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懷寧
| 策劃人小語 |
總有這樣一撥人,你做什么事他們都愛跟你唱反調,給你的夢想和熱情潑上一盆冷水:“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別做夢了”“我這是為你好”……而且這撥人往往就是你最親近的人!他們可能是你的親戚,你的爸媽,甚至是你的伴侶。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這樣扎心的話你一定不陌生:
“我?guī)Ш⒆幽敲葱量?,你還幫倒忙,我嫁給你有什么用?”“考個第三名就得意了?你要是不謙虛,以后走入社會就完了!”“快別去大城市闖了,你也買不起房!在老家結個婚生個娃多安生!”
他們?yōu)槭裁纯偸墙o你潑冷水?冷冰冰濕淋淋的你又該怎么辦?想找到答案,請把本期策劃往后翻……
嚴科一蹦一跳地回到家里,開心地喊道:“老婆!我漲工資啦!走,我們出去吃一頓?!彼掀疟P腿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眼睛緊盯著電視劇,眼皮都沒抬,不帶感情地說:“就你漲那點兒錢,還不夠自己嘚瑟的吧?”
嚴科恨恨地進里屋換上睡衣,忍不住嘟囔起來:“漲得少也比你強,你連漲工資的機會都沒有,腦子都鉆進你那韓國歐巴懷里了!”
“喲!漲點兒工資你就是天王老子了?跟你一起進公司的王哥,去年就升副經理了,在家對王嫂還言聽計從的,我怎么沒看見人家像你這么囂張啊?”聽了老婆的話,嚴科簡直氣到爆炸,想想結婚這幾年,老婆好像變成了職業(yè)差評師,他說點兒什么、做點兒什么,她都能給個中差評:“你能行嗎?”“太咸了,你怎么連菜都不會做?”“我來吧,指望你能做好家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參加個同事聚會至于穿這么花里胡哨嗎?你又沒有明星那么帥?!?/p>
頂多趕哪天心情好了,能給個一星好評:“還行吧。”
嚴科越想越窩火,他走進客廳一把將老婆手里的電視遙控器摔得粉碎,好好的夜晚就這樣被夫妻倆的戰(zhàn)火給破壞了……
其實,任何一段人際關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尊與價值感的對比與較量,夫妻關系也不例外。有些人的心態(tài)比較積極健康,能夠充分認同、欣賞自己,也能對他人不吝贊美之詞;但有些人對自身價值充滿了懷疑與焦慮,生怕他人會否定、貶低自己,于是,他就會把這種恐懼投射出去,總覺得是他人意圖否定自己。這一類人非常敏感,當他覺察到可能有此風險時,便會下意識地進行反擊。
這樣看來,嚴科老婆所說的話其實是在回應嚴科的奚落,盡管這種奚落只是她的臆想:“老婆!我漲工資啦!走,我們出去吃一頓。”(看,你就沒漲工資吧,哈哈,瞧我多有本事!)
所以,她便立刻下意識反擊道:“就你漲那點兒錢,還不夠自己嘚瑟的吧。”—天衣無縫!
