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啟超——中國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實踐者

      2018-04-29 00:44:03萬明華
      成功密碼 2018年1期
      關鍵詞:新民梁啟超道德

      萬明華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之新民,清朝光緒年間舉人,祖籍廣東新會縣,是中國近代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戊戌變法時期嶄露頭角,此后活躍于歷史舞臺達三十年之久。他出生于一個士紳家庭,祖父梁維清,父親梁寶瑛,都曾參與鄉(xiāng)政,在當?shù)鼐哂幸欢ǖ膭萘陀绊?。梁啟超自四歲起“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書、《詩經(jīng)》,夜則就睡王父榻,日與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舉亡宋、亡明國難之事,津津道之”(《三十自述》)。五歲時,就在父親與祖父的教授下,學習了《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六歲,始通《詩》《書》《禮》等五經(jīng),至七歲時便能作詩綴文,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學識,小小年紀便以“神童”之名享譽鄉(xiāng)里。

      1885年,梁啟超以秀才的身份,進入了當時廣州著名的學海堂,師從呂拔湖、陳梅坪、石星巢等漢學大家,勤奮刻苦,為日后的為學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890年,他退出學海堂,師從康有為,求學于萬木草堂。這一時期,梁啟超接觸并學習了西方文學的相關知識,對于外國資本主義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也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一個普通的封建士子一躍而成為一個探索祖國命運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一個激情滿懷的愛國者和改革志士。學成之后,他投身政壇,積極參與了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發(fā)揮了不同的作用。晚年離開政界,講學于清華研究院,較早地以新學眼光研究古代文化,引領了近代學術研究的新風氣。梁啟超一生涉獵廣泛,著述宏富,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黃遵憲就曾盛贊他的文章:“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p>

      一、道德觀:“道德為體, 倫理為用”

      在中國社會近代化改革過程中,道德建設是其頗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梁啟超的道德觀就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他提出“道德為體, 倫理為用”,并以此作為總的指導方針,在對中國舊道德進行變革和重構的過程中,闡釋了“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與“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兩種不同的轉變方式,一方面強調對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性轉化,另一方面也注重對西方道德價值的批判性引進。梁啟超追求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西方道德價值的有機融合,意在展現(xiàn)一種與當前社會現(xiàn)狀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為近代中國主流社會的新道德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借鑒,不僅在當時起到了改革重構的重大作用,對于新時代中國道德生活的建設也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1. “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

      民國初年,是中國社會從封建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過渡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階級矛盾突出,民族危機深重。作為啟蒙思想家的梁啟超在經(jīng)歷了戊戌變法的失敗之后,對國民觀念的改革有了新的認知。他指出,只有從根本上進行國民道德的變革,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的“新民”,為國家的發(fā)展和建設貢獻力量,“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就是這一道德方式轉變的重要方法。

      所謂“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簡言之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進行批判的繼承,使其發(fā)展成為適應當前社會建設的道德理念。梁啟超認為:“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 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保簡⒊读簡⒊倪x》,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9年,第29頁)“我同胞能數(shù)千年立國于亞洲大陸,必其所具特質,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異于群族者,吾人所當保存之而勿失墜也?!保ā读簡⒊倪x》,第29頁)華夏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必然有其存在的特質,作為其中重要部分的道德建設,傳承數(shù)千年,也仍然值得我們特別的珍視,也更應該大力地傳播與弘揚?!叭寮艺軐W,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中國民族之所以存在,因為中國文化存在;而中國文化,離不開儒家。”(《梁啟超文選》,第49頁)我們需要做的是“濯之拭之,發(fā)其光晶;鍛之煉之,成其體段;培之浚之,厚其本原;繼長增高,日征月邁”,“國民之精神,于是乎保存,于是乎發(fā)達”(《梁啟超文選》,第2頁)。當然,這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抱殘守缺、故步自封,“世或以‘守舊二字為一極可厭之名詞,其然豈其然哉? 吾所患不在守舊,而患無真能守舊者。真能守舊者何?即吾所謂淬厲其固有而已”(《梁啟超文選》,第29頁)。我們的民族道德傳承千年,在面對近代化改革的社會現(xiàn)實時,要嚴格遵循保守與進取兩大基本原則,相互調和,“世界上萬事之現(xiàn)象,不外兩大主義,一曰保守,二曰進取。 人之運用此兩主義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兩者并起而相沖突,或兩者并存而相調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沖突則必有調和,沖突者,調和之先驅也”(《梁啟超文選》,第30頁),在“守舊”的基礎上進行傳統(tǒng)道德思想的創(chuàng)新。

