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經濟法體系是經濟法基礎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經濟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經濟法內部各部門法的分工與民(商)法、行政法劃分等一系列基本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一些經濟法學者雖然意識到市場規(guī)制法、宏觀調控法都是經濟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將一些本來并不屬于經濟法調整的內容也納入其中,沒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經濟法體系理論,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沒能將經濟法體系放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去把握。
一、經濟法的產生
經濟法是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個新興法律部門,當資產階級沖破封建主義的桎梏,建立資本主義私有制時,西方國家就由封建時期的自然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當時人們崇尚的是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到了自由資本主義的后期,這種自由市場經濟卻日益顯現(xiàn)出其固有的缺陷,于是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理論取代了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成為各國經濟的指導思想,政府作為“有形之手”開始積極地介入市場經濟中,以彌補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不足。這一經濟領域變化也引起了法律體系的重大變化,要求建立一個與民商法和行政法不同性質,能適應政府干預市場經濟需要的新的法律部門,這個新法律部門被后來的學者稱為“經濟法”。
二、經濟法的雙重性
1、經濟法反壟斷特性的產生
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速發(fā)展,生產日益社會化,但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制之間的固有矛盾產生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產業(yè)部門的經濟組織成立卡特爾、托拉斯及康采恩等各種壟斷組織,但壓制了自由競爭,使建立在自由競爭基礎上的價值規(guī)律的自調節(jié)功能失效。為維護整個市場的公平有效競爭,有必要對壟斷行為進行限制和防止。由于市場機制是造成壟斷的根源,那么僅依靠市場來要解決失靈問題是難以奏效的,這就需要借助市場之外的另一種機制,這就是政府這只“看的見的手”,依靠政府來為自由的市場競爭的維持創(chuàng)造制度條件。然而依據資本主義法治原則,政府要對私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進行干預,必須要有法律依據,而這種法律依據從原有的民商法和行政法中是無法求得的。
反壟斷法是建立在政府干預基礎之上的,是應國家對破壞自由競爭經濟秩序的壟斷和限制競爭行為的規(guī)制而產生的,是以“政府之手”來協(xié)調社會經濟生活。因其在現(xiàn)實運行中能起到保障企業(yè)公正的競爭能力和競爭機會的獲得與行使,保障企業(yè)平等進入市場的自由權利,從而被視為經濟法的核心,在其產生后迅速得到發(fā)展,許多發(fā)達國家都制定了各自的反壟斷法,東歐的一些國家亦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了反壟斷法。
2、經濟法宏觀調控特性的產生
與經濟法的反壟斷、維護自由競爭的特性相反的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表現(xiàn)出一種抑制自由競爭,甚至于扶持和鼓勵壟斷的傾向,即為實現(xiàn)一定的經濟統(tǒng)制的目的,介入到私人經濟活動領域,進行資源分配,于特定產業(yè)培植或扶持卡特爾等壟斷組織。在經濟學中,這種統(tǒng)制的方法是指為國民經濟規(guī)定方向,確立目標,制定方針,具體說來,就是掌舵而不劃船,告知目標但不指手劃腳,制定方針卻不苛細小。在經濟法中就表現(xiàn)為宏觀調控法。
經濟法的這一特性其實在資產階級上臺之前仍處于萌芽時期就有所體現(xiàn)了,但作為現(xiàn)代意義或者說能真正體現(xiàn)這一特性的則是始于首先是一戰(zhàn)時的德國。這一時期經濟統(tǒng)制的立法被稱為“戰(zhàn)時經濟法”,被視為是經濟法的初級表現(xiàn),也是德國學者研究經濟法理論的開始,這一時期的經濟法也被日本學者稱為“準經濟法時代”。但這些法律帶有極濃厚的非經濟性因素和行政法色彩,是根據國家主義的原理而全面扼殺私人自治,是法西斯經濟法。與這類“戰(zhàn)時經濟法”相伴隨著還有另一類的經濟統(tǒng)制方式的法律,這就是為應付經濟危機而產生的經濟法。1929一1933年是資本主義有史以來最嚴重和最深刻的一次經濟危機。各國為了應對危機紛紛采取各種政策,其中相關法令都傳達了一個信息,就是政府要改變原來的“守護人”的角色,積極地干預經濟,擴大政府的經濟職能,來補救自由放任經濟所帶來的缺陷。
在西方國家進行大規(guī)模強調宏觀調控的經濟法立法的同時,社會主義國家也在立法上出現(xiàn)了與之相似的經濟法。1917年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建國,其在當時采取了一種與市場機制截然不同的計劃體制,反對自由競爭。在最初的幾年蘇聯(lián)為鞏固政權,實行的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經濟體制,生產資料占有權和支配權高度集中,其經濟統(tǒng)制的特性較西方國家更甚。兩者在經濟基礎與階級本質有著根本不同,但其表現(xiàn)在形式上是相似的。
由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作為體現(xiàn)政府干預經濟的經濟法自產生之日起,在不同的國家由于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背景的不同,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特性,一種表現(xiàn)以反壟斷為核心以維護自由競爭的機制,而另一種則主要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主動地介入市場經濟活動中,甚至于根據經濟統(tǒng)制的需要扶持壟斷,限制自由競爭。盡管兩者都反映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但其目的與取向卻大相徑庭。反壟斷相對而言是政府被動采取的干預措施,當市場出現(xiàn)限制價格水平、操縱市場等壟斷現(xiàn)象不利于自由競爭時,政府就動用反壟斷法來制止。政府此時的行為目的是為了消除障礙維護自由,是一種為了自由而干預。然而,這對看來互相矛盾的兩類法律卻是和諧統(tǒng)一在經濟法體系內,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兩者互相融合的趨勢日益增強。
三、經濟法雙重性的有機結合——我國經濟法雙重性的表現(xiàn)
我國的經濟法一直缺乏以反壟斷為核心的市場競爭法。這種狀況在改革開放后才得到改善。但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關于政府職能的認識沒有根本轉變之前,該類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并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反而經濟性壟斷和行政性壟斷仍普遍存在,并有成長壯大的趨勢,并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主要障礙,而這與政府行政權力不適當干預有直接的聯(lián)系。到1993年我國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說是國家規(guī)范市場行為,維持公平競爭的秩序的方面一部極重要的法律,同年還頒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等,使中國經濟法一直不正常的以經濟統(tǒng)制為唯一特性的局面得以改善,我國經濟法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拓新。
此外,對經濟法的另一本質屬性宏觀調控的認識和實踐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宏觀調控法強調的是政府運用體現(xiàn)經濟杠桿或者說是經濟利益機制的經濟政策來間接地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選擇,即所謂“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的間接干預市場的法律機制?;谶@樣的認識,我國在1992年之后進行了大量關于宏觀調控方面的立法實踐,取代原來的行政命令或政策法實踐,取代原來的行政命令或政策,反映了我國政府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進一步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
結語
新世紀的經濟法亟待解決的是對政府干預的度做出相應的控制,既要加強政府干預的力量,以達到克服市場機制固有的缺陷與不足,和促進市場的發(fā)育與市場機制的形成的雙重目的,同時又要限制政府干預的程度和范圍以防止政府失靈。
參考文獻
[1]張守文、于雷,市場經濟與新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2]漆多俊,經濟法論叢(第2卷)[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
[3]楊紫煊,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史際春,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5]王立挺,論經濟法的雙重性[D],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作者簡介
李雪梅(1990—),女,漢族,山西省柳林縣,山西財經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