折扣程度越小。
基于以上相關(guān)分析的結(jié)果,由于權(quán)力感和未來定向以及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之間均存在相關(guān),符合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也預示著未來定向可能在權(quán)力感和時間折扣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繼續(xù)進行了以未來定向作為中介變量,權(quán)力感作為自變量,時間折扣為因變量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1 各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以及變量之間的相關(guān)
為了考察個體的未來定向在個體的權(quán)力感和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之間的中介作用,根據(jù)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和劉紅云(2004)提出的中介變量的檢驗程序,依次進行三步的回歸分析檢驗:第一步,進行自變量(權(quán)力感)對因變量(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的回歸分析;第二步,進行自變量(權(quán)力感)對中介變量(未來定向)的回歸分析;第三步,進行分層回歸分析,第一層為自變量(權(quán)力感),第二層為中介變量(未來定向),因變量為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如果未來定向進入回歸方程后,對因變量變化的解釋程度增加量(△R2)達到顯著水平(△F),則未來定向是權(quán)力感和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的中介變量。此外,在第三步中,如果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從在第一步中的顯著變?yōu)椴伙@著,則說明中介變量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起著完全中介作用;如果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依然顯著,則說明中介變量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
以權(quán)力感為自變量,未來定向為中介變量,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作為因變量,從表2看,在第一步中,權(quán)力感能顯著預測時間折扣 (貼現(xiàn)因子)(t=2.02,p<0.05)。 在第二步中,權(quán)力感能顯著預測未來定向(t=2.99,p<0.01)。在第三步中,控制了權(quán)力感的影響作用后,未來定向?qū)r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變異的解釋量(△R2)達到顯著水平(△F=9.75,p<0.01),此時權(quán)力感不能顯著預時間折扣 (貼現(xiàn)因子)(t=0.70,p>0.05)。 這樣的結(jié)果顯示,未來定向在權(quán)力感與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之間起著完全中介效應(見圖1)。也就是說,權(quán)力感通過未來定向間接影響時間折扣,具體表示為,個體的權(quán)力感越高,未來定向就越強,貼現(xiàn)因子得分越高,個體時間折扣程度越小,個體更愿意接受延遲滿足。對未來定向的中介效應大小分析發(fā)現(xiàn),未來定向在權(quán)力感與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66.37%。
表2 未來定向在權(quán)力與時間折扣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圖1 未來定向在權(quán)力感和時間折扣(貼現(xiàn)因子)之間的完全中介路徑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權(quán)力感能通過未來定向的完全中介作用間接影響時間折扣,具體表示為,權(quán)力感越高的個體,其未來定向越強,貼現(xiàn)因子得分越高,時間折扣程度越小,越愿意接受延遲滿足。大量研究表明,權(quán)力對個體的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都會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并且該影響是依賴于一系列的中介因素來實現(xiàn)的(龔藝華,2006)。相較于擁有低權(quán)力感的個體,高權(quán)力感個體表現(xiàn)出更高的認知調(diào)節(jié)能力、認知靈活性與選擇性注意能力,且能對信息與情景的相關(guān)性做出正確的鑒別 (相關(guān)信息得到進一步加工處理,無關(guān)者則被忽略閑置)。因此,在靈活性、敏捷性、優(yōu)先性、態(tài)度及行為與情景的協(xié)調(diào)性等方面,高權(quán)力者的表現(xiàn)均優(yōu)于低權(quán)力者。引發(fā)時間折扣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Frederick et al.,2002),而高權(quán)力者對未來的掌握感更強,其現(xiàn)在的自我與未來的自我的聯(lián)系更緊密(Kanten,2011)。因此,個體的權(quán)力感越高,時間折扣程度越小,越愿意接受延遲滿足是合理的,并且權(quán)力感對時間折扣的間接影響是通過未來定向的完全中介作用實現(xiàn)的。