      2. “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

      “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是梁啟超道德觀建設的第二個重要方面,即針對中國道德傳統(tǒng)中固有的弊端,借鑒和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道德思想,推陳出新,完善近代化道德體系。

      梁啟超指出,“今之世非昔之世,今之人非昔之人。昔者吾中國有部民而無國民,非不能為國民也,勢使然也”。當今的世界已非昔日的世界,當今的世人,也并非昔日的世人了。昔日中國有民而沒有國民,乃是國勢使然,今日需要成為國民,亦是國勢使然。面對當前近代化改革的社會背景,“欲強吾國,則不可不博考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匯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梁啟超文選》,第29-30頁)。想要使國家強盛,就要廣泛地學習其他民族的自立自強之道,匯總他們的長處,以補充自己的短處。因此,梁啟超秉承著“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的基本理念,對西方的道德學說和思想進行了選擇性的引進,主要包括邊沁的功利論、康德的義務論,以及從達爾文、斯賓塞到頡德的進化主義倫理學說。他將邊沁的倫理學說闡述為樂利主義,明確了公德、私德,公益、私益的主體概念。在康德的義務論的基礎上,同中國固有的道德思想相聯(lián)系,認為“道德之責任,生于良心之自由。而良心之自由,實超空間越時間,舉百千萬億大千世界,無一物可與比其價值者也”(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贰吹谝患?,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45頁),第一次將西方“自由說”與明代王陽明的“致良知”放在同等位置,突出強調了良知在道德修習中的關鍵作用。對于達爾文、斯賓塞以及頡德的進化主義倫理學說,梁啟超則通過學案、學說的形式進行了介紹與闡釋,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進化論思想在中國倫理道德系統(tǒng)中的影響。

      梁啟超在“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的同時提出了“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意在通過對西方先進資產(chǎn)階級道德思想的引進與闡釋,彌補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固有弊端,為我們傳承千年的倫理道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增添了全新的活力,是傳統(tǒng)道德思想現(xiàn)代性轉化的關鍵所在。他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融合中西思想且能夠適應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需求的新型倫理觀念,對近代中國的道德倫理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二、治學觀:“逆乎常緯,獨辟新路”

      在治學觀上,梁啟超追求一種“逆乎常緯,獨辟新路”的為學理念,同他的老師康有為一樣,在講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都與傳統(tǒng)觀念有所不同。梁啟超的治學觀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其一“立志善觀,持敬明理”,是他在教學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立志方有目標,善觀才能了悟,持敬所以專心,明理方可受用,這四點都是讀書學習的重要方式,只有融會貫通,領會運用,方能在學術研究上真正地有所進步。其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強調的是一種過程性的學習方式,梁啟超主張采用西方科學的教育方法,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逐步深入,循序漸進,要求我們在扎實基礎的前提下,在各門學科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一項或幾項來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獲得真正的知識與發(fā)展。

      1.“立志善觀,持敬明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對待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道德價值觀方面,我們不能有“懶漢思維”,要對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今日中國社會的文化、價值、道德需要在“再中國化”的過程中,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中華文化”,突出了梁啟超先生“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道德觀建設的重要意義,為我們新時代社會道德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梁啟超一生有志于學,又參與創(chuàng)辦了時務學堂,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方法與實踐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為人師者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現(xiàn)有的知識,而是傳授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著結果的方法教人”(孫培青、李國軍,《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三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真正做學問,乃是找著方法去自求,不是僅看人家研究所得的結果。因為人家研究所得的結果,終是人家的”(宋仁,《梁啟超教育思想研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因此,梁啟超在傳承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學習方法,“立志善觀,持敬明理”。

