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莉
農(nóng)歷狗年新年將至的前幾日,一位身在北京的作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發(fā)了一個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小故事。故事是這樣寫的:
他在我前面推著電動車走,走二三十米,便停下來,手揣進兜里暖一暖,又繼續(xù)走。
我并肩趕上他,問:“你是不是車壞了?”他說是,送餐到客戶那兒時車壞了,現(xiàn)在要返回店里“報單”,已經(jīng)推著車走了二十多分鐘。這時,彼此都聽出來了,咱倆是承德老鄉(xiāng)。我問:“過年了,你咋不回家?”他說,想回去,可是老板怕春節(jié)沒人送餐,扣著一千多元工資沒發(fā),大年初一才發(fā),發(fā)了再回。我又問:“過年后還來嗎?”他說,不來了,這個冬天咋這么冷……這個活不好干,送一單掙4元錢,遇到投訴就沒錢了,人家可不管你什么原因。
陪著他走到店門口,我說:“老鄉(xiāng),你辛苦了?!彼f,沒事,你早點回家啊。
同行十分鐘,長安街路燈明亮,我們聽得見彼此的鄉(xiāng)音,他卻看不到我快流淚的眼睛。
這條朋友圈還配有三張圖。圖中,送外賣的快遞小哥正背著碩大的快遞送餐箱,推著電動車,行走在燈光微亮卻已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漸行漸遠。
那一刻,年雖未至,但在這樣一個連南方都如此清冷的夜里,我的心里像生了個小暖爐般溫暖起來。長安街夜色中的這兩個人,讓我想起清代袁枚的一首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p>
我們周圍的許多人,普普通通,就像潮濕角落里的那些綠絨一樣的苔,不被看見。即便如此,如果用顯微鏡放大出來,他們真的像一朵一朵的小花,很美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