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昌明,田園
(解放軍第105醫(yī)院檢驗科,安徽 合肥 230031)
嬰幼兒腹瀉是家長頭疼和比較棘手的問題之一,已經成為全球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發(fā)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輪狀病毒(RV)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毒[1-10],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是嬰幼兒腹瀉和致死的重要病因,據報道全球每年約有90萬的兒童死于輪狀病毒感染,其中大多數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2-7]。目前,我國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是小兒常見的胃腸疾病[1-3,5-8],因此為了解合肥地區(qū)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流行特點,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5醫(yī)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及門診2818例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標本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來解放軍第105醫(yī)院就診的患腹瀉的門診及住院嬰幼兒,一共統(tǒng)計腹瀉嬰幼兒2818例,年齡0~5 歲,均符合嬰幼兒腹瀉病的診斷標準[1,2],其大便多呈糊狀、黏液狀、蛋花湯狀或稀水狀,鏡檢顯示有白細胞和脂肪球,部分患兒鏡檢有紅細胞?;純杭S便標本均在腹瀉發(fā)病后7d內收集。其中男性1716例,女性1102例。本次資料收集及回顧性分析已經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核準。
1.2 試劑與方法 快速檢驗試劑盒由艾博生物醫(yī)藥(杭州)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雙抗體夾心法及免疫層析分析技術。檢測時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旋開滴管,取出采樣棒,挑取大約50mg糞便標本放入裝有稀釋液的滴管中,旋緊滴管,震蕩混勻。然后旋開帽蓋,棄去頭兩滴稀釋樣本,將2~3滴混勻的標本加至測試卡加樣孔。測試卡平放在干燥的平面上,加樣后反應10~20min判斷結果,20min后判讀無效。結果判斷:觀察測試卡,出現(xiàn)兩條紅線時判為陽性,只出現(xiàn)一條對照線為陰性,不出現(xiàn)對照線及測試線判為結果無效應重新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輪狀病毒感染性別分布 2818例嬰幼兒腹瀉患者進行輪狀病毒抗原檢測,371例陽性,總陽性率為13.17%。其中,1716例男性患兒中檢測出227例陽性,陽性率為13.23%,1102例女性患兒中檢測出144例陽性,陽性率為13.07%,具體結果見表1。男女2組檢測結果比較分析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輪狀病毒感染年齡分布 2014年-2016年不同年齡段的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中,<6月齡組和>3歲組檢測陽性率相對較低,2-3歲組檢測陽性率相對較高,6月齡到2歲組檢測陽性率最高,具體結果見表2。經分析,6月-3歲年齡組與其他各年齡組分別比較,均得出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6月齡和3歲以上年齡組之間分別比較分析,均得出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不同性別嬰幼兒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的陽性率
表2 不同年齡段嬰幼兒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的陽性率
2.3 輪狀病毒感染時間分布 從2014年-2016年不同時間段的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可以看出,每年的4-9月份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率相對較低,10-12月份和1-3月份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率相對較高,這段時間為合肥地區(qū)輪狀病毒感染發(fā)病的高峰期,病毒檢出率占全年陽性檢出率分別為 2014年占 78.62%,2015年占 81.89%,2016年占90.91%。具體結果見表3。經分析,1-3月和10-12月分別與同年其他時間段比較,均得出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年4-6月與7-9月依次比較,均得出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同年1-3月與10-12月依次比較,均得出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
腹瀉病是我國嬰幼兒常見的疾病,輕者大便次數增多,每天3次以上,大便性狀異常,可為稀水便、糊狀便、粘液便、蛋花便,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適癥狀。病情嚴重者,常并發(fā)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1,2]。嬰幼兒腹瀉發(fā)病原因復雜,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細菌性感染、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11-17],而輪狀病毒感染已經成為導致嬰幼兒腹瀉的常見病因之一[3-17]。