      立志,是為學求學的開端,“學或進或不進,或成或不成,全視立志與否”(《德育鑒》)。它起著統(tǒng)領全局的作用,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所在?!傲⒅局φn,有數(shù)端。必須廣其識見,所見日大,則所志亦日大。……此一端也。志既立,必養(yǎng)之使勿少衰?!厍髮W問以敷之,否則皆成虛語,久之亦必墮落也。此又一端也。”(湖南時務學堂《學約》)梁啟超將個人志向的樹立分為“廣其識見”,“使勿少衰”兩個過程,與學問的獲得相互照應,便成為其學習方法的首要之功課。善觀,即善于觀察,主要表現(xiàn)在對所學對象的細致了解?!皩W莫要于善觀。善觀者,觀滴水而知大海,觀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謂慧觀?!保ā痘塾^》)只有對事物的細枝末節(jié)有所掌握,才能“觀一指而知全身”,獲得普遍規(guī)律,用以指導日后實踐。持敬,意為專心致志,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集中精神,努力克服外界誘惑?!吧w我輩德業(yè)之所以不進,其原因雖多端,然總不出為外境界之所牽。外境界之所能牽者,眼耳鼻舌身也。孟子所謂‘物交物也。而眼耳鼻舌身既被牽,則意根隨而動搖?!匆舱?,即檢制客賊而殺其力者??唾\殺然后主力仍得增長也。故曰內外交養(yǎng)也,古哲所以重提主敬之功者,其理由不外是。”(《德育鑒》)明理,“學問之道,未知門徑者以為甚難,其實則易易耳。所難者莫如立身,學者不求義理之學以植其根柢,雖讀盡古今書,只益其為小人之具而已?!嗜雽W之始,必惟義理是務。……凡讀義理之書,總以自己心得能切實受用為主,既有受用之處,則拳拳服膺,勿使偶失,已足自治其身,不必以貪多為貴也”(《讀書分月課程》)。要求我們徇學問之道,求義理之學,從書籍中感悟先賢的智慧,吸收借鑒,為己所用。

      梁啟超“立志善觀,持敬明理”的學習方法,對教育者與學習者的個人素質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有劃時代的先進意義。它能夠適用于當今社會的教育理念,對我們的學習與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2.“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在學習方法上,梁啟超還特別推崇西方的科學教育法。他認為我們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教育,太過于古板,于人的天賦發(fā)展而言完全是一種倒行逆施的固定模式,不符合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在近代化進程迅猛的今天,我們更應當摒棄成見,提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

      梁啟超指出,“趣味總是慢慢地來,越引越多,……趣味總是藏在深處,你想得著,便要入去,這個門穿一穿,那個窗戶張一張,再不會看見‘宗廟之美,百宮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說:‘研究你所嗜好的學問。……不怕范圍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問題難,越難越便于鼓勇氣。你只要肯一層一層地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罷不能的地步”(《學問之趣味》)。學習,即是對趣味的發(fā)揚,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會指引我們去追尋內心深處的知識概念。在由淺入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體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達境界,由易到難,逐漸挖掘學問本身的潛力與內在含義,愈深則愈廣,愈廣則愈精,是以“近今各國教育,必令學僮先習普通學,得有常識,然后使于專門學中自擇一焉”(梁啟超,《德育鑒》,《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六》,第21頁)。

      事實上,梁啟超對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習方法的提倡,不僅僅表現(xiàn)在其對自身及學生的要求方面,在教育子女時亦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次女梁思莊留學加拿大,初入校園時因為英文方面的困難,在考試時只得了班上的第十六名,對此極為傷心。梁啟超在得知后便寫信鼓勵女兒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洋孩子們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英文也不例外,你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收到父親來信的思莊很是受教,開始由淺入深,逐步學習,漸漸地掌握了英文的規(guī)律,成績也一躍而成為班上前幾名,順利升入大學。梁啟超非常高興,特意寫信囑咐她,在以后的學習生涯中,也應當秉承這樣的學習方法,即便功課不及格也是不要緊的,千萬不能著急,只要學習方法得當,加之勤學向上的為學觀念,就一定能夠學有所成。

      “學問之功,貴乎循序漸進,經(jīng)久不息”,梁啟超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是對西方科學教育法的闡釋與提倡,有利于近代教育觀念的革新,突出展現(xiàn)了一代教育大家的治學風范。

      三、思想的核心價值:“中西兼舉,政藝并進”

      梁啟超思想學術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變法改革的精神之上,他與老師康有為共同發(fā)起主持了轟動一時的維新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仍舊具有不可磨滅的進步意義。梁啟超提倡“中西兼舉,政藝并進”,強調對現(xiàn)實社會及人格思想的改革,首先表現(xiàn)在教育體系下的革命轉變。他認為“變法之本,在興學校、育人才”,我們改革的根本在于興辦學校、培育人才,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然要改變傳統(tǒng)的封建科舉制度,建立起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新型的現(xiàn)代化教育制度。其次表現(xiàn)為“新民”思想的提出,梁啟超積極變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開啟民智,救亡圖存,“新民”思想的建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改革的有力支撐。他希望國人能夠在屈辱的社會現(xiàn)實中覺醒,敢作敢為,團結起來,盡力尋求救國之道,挽救國家危亡。

      1.“變法之本,在興學校、育人才”