實際上,這種潑冷水舉動背后的驅動因素是恐懼。這種人在親密關系中特別害怕處于弱勢位置,因為他發(fā)自內心地覺得,弱者會被無情地拋棄。于是,當伴侶取得某些成就時,他生怕兩人間的距離拉大,便會下意識地貶低對方,試圖以此使兩人在價值感的天平上保持平衡。這種人盆里的“冷水”常常是“苦情、擔憂、為你著想”味道的,兜頭澆下時,他們還念叨著“我是怕你太得意了,被人暗中記恨?!薄澳阋翘靡馔瘟耍綍r樂極生悲怎么辦?”“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擔心你!”還非讓伴侶在瑟瑟發(fā)抖之余念著他的好。
還有一些人給伴侶潑冷水完全是下意識的舉動,因為他們對待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根本意識不到自己這樣做是錯的。有很多人從小就被父母潑冷水,他們已經習慣了面對贊譽和成績時要“全力謙虛、絕不接受”。因此,當他們進入親密關系,并從心底里將自己和伴侶當作共同體來看待時,也會自然而然地以這種一以貫之的方式來對待伴侶。伴侶的成就,他們總是無法坦然接受,非要說上一兩句“扎心話”,他們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做的事卻實實在在地令伴侶感到不解、難受。
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面對贊揚時一定要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所以,有人說你真厲害,你一定要說:“一般般,一般般?!碑斢腥丝淠愕暮⒆樱阋欢ㄒf:“差遠了,差遠了?!彪m然謙遜的態(tài)度能讓人際交往更順暢,但過于謙虛甚至有意貶低孩子,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一次,幾個熟人拖家?guī)Э诮M了個“家庭局”,茶余飯后,幾位媽媽開始討論育兒經。剛開始還是經驗分享,后來卻變成了“評判大會”:
“我兒子就是不用心,那字寫得啊,嘖嘖,沒法兒看,報了書法班也沒用。”
“但你兒子至少練得勤啊,我兒子每次都得我看著寫,不然就各種小動作,貪玩得很!”
“哎喲!我們家小森根本不寫,讀書也不行,寫字也不行,就知道玩,像他爸似的,不用腦子。”
“哎,快得了吧!小森不用腦子都班級第三,這要是鉚足了勁兒,得出息成什么樣?。俊?/p>
“哪里哪里,我怎么不覺得他能有出息啊……”
生性好動的孩子們早就在大椅子上坐得腰酸背痛,再加上自家老媽嫌棄和批評的話時不時地傳進耳朵,不一會兒,小森忍不住開始抹眼淚,另一個孩子趕緊拿紙巾給他擦。這一幕被小森媽媽看到了,卻換來了一句埋怨:“這么一會兒都坐不住,你看你還怎么出息啊?”小森哭得更兇了。
父母的言語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有些孩子正是因為父母從小到大不停地“冷水洗腦”,才在成年后養(yǎng)成了下意識潑冷水的習慣。那么究其原因,父母為什么如此熱衷于給孩子的自尊心“洗冷水澡”呢?
這首先與我們國家的一些傳統(tǒng)觀念有關。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非常強調“謙”這一特質?!爸t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對君子最高級也是最詩意的描述。而唐朝名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殷殷勸諫:“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也就是說,在古代,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親貴胄,“謙和”都是必備的修養(yǎng),而“槍打出頭鳥”就成了反面教材。最終,很多中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固定為“避免張揚、高調”,甚至發(fā)展為面對成績和贊譽時都不能心安理得地領受。
父母愛孩子,自然是步步小心,生怕孩子出一點兒差池。因此,有些關心的舉動就會被焦慮放大,上文中的母親們原本只是單純地互相謙虛,但她們內心的焦慮感被對方的贊譽觸發(fā)后,便下意識地對可能產生的不好結果產生抵御心理。于是,她們開始自謙、推辭,然后自貶,仿佛把自家孩子說得很糟糕,便可以防止他人對孩子嫉妒、使壞,也可以使自家孩子不至于過分驕傲而品性敗壞、成績下降。
從上述動機中,我們能看到母親們的一片拳拳愛意,只是這愛意被恐懼和焦慮給扭曲了。但實際上,父母潑冷水的另一個深層動機,分析起來就不那么美了:有時,父母貶低孩子是為了從中獲取價值感。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是人際關系,自然也存在著對比和較量。但與其他人際關系不同的是,親子之間的關系更容易變得不平等,父母對于子女可說是有絕對主導權的,在關系中,父母是強者,子女是弱者。這時,如果有些父母內心的自尊感、價值感不足,便會下意識地靠貶低和欺負弱者(自家孩子)以獲得一種“自己很強大”的感覺,他們潑冷水的快感便來自于這樣一種優(yōu)越感:“你看,你是我的孩子,我比你強,你做得再好也抵不過我一句話!”這雖然是親子互動,但在本質上與社會上欺負弱小的霸凌行為沒有區(qū)別。
上半年的假期是如此之多: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端午節(jié),但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在難得的節(jié)假日卻不選擇回家,而是把眼光投向了旅游勝地?還有的人甚至帶著父母出門旅行,寧愿花著多三四倍的錢,也不愿意回趟老家?也許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會給出這樣一個答案:就是不想見親戚!