輪狀病毒是由11個雙鏈RNA片段組成的無包膜病毒,成熟的病毒顆粒由外殼蛋白(VP4、VP7)、內殼蛋白(VP6)和核衣殼蛋白(VPl-3)組成。根據VP7和VP4特異性不同將輪狀病毒分為G、P兩個血清型,至今已發(fā)現(xiàn)14個VP7血清型 (G1-G14),其中感染人類最常見的是G1-G4型[18-20]。輪狀病毒從黏附宿主細胞開始,到進入細胞并脫掉外層衣殼獲得自我轉錄復制的能力,直至生成新的病毒顆粒分泌出細胞,侵犯相鄰未感染細胞,引起臨床癥狀[21]。之前研究認為,輪狀病毒直接破壞小腸上皮細胞或者引起絨毛缺血導致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出現(xiàn)空泡變性和壞死而脫落,引起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功能失常,腸液大量積累最后引起滲透性腹瀉[22]。但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輪狀病毒感染具有特異的細胞嗜性,經糞口途徑傳播進入消化道后,最終定植在小腸絨毛頂端的腸細胞,造成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可同時引起分泌性腹瀉[23]。
輪狀病毒總共有A~G7個群,其中A群(RVA)是最為常見的一種[18-20],主要引起嬰幼兒腹瀉,是引起嬰幼兒急性重癥腹瀉的主要病原體,B群主要感染成人,C群主要引起散發(fā)病例,D、E、F、G群主要感染各種動物[18-20],故對嬰幼兒腹瀉一般采用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便可滿足需要[24-39]。
本次回顧性研究顯示,合肥地區(qū)嬰幼兒腹瀉病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率為13.17%,明顯低于其他學者報道[24-39],這可能與當前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日益改善密切相關,所以各地區(qū)應重視并積極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合理預防感染。另外,地區(qū)差異以及臨床醫(yī)生送檢的標準差異也是影響因素,目前我院兒科為了早期明確診斷和及時有效治療,已經將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作為嬰幼兒腹瀉病的常規(guī)檢查項目之一[3-17,31],擴大了篩查范圍,所以陽性檢出率低于報道。
表3 2014-2016年不同時間段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的陽性率(%)
本次回顧分析結果顯示,6月齡到2歲嬰幼兒是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對象,2到3歲輪狀病毒檢測陽性率也相對較高,這可能與這些患兒體內來自母親的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健全,加上飲食結構和習慣的改變,戶外活動增加,所以輪狀病毒感染的概率也隨之增加,發(fā)病率較高。<6月齡新生兒飲食單一,生活環(huán)境固定,不易接觸病毒,通過母乳獲得的特異性抗體對輪狀病毒具有拮抗作用,不易發(fā)生感染。3歲以上幼兒腸道功能逐漸完善,正常菌群分布形成,可抵御輪狀病毒侵襲,加上自主意識和家庭教育,病毒感染概率明顯下降。
從時間分布上來看,合肥地區(qū)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感染陽性率在每年的4-9月相對較低,陽性檢出率集中分布于每年的1-3月份和10-12月份,符合輪狀病毒秋冬季感染流行的特點[24-39]。
綜上所述,嬰幼兒腹瀉病輪狀病毒感染較常見,但合肥地區(qū)陽性率明顯低于以往報道;陽性率與幼兒年齡、季節(jié)密切相關,因此建議在秋冬高發(fā)季節(jié),將輪狀病毒抗原檢測作為腹瀉患兒糞便的常規(guī)檢查之一,以利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同時加強衛(wèi)生宣傳教育,根據當地積累的流行病學資料,積極制定預防和治療措施以抵御病毒感染。目前世界各國均在積極研制預防性疫苗,但由于輪狀病毒的型別繁多、易變、交叉保護性差等特點,因此建議國內在研制預防疫苗時應優(yōu)先考慮混合型多價疫苗[40-41]。
[1]胡亞美.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321.
[2]王衛(wèi)平.兒科學[M].第 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51-260.
[3]曾玫,朱啟熔,錢淵,等.上海地區(qū)兒童腹瀉病輪狀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4):217.
[4]劉崇海.輪狀病毒感染研究現(xiàn)狀[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5,2(3):18-20.
[5]鄧莉,賈立英,錢淵,等.北京地區(qū)嬰幼兒諾如病毒與輪狀病毒所致腹瀉的臨床比較分析 [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4):398-401.
[6]Tate JE,Burton AH,Boschi-pinto C,et al.2008 estimate of worldwide rotavirus-associated mortality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rotavirus vaccination programm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Infect Dis,2012,12(2):136-141.
[7]Liu N,Xu Z,Li D,et al.Update on the disease burden and circulating strains of rotavirus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Vaccine,2014,32(35):4369-4375.