個體時間折扣的程度不僅與金額大小和時間長短有關(guān),更可能受到個體未來定向的影響。換句話說,跨期決策是存在風險的,如果個體在“立即獲得100元”和“90天后獲得200元”之間做出選擇,個體認為立即獲得100元是確定的收益,而90天后獲得200元是不確定的收益,即在等待期內(nèi)可能發(fā)生其他事情使其90天后不能獲得200元(Frederick,2002)。而高權(quán)力感個體在跨期決策中更具冒險精神,未來定向性強于低權(quán)力感個體。一方面,高權(quán)力感的個體往往對未來進行預先、周密的計劃,認為自己有能力克服不確定因素,他們也會以更加復雜、縝密的方式進行決策。他們會仔細地考慮未來目標和反應選擇之間的均衡,而不僅僅從一個維度上區(qū)分好和壞,因而其時間折扣傾向就會降低,即選擇延遲滿足而放棄即時滿足。另一方面,高權(quán)力感的個體往往有更強的時間洞察力,時間洞察力通過加強個體的目標設(shè)置和動機水平,幫助他們架起通往未來的橋梁。高權(quán)力感的個體對未來抱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會使其認為未來目標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得以實現(xiàn),進而學會自我延遲獎賞,最終實現(xiàn)目標(Simons,Vansteenkiste,Lens,& Lacante,2004)。 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未來定向性更強的個體也會有更高的學業(yè)成績(Zimbardo & Boyd,2015),維持學業(yè)上的成功需要個體有長期的目標,與未來定向性較弱的個體相比,未來定向性更強的個體能夠洞察其當前行為對未來目標結(jié)果的影響 (Nuttin&Lens,1985),因此,未來定向性更強的個體不會貪圖當前的享樂,關(guān)注的是更遠的未來。蔣虹和呂厚超(2017)也發(fā)現(xiàn)時間洞察力作為內(nèi)部動機能夠激勵青少年更加堅定自己的行為,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從而獲得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所以,本研究中未來定向在權(quán)力感和時間折扣中起著積極的完全中介作用是合理的。高權(quán)力感個體對未來有預先、周密的計劃和較強的時間洞察力,加強了自身的未來定向,因此有更低的時間折扣程度,更愿意接受延遲滿足。
解釋水平理論也為本研究結(jié)果提供了理論支持,該理論探討了個體對未來事件的反應會隨著距離現(xiàn)在的時間長度變化而變化的機制。個體運用更加抽象的表征或更高的解釋水平對遠的未來事件進行表征。高水平解釋是概括性的、去情境化的、本質(zhì)性的;低水平解釋是具體的、情境性的、附帶性的(李丹,尹華站,李祚山,2010)。根據(jù)該理論,由于權(quán)力可能導致個體與他人之間產(chǎn)生距離感,因而高權(quán)力感個體傾向于使用高解釋水平表征 (Smith& Trope,2006),這種表征不僅使得高權(quán)力感個體的抽象思考能力得到提升,還擴展了其精神視野、增強了未來定向的能力(Trope& Liberman,2010)。個體的未來定向性是一種抽象的表征形式,權(quán)力感可以促進這種抽象信息處理的能力,而這使得個體對未來目標有更清晰、冷靜的決策(Smith et al.,2006)。此外,具有高解釋水平表征的個體比低解釋水平表征的個體感知到的時間更短(Kanten,2011)。同等的時間距離對于不同的未來定向個體的心理長短是不同的,未來定向強的個體會忽略未來事件的表面的、偶然的或背景性的特征,更關(guān)注核心的特征以及與高水平特征相關(guān)的價值,所以對未來事件形成高水平解釋;而未來定向弱的個體更關(guān)注低解釋水平的特征,所以對未來事件形成低水平解釋 (Fujita,Eyal,Chaiken, Trope, & Liberman, 2008; Meyer,Weininger, & H?ch, 2006)。 也就是說,相比于低權(quán)力感的個體,高權(quán)力感的個體具有高解釋水平表征,在時間折扣任務(wù)中更能夠?qū)ρ舆t獎賞形成高水平解釋,進而更愿等待。
關(guān)于時間折扣的內(nèi)部機制,學者們主要采用經(jīng)濟學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理論進行解釋。本研究以權(quán)力操縱為理論基礎(chǔ),探討了權(quán)力感如何通過未來定向的完全中介作用間接影響時間折扣傾向,這不僅擴展了時間折扣發(fā)生機制的研究,也為解釋時間折扣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本研究被試量較少,研究結(jié)論的推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以擴大被試量,進一步驗證研究結(jié)論。
未來定向在權(quán)力感與時間折扣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即權(quán)力感越高的被試,其未來定向越強,貼現(xiàn)因子得分越高,時間折扣程度越小,越愿意接受延遲滿足。
龔藝華.(2006).國內(nèi)外有關(guān)權(quán)力對社會認知的行為及心理影響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康復,10(42),156-158.
蔣虹,呂厚超.(2017).青少年未來時間洞察力與學業(yè)成績的關(guān)系:堅韌性的中介作用.心理發(fā)展與教育,33(3),321-327.
