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娟
在我們長白山腳下,女孩子嫁人前必須學(xué)會的一項廚藝就是“攥湯子”。一個小媳婦,不管她多能干,手腳多麻利,如果不會“攥湯子”,婆家人對她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她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家庭主婦。
“湯子”是滿族人發(fā)明的。想吃上一頓酸溜溜美味可口的湯子,首先要把玉米破成大碴子,用水投洗干凈,放到當(dāng)?shù)責(zé)频哪喔桌?,添上水,泡上半個月或是更長的時間。在浸泡的過程中,玉米碴吸足水分會脹起來,這時要繼續(xù)添水,一定要保持水面超過玉米碴一公分左右。等到水面結(jié)了一層白醭,玉米碴的表面撲撲冒出小氣泡,就可以進行水磨加工了。
完全發(fā)酵的玉米碴發(fā)出酸臭的味道,要用涼水投洗,直到投米水變得清澈為止。用笊籬把玉米碴撈出來,控干,兌入適量的清水,用石磨慢慢地磨。磨好的稀溜溜的面子要裝到面袋子里控水,想控干一袋面要很長時間,鄉(xiāng)下人常常把控得半干的面放到大泥盆里,上面蓋上紗布,到灶坑里戳一鍬草木灰放到紗布上,讓草木灰把面子里的水分吸出來。
加工好的金黃的玉米面就是“湯子面”,剛剛磨好的面口感勁道,清香,發(fā)酵后口感酸滑,別有味道。從前,每到冬季農(nóng)閑時節(jié),東北人家都會“泡湯子”,每次都要泡上二三十斤的玉米碴子,磨出大量的面。這些面被主婦們團成團,一部分送給親鄰分享,一部分放到室外凍上,凍好的面團放到倉房里,吃的時候拿到室內(nèi)慢慢化開,口感還多了一種冰爽。
“攥湯子”是件技術(shù)活,開工之前要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準備好“湯套”。湯套是由薄鐵皮做成的圓錐體,小圓的直徑和筷頭差不多,整體像個小小的喇叭筒,長度約三公分,其間焊接一環(huán),可以伸進大拇指。走街串巷的貨郎和鄉(xiāng)村的雜貨店都有賣。有時家里的湯套丟了,一時買不到新的,男人就會找個罐頭瓶,把鐵皮瓶蓋四周的部分剪掉,自己動手做湯套。
找一張紙片,卷成一個圓錐體,估算好湯套的各種尺度,剪掉多余部分,剪成一個紙的湯套。把紙展開,就得到一個扇形紙樣,把它貼在罐頭瓶蓋上,依樣剪好,用手指的力量把鐵片卷成筒,邊緣部分壓得多些,一個簡易的湯套就做好了。
燙面也是“攥湯子”的重要前提。新磨的面直接團好,化凍的面可能要加一點水和一下,再團成團,面團不能太大,放到開水鍋里要全部沉入水里。面團用開水燙一下,撈出,重新和勻了,再團成團,燙第二次,燙面的時候要用勺子攪拌,免得貼近鐵鍋的地方燙熟,燙熟的面子會結(jié)成塊,無法從湯套的小孔內(nèi)擠出去。
湯套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有鐵環(huán)的套在大拇指上。把燙好和勻的面團成團,放在右手掌心,用左手托住。右手適當(dāng)用力攥,左手向前推送,兩手配合把面從湯套的孔中擠出去,這就叫“攥湯子”。右手如何用力,左手如何推送,不學(xué)習(xí)不嘗試是做不來的,為了練好“攥湯子”的手藝,許多年輕姑娘都是從玩稀泥開始的,她們學(xué)著母親的樣子,一攥一推把稀泥從虎口處擠出去,體悟“攥湯子”的用力方法。
“攥湯子”的人站在鍋臺前,上身前傾,兩手一送一擠,金黃的湯條沿著大鐵鍋畫一道圓圈落入滾沸的水里,熱氣蒸騰,湯條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讓人感覺溫暖恬靜。
年輕人喜歡吃過水的湯條——把湯條撈出來,用涼水投一下,拌上雞蛋醬、炸肉醬,也可以拌炒酸菜、白菜片,粗豪的湯條爽滑又勁道,吃起來很過癮,許多想家的游子,想的就是這一口。
帶米湯的湯子要柔潤許多,尤其是發(fā)酵好的湯子,酸溜溜的很合女人們的口味,吃上兩大碗湯子,解饞,因為含有乳酸菌,所以決不會把人吃胖。
如今,人們早已從笨拙的手工中汲取經(jīng)驗,制成專門壓制湯條的機械,玉米也不再破成碴子,而是直接浸泡,加上有了冰箱,一年四季都可以儲藏。人們常常在春秋泡制湯子面,泡發(fā)的時間大大縮短——當(dāng)所有的程序都極度簡化之后,酸湯子改頭換面,在各飯店的餐桌配上時鮮的韭菜或是蒜苗,裝在精致的盤子里,但它們徒有其表,再也沒有了當(dāng)年的味道。
責(zé)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