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鈺
摘要:藝術家的能力與素質沒有公式可以套,不是如同理化科學一般學會了計算方式就能解決藝術問題,但是藝術家一定有著觀察,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藝術家素質;藝術家能力
中圖分類號:J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84-01
畢加索把自行車的把手粘到坐墊上去,把這個作品叫做“牛頭”。而杜尚把一個小便器側著放,并給它命名為“泉”。從藝術家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讀到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對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更有其鮮明的個性體現(xiàn)。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把小孩送到名目眾多的少兒培訓班去,付出精力與金錢,力求從小培養(yǎng)其“藝術家氣質”,書法繪畫鋼琴等等諸多課外項目充斥了小朋友們的課余生活。那么所謂“藝術家氣質”到底是什么呢,藝術家的素質和能力真的是可以通過人工培訓而獲得的嗎?
從美學的角度來談,我認為藝術家的素質應具有以下這些:
藝術家對于生活細微處的體驗與感受是極其敏銳的。這不僅包含了其對生活表面的感知,更涵蓋了其對生命深層的領悟能力,藝術家的作品中,有生活,更有生命。社會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不僅需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而且要對社會生活善惡丑做出判斷評價,折射出自己對于生活真善美的態(tài)度。藝術生活不是簡單地再現(xiàn)社會生活,從生活到藝術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應該把情感、思想、愿望和理想滲透到藝術作品中,通過作品反映我們所認識的世界,進而超越生活,超越歷史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優(yōu)秀作品,展示社會和當代身份。創(chuàng)作出讓社會和時代認同的優(yōu)秀作品。
藝術家還有著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正如畢加索的“牛頭”,杜尚的“泉”。而這可貴的創(chuàng)造力也正是需要我們去珍惜保護的。藝術家對具象事物產(chǎn)生與眾不同的理解,聯(lián)想,進而進行創(chuàng)造,這樣的過程可遇而不可求。在生活中,幼兒的想象力往往是最為豐富動人的,幼兒的思維世界天馬行空,他們敢于去想,更敢于去創(chuàng)造,往往這樣的創(chuàng)造形式并不能被多數(shù)家長所理解,而家長們往往忽略了,判斷一幅畫作好與壞的標準,從來都不是“像與不像”。正如畢加索所說的那樣,“我不是畫我所看到的,而是畫我所想?!?/p>
除此之外,藝術家也確實需要技巧,這樣的技巧,或許也可以稱之為將抽象的意象充滿感染力地傳遞給眾人的表達能力。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年)曾提出個理念叫“人人都是藝術家”。就像電影《戰(zhàn)地鋼琴師》中所說的,藝術家的使命,就是用最觸動人心的藝術,去影響世人。藝術作品能反映出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它是藝術家表達心中話語的媒介。將小孩的課余時間都花在種種藝術培訓機構的家長們也許都有著這樣的一份期望,希望小孩能通過有價值的課程培訓學習到更為可貴的藝術家技巧。那么是什么樣的素質培訓能讓人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為長遠呢?就如畫畫這件事情,畫畫是用眼睛觀察,用頭腦去理解,進而用手去表達。美術的素質教育是將這三種能力進行綜合培養(yǎng),使人習慣于手腦聯(lián)動,學會觀察思考,更學會富有情感地表達。在美術的領域中,從最初的排線,到創(chuàng)作一幅畫面成熟能夠觸動人心的素描藝術作品,普通人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磨練,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還歷歷在耳,又有多少自恃天賦異于常人的人,在腦海中可以勾勒出曠世巨作,卻不屑于將時間花費在手頭功夫的磨練上,最終使創(chuàng)作靈感淪為泡影。藝術家必須具有精到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yè)技巧。這是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最基本的條件。藝術生產(chǎn)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和物質生產(chǎn),它也具有相似性,通過努力創(chuàng)造“產(chǎn)品”,對于藝術的生產(chǎn)而言,是創(chuàng)造好的藝術作品能感染人。這就要求藝術家有很強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和藝術的溝通能力。專業(yè)知識是藝術家的立足的基礎,沒有堅實的專業(yè)基礎,藝術創(chuàng)造就是紙上談兵。
當然,藝術家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素質要求,就是要以對藝術負責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人們對藝術這一概念的定位是沒有客觀判定的,但是嘩眾取寵,夸夸其談,毫無內涵的作品并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或許它能短暫地吸引眼球,但是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沒有令人信服的作品,沒有豐富的閱歷,真正的藝術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當我們把藝術作為一項愛好的時候,藝術可以使人從中獲得愉悅,但當我們把藝術作為一項鄭重的事業(yè)的時候,就應該保持一個冷靜的態(tài)度,以“做好它”作為最大的目標。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可能是充滿了曲折與挑戰(zhàn)的。對待藝術需要有熱情,但是在真正的創(chuàng)作中,又需要時刻保持著冷靜的思考能力。藝術的激情有助于創(chuàng)作靈感的進發(fā),而冷靜的思考則是藝術作品質量的保證。由此,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能力不僅僅是流于表面,更代表著其對生活,對生命的深層次的思考。
真正的藝術家素質或能力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獲得呢?其實,藝術家成名這件事的很大的程度是偶然發(fā)生,并非是為必要條件所觸發(fā)。藝術家的能力與素質沒有公式可以套,不是如同理化科學一般學會了計算方式就能解決藝術問題,但是藝術家一定有著觀察,理解,和表達的能力。這三種能力可以說是人人皆具,卻不是人人都會加以正視和深化。被大眾所神化甚至崇拜著的孤高另類的“藝術家氣質”,其實是當一個人對藝術敏銳的領悟能力,對藝術技巧的熟練掌握等綜合藝術造詣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所自然散發(fā)出來的迷人特質,這樣的氣質并非流于表面,人在追求藝術家素質的時候也不應該因此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