李丹,尹華站,李祚山.(2010).時間解釋水平理論研究述評.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7(4),88-93.
宋其爭.(2004).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2004).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心理學報,36(5),614-620.
張娜.(2013).大學生未來時間洞察力、沖動性對延遲折扣的影響.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Alice, M., & Serena,C. (2014).The power to control time: Power influence how much time (you think).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54(2),97-101.
Anderson, C., & Berdahl, J.L.(2002).The experience of power: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3(6), 1362-1377.
Anderson, C., & Galinsky, A.D. (2006).Power, optimism, and risk-taking.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6(4), 511-536.
Anderson, C., John, O.P., & Keltner, D. (2012).The personal sense of power.Journal of Personality,80(2), 313-344.
Bartels, D.M., & Rips, L.J. (2010).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 and intertemporal choi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39(1), 49-69.
Chabris, C.F., Laibson, D., Morris, C.L., Schuldt, J.P., & Taubinsky, D. (2008).Individual laboratorymeasured discount rates predict field behavior.Journal of Risk&Uncertainty,37(2-3), 237-269.
Chen, S., Langner, C.A., & Mendoza-Denton, R.(2009).When dispositional and role power fit:Implications for self-expression and self-other congru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6(3), 710-727.
Desteno, D., Li, Y., Dickens, L., & Lerner, J.S.(2014).Gratitude: A tool for reducing economic impatience.Psychological Science,25(6), 1262-1267.
Dijke, M.Y., & Poppe, M. (2004).Social Comparison of Power: Interpersonal Versus Intergroup Effects.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8(1),13-26.
Dubois, D., Rucker, D.D., & Galinsky, A.D.(2010).The accentuation bias money literally looms larger(and sometimes samller) to the powerless.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1(3), 199-205.
Emerson, R.M.(1962).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7(1), 31-41.
Fiske, S.T. (1993).Controlling other people: The impact of power on stereotyping.American Psychologist,48(6), 621-628.
Frederick, S., Loewenstein, G, & O’donoghue,T.(2002).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EconmicLiterature,40(2), 351-401.
Fujita, K., Eyal, T., Chaiken, S., Trope, Y., & Liberman, N.(2008).Influencing attitudes toward near and distant objec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4(3), 562-572.
Hardisty, D.J., & Weber, E.U. (2009).Discounting future green: Money versus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38(3), 329-340.
Harter, S. (1982).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53(1), 87-97.
Kanten, A.B.(2011).The effect of construal level on prediction of task dur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7(6), 1037-1047.
Keltner, D., Gruenfeld, D.H., & Anderson, C.(2003).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PsychologicalReview,110(2), 265-284.
Kirby, k.N., Petry, N.M., & Bickel, W.K.(1999).Heroin addicts have higher discount rates for delayed rewards than non-drug-using contro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28(1), 78-87.
Meyer, T., Weininger, M., & H?cht, B. (2006).Spatial distance and mental construal of social events.Psychological Science,17(4), 278-282.
Nurmi, J.E., Poole, M.E., & Kalakoski, V.( 1994).Age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future-oriented goals,concerns,and related temporal extension in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contexts.Journalof Youth and Adolesscence,23(4), 471-487.
Priyanka, D., Joshi., & Nathanael, J.F. (2013).Power and reduced temporal discounting.Psychological Science,24(4), 432-438.
Pronin, E., Olivola, C.Y., & Kennedy, K.A.(2008).Doing unto future selves as you would do unto others: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decision making.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4(2), 224-236.
Read, Daniel, Frederick, Shane, Orsel, Burcu, & Rahman, Juwaria. (2005).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from now: Thedate/delay effectin temporaldiscounting.Management Science,51(9), 1326-1335.
Simons, J., Vansteenkiste, M., Lens, W., & Lacante, M.(2004).Placing motivation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 a temporal perspective.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2), 121-139.
Smith, P.K, & Trope, Y.(2006).You focus on the forest when you're in charge of the trees: Power priming and abstract information processing.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90(4), 578-596.
Trope, Y., & Liberman, N. (2003).Temporal construal.Psychological Review,110(3), 403-421.
Trope, Y., & Liberman, N.(2010).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Psychological Review,117(2), 440-463.
Tversky, A. (1979).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47(2), 263-291.
Wittmann, M., & Paulus, M.P.(2008).Decision making,impulsivity and time percept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2(1), 7-12.
Zimbardo, P.G., & Boyd, J.N. (2015).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77(6), 12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