[8]田永波,劉穎,余益萍,等.5歲以下嬰幼兒腹瀉病病原體調查[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2):158-159.
[9]駱玲飛,王小光,李翠珍,等.2014-2016年上海市閔行區(qū)病毒性腹瀉病病原學監(jiān)測研究 [J].復旦學報 (醫(yī)學版),2017,44(5):617-620.
[10]苗靜,張坤明,李君文,等.幾種典型介水傳播病毒流行現(xiàn)狀及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7,35(7):822-826.
[11]鄭玉強,張鵬輝,劉嵐,等.嬰幼兒腹瀉的病原學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0,39(7):844-846.
[12]管惠彬.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33(7):1275-1277.
[13]陽正東.0-5歲小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結果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4,39(8):1107-1110.
[14]孟憲華,陳王征,崔桂平,等.798例嬰幼兒腹瀉病原學檢測結果分析 [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15):2186-2188.1107-1110.
[15]楊越,徐海峰,朱俊.針對嬰幼兒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的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15):119-120.
[16]吳鴻濱,張巖,李光明,等.2014年度我院422例小兒急性腹瀉病原微生物檢驗研究 [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5):4314-4316.
[17]童美琴,陳潔,俞惠民,等.杭州地區(qū)兒童病毒性腸炎病原學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9):542-545.
[18]童美琴,陳黎勤,尚世強.2001-2003年杭州地區(qū)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 VP7 型別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95-598.
[19]張靜,王寧遂.輪狀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兒科分冊,1999,26(3):120-123.
[20]徐仲卿,沈思蘭,朱紹琴,等.2010-2013年上海長寧地區(qū)成人輪狀病毒急性胃腸炎的分子特征 [J].微生物與感染,2016,11(3):165-170.
[21]郟繼航,楊學磊.輪狀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機制[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5,42(3):194-197.
[22]Raming RF.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and systemic mtavirus infection[J].J Virol,2004,78(19):10213-10220.
[23]Greenberg HB,Estes MK.Rotaviruses:from pathogenesis to vacci-Nation[J].Gastroenterology,2009,136(6):1939-1951.
[24]丁華,劉和錄,陳偉光,等.1760例嬰幼兒腹瀉中輪狀病毒檢出率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2):244-245.
[25]陸惠強.李曉萍,姜妍妍,等.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10-212.
[26]劉永朱,黃瑩.55例秋冬季小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3):291-292.
[27]周文杰,鄒盛杰,鐘永林,等.成都地區(qū)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7):4516-4518.
[28]陳飛,湯成玉.2635例腹瀉患兒糞便中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2):1547-1548.
[29]李長生.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4,32(5):636-638.
[30]張莉,程利,耿娜,等.腹瀉嬰幼兒糞便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4,32(5):597-598.
[31]任甜甜,薛東,張燊璐.探討糞便中輪狀病毒檢測對臨床診斷的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15):2145-2146.
[32]張志雄.廣州地區(qū)1281例嬰幼兒腹瀉A組輪狀病毒的檢測與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6):936-938.
[33]駱婷婷,丁愛娟,郭紅梅.2009~2013年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5,25(11):1834-1836.
[34]王芳,魏超君,袁秀梅.蘭州市2378例腹瀉嬰幼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情況調查[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6(5):629-630.
[35]陳麗,林淼鑫.957例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雜志,2016,13(11):1566-1567.
[36]朱中華,張茂海,張斌.2014年某市嬰幼兒腹瀉A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5):687-688.
[37]張潤,王運中,陶云珍,等.2011-2015年蘇州地區(qū)腹瀉兒童A組輪狀病毒感染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38(3):366-369.
[38]朱曉華,王建成,蘇建榮.嬰幼兒腹瀉的輪狀病毒檢測分析及其流行病學特征 [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21):2170-2172.
[39]沈國平,姚娟,李云,等.5歲及以下腹瀉患兒A組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分析[J].預防醫(yī)學,2017,29(12):1279-1280.
[40]胡昱,李倩,陳恩富,等.口服輪狀病毒減毒活疫苗保護效果研究 Meta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2,18(1):61-66.
[41]余鳳,許紅梅.中國輪狀病毒分子流行病學及疫苗保護效率研究進展[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