      梁啟超將教育改革作為維新變法的一部分,認為救亡圖強的根本途徑在于變法,變法的根本動力,在育人才,人才興亡的根本方式,在開學校?!白兎ㄖ?,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保ā蹲兎ㄍㄗh》)是以,“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保ā洞鹉硤蟮谒奶枌τ谛旅駞矆笾g論》)

      在維新變法的改革過程中,梁啟超對于教育制度的現(xiàn)代化有了全新的想法,他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封建科舉制度,提出了廢除科舉制度的上中下三策,逐步建立起了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新型的現(xiàn)代化教育制度。在這一教育體系中,他設計出了從幼稚園到大學院的整套現(xiàn)代化內容,根據(jù)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把教育體系劃分為了四個階段,5歲以下為幼兒期,以家庭教育和幼稚園教育為主;6~13歲為兒童期,入小學開始接受系統(tǒng)的啟蒙教育;14~21歲屬少年期,體格漸成,需入中學接受師范教育或實業(yè)教育,為以后的工作學習奠定基礎;22~25歲,受大學教育,對自身學識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鞏固,努力成長為棟梁之材,為國家的救亡圖存貢獻一己之力。梁啟超的教育體系,對于各個階段學校的主要研究方向與分工,也有明確的指示,設有不同類別的專門教育,如海陸軍學校、政治法律學校、美術學校等,在大學中亦有理、工、農(nóng)、商、文、法、醫(yī)等不同學科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與國家的改革建設相互照應,基本確定了近代學校的教育體系規(guī)范。

      梁啟超對于教育制度現(xiàn)代化的改革,順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具有積極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當今社會,我們早已脫離了彼時百日維新的政治困境,進入了全新的社會主義時期,但教育體系仍舊處于不斷發(fā)展的變化之中,我們對于往圣先賢的教育理念,要進行批判的吸收和借鑒。梁啟超先生的“變法之本,在興學校、育人才”,脫離了固有的社會背景之后,“興學校、育人才”的教育理念依然是當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心所在,其影響之深遠不可小覷。

      2. “自新之謂也,新民之謂也”

      “自新之謂也,新民之謂也”,即新民思想,乃是體現(xiàn)梁啟超思想核心價值的關鍵內容。它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首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人格近代化的啟蒙主題,對后世國民性的建設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那么,什么是“新民”呢?在梁啟超看來,所謂“新民”:“備有人格,享有人權,能自動而非木偶,能自主而非傀儡,能自治而非土蠻,能自立而非附庸,為本國之民,而非他國之民……。此則普天下文明國宗旨之所同?!保ā墩摻逃敹ㄗ谥肌罚拔邑熑?,人亦責我;我望人,人亦望我。是我四萬萬人,遂互消于相責相望之中,而國將誰與立也?新民云者,非新者一人,而新之者又一人也,則在吾民之各自新而已?!保簡⒊读簡⒊募贰袋c校本〉,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 548頁)即“新民”必然享有人格人權,具備積極進取的思想觀念,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他們堅強勇敢,全面發(fā)展,既能夠掌握經(jīng)世致用之學問,又能夠對世界形勢有所了解,對國家和民族有著深切的責任感。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在一定意義上對中國人民的國民性進行了重鑄,為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了一大批現(xiàn)代化的新新人類。

      “自新之謂也,新民之謂也”,是梁啟超新民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亦是其核心學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倡變革,追求現(xiàn)代化的新型教育,重視對學生人格品性的培養(yǎng),于當今的國民教育觀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蕭公權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評價梁啟超:“以‘善變聞名于世。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并將這一傳統(tǒng)轉變成新的人格和社會理想,在不斷的‘變里,唯有其愛國的宗旨和目的始終不變。”(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85頁)

      (作者單位:江西高校出版社 編審)

      猜你喜歡
      新民梁啟超道德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初中英語單項選擇練與析
      編結水繩
      東方娃娃(2004年5期)2004-07-22 06:41:10
      徐闻县| 江油市| 庄河市| 大石桥市| 呼图壁县| 乌拉特前旗| 宣恩县| 阿荣旗| 固阳县| 遂平县| 曲麻莱县| 民和| 依安县| 石林| 镇康县| 福建省| 长顺县| 海盐县| 祁东县| 岱山县| 临朐县| 巴楚县| 崇文区| 江津市| 安塞县| 台北县| 新津县| 双牌县| 沙坪坝区| 富宁县| 郓城县| 商南县| 娄底市| 安平县| 大姚县| 平陆县| 平泉县| 江达县| 观塘区| 阿城市|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