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雪
李太白用千尺之深的桃花潭水感嘆汪倫的輕風(fēng)高誼,唐寅說桃花塢中桃花仙人種的桃花可以當(dāng)酒錢,金庸筆下的桃花島更是黃藥師
這般高人都愿意度日的好地方。桃花潭,桃花塢,桃花島……
世間所有美好的地方總是以桃花來命名,而陶淵明筆下烏搿B似的隱逸之地更是被稱作桃花源。
在那里沒有君王,沒有戰(zhàn)爭,沒有貧窮,更沒有欺詐;那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那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往來耕作,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這就是1600多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個與世隔絕、亦真亦幻的凈土。五柳先生的短短500余字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猜測,讓所有人心向往之,而千百年來是否真的有人立于船頭,想要探其蹤跡,在那片山重水復(fù)間尋訪武陵人偶然闖入的人間仙境呢?如今,關(guān)于桃花源的所在地可謂是眾說紛紜,有記載的桃源文化遺跡或印記的旅游資源就有10多處,包括湖南常德,江西廬山,重慶酉陽等,而那個讓世人產(chǎn)生無數(shù)遐想的“世外桃源”究竟又在何處呢?
常德,古稱武陵、朗州,別名“柳城”,素有“湘西門戶,川黔咽喉”之稱。何謂武陵,《潘京傳》曰:“止戈為武,高平為陵”。陶淵明所說的誤入桃花源的主人公便是武陵漁人,因此常德的桃源縣最為大家所認同。常德桃花源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譽,西晉末葉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觀,到北宋而極盛,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墨于墻,一時香火旺盛。黃閔在所著的《太平御覽》中也對武陵有所描述:“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尋水,號桃花源?!?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5/03/qkimageslysxlysx201804lysx20180412-1-l.jpg"/>
這里南臨滔滔不絕的沅江,北倚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溪水清澈,有石階曲徑、亭臺牌坊裝點,宛若仙境,而它更以其神秘的色彩、幽靜的環(huán)境和山川的靈氣而蜚聲海內(nèi)外。走過高聳的石牌坊大門,放眼望去,青山腳下、山溪岸邊,百樹吐紅,千樹爭妍,云蒸霞蔚,奇趣無窮。到處都是盛開的桃花,如織就的云錦一般,令人陶醉,賞花之余,你更可以去尋一尋桃花林中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可謂是自有一番趣味。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廬山的美不必多言,歷代文豪的詩情畫意早已讓這里名滿天下。廬山康王谷長達12公里,向東北延伸到廬山內(nèi)腹,直至漢陽峰的曬谷石下,而這里也就是“桃花源”的另一處假說之地。
康王谷,俗稱廬山垅,據(jù)宋《南康軍圖記·記游集》記載:秦滅六國后,秦國大將王翦帶領(lǐng)兵將追擊楚國的康王,也就是楚懷王的兒子熊繹??低踝咄稛o路,只得逃進一條深谷,王翦大軍也隨即追了進去,恰逢當(dāng)時雷雨大作,王翦的人馬陷在泥濘之中,康王才得以逃脫,從此便隱居于山谷之中,康王谷的名字也由此而來。這段歷史與《桃花源記》中“先世避秦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頗為吻合,并且這里距離陶淵明故居栗里陶村非常近,也是他去東林寺拜訪慧遠禪師常常經(jīng)過的地方,種種記錄更是側(cè)面佐證了此處作為桃花源的推測。整個谷中,峰嶺對峙,連綿延伸,竹木青秀,花草爛漫,進谷的“葫蘆口”極其狹小,一踏進谷口,溪聲林濤撲面而來,接著便是青山高聳,古木參天,循著曲折蜿蜒小道行二、三里,山勢漸緩,夾岸桃花灼灼、香氣氤氳,青山合抱、霧繞云遮,田園阡陌、村舍儼然,都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極為相似。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你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桃花源很美、很神秘,像是傳說中的天堂,酉陽人認為大酉洞景況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記錄的勝地。清《酉陽州志》稱大酉洞“與陶淵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清《四川通志》也說:“酉陽漢屬武陵郡之遷陵地,漁郎所問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晉永嘉之后,地沒蠻僚;自宋及明,又世為土司地,名儒碩彥,游跡罕至,故文獻無征,不能正名為桃源耳?!弊钅軌蜃C明酉陽桃花源正是陶淵明筆下原型的則是清代酉陽知州羅升棓手書的“太古藏書”四個大字。《酉陽直隸州總志》記載:“有秦人,負書笈,輾轉(zhuǎn)來酉?!睋?jù)說當(dāng)年秦始皇下令銷毀六國史書和藏于民間的《詩》、《書》,坑殺大量儒生。有一個咸陽的儒生背負詩書,攜妻帶子逃離咸陽來到酉陽,從此與世隔絕,不通音訊,在此生息繁衍。而陶淵明附于《桃花源記》之后的一首五言詩則寫道:“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痹娋涞拿鑼懬『糜∽C了太古藏書之地的說法,而太古洞也因此被稱為桃源的秘徑。
穿過一片小樹林,來到巨大的石灰?guī)r溶洞下,便是桃花源的入口,溶洞中叮叮咚咚的水聲從一條溪流緩緩淌出,桃花溪水清澈見底,洞中部側(cè)面放著一個香爐,爐上端巖璧上有一尊如佛似觀音的乳黃色石鐘乳,仿佛鑲在巖上的玉石浮雕,而旁邊的小鐘乳小童如仙女、如羅漢、如觀音,儼然一幅渾然天成的鐘乳石佛教壁畫。循著流水聲慢慢地走出,眼前豁然一亮,竟然有種“一城春風(fēng)吹渡,桃紅柳綠幾樹”的夢境之感。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洞,山勢直上直下如數(shù)道鑲玉疊翠的天然屏風(fēng),讓這里遠離塵世,自然、祥和、平靜得讓人心安靜,也讓人忘記自己只是這里的一個過客,仿佛早就久居于此,享受著陶淵明所說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幻影。
數(shù)樹桃花,幾峰青山,一灣碧水,斗轉(zhuǎn)星移的歲月,沉淀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期許和向往。簡單的幾個元素,勾勒出了千百年間人們心中的烏托邦,多少人情不自禁,意欲拋盡世間羈絆,只為一探究竟。或許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桃花源的真實所在,亦或許那里只是一個美麗的空想,陶淵明先生口中的人間仙境也只不過是他發(fā)揮想象力之極致去塑造的世外仙鄉(xiāng)、夢中畫卷,是他寄托于現(xiàn)實中的一個幻想。正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桃花源,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凈土,何處沒有山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