家里的菜最香,家里的被窩最暖,家里的空氣都是甜的,可是家里的有些親戚,是苦嗓子、辣眼睛的:他們逼婚、秀孩子、盤問私生活、給你潑冷水,一番熱情寒暄和壓歲錢的假意推辭后,你和親戚之間的對話差不多會按照這樣的模式走:
獎金發(fā)了不少?那在大城市還房貸也是杯水車薪??;
孩子成績還行?為啥沒培養(yǎng)個愛好特長,我家孩子畫畫可牛了;
今年計劃旅行?有那錢為第二套房做準備多好,忍一忍,別浪費;
有幸升職了?那你也沒當上老總啊,還能幫我弟弟找找門路……
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一個人種,雅稱“冷水君”,坊間也稱“杠頭”。這類人不論你說什么,他們都會下意識地、無條件地站在你的對立面,非要跟你有些不同看法,永遠沒有辦法真心實意地稱贊你、支持你。他們之所以要反對,是因為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里足夠平庸和失意,如果不懟你,他們便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亮點。靠著打擊別人獲得微弱的優(yōu)越感,即使損人也不利己,可他們就是樂于此道。
如果你急了,他們就會變成無辜臉:“我不過就是開個玩笑,大過節(jié)的,你何必這么認真?”然后還會說你“不識抬舉”,因為他們覺得那些否定你的話是“大實話”,你應該領情。
愛潑冷水的親戚,就屬于這類人。他們?yōu)榱朔穸ǘ穸?,為了批判而批判,只為了求得自我認同。他們靠吸取別人的沮喪來獲取生活動力,是一種非常病態(tài)的行為。
在這種親戚身上,我們可以淋漓盡致地看到憤怒、恐懼、欺負弱小等特質。這類人是非常典型的精神上的弱者,他們找不到積極有效的提升個人價值感與自尊的方式,也不愿意為此付出努力。在懶惰與嫉妒的驅使下,他們便開始盯著太陽找黑子、雞蛋里面挑骨頭,只為了能用自己或是尖酸或是諷刺的話來抹煞他人的成績,好讓自己顯得不那么失敗。
魯迅筆下的阿Q在臨刑時想把畫押的圓畫得圓一些,但他失敗了,所以他安慰自己說:“孫子才畫很圓的圓圈呢!”阿Q雖然欺騙性地安慰自己,但他還會為自己的不足而懊悔,而那些喜歡潑冷水的親戚,卻遠不如阿Q純真,因為他們已經連懊悔都屏蔽了。他們直覺性地排斥他人的成就,生活在“我是強者”的自戀幻覺中,一旦看到他人會危及自己自戀的苗頭,便會本能地沖上去拿涼水撲滅。這樣的人,完全是以“假我”的形式活著,他們根本不敢向內觸及真實的自我,于是只能將恐懼、焦慮、憤怒向外宣泄到其他人身上,用諷刺,用挖苦,用貶低……
如果說上述這些人謂之可恨可惡,那么另有一小撮人,卻顯得有些可笑可悲,他們潑冷水只是為了表達親密。他們并沒有對他人懷著惡意,或者靠著吸食他人的價值感來立足。但由于他們從小沒能學到良性的與人相處的方式,雖然內心其實也渴望與他人的真實聯(lián)結,卻只學會了以“損人”來表達親昵。
但其實,尤其在一些有自黑或者互黑文化的地域或省份里,這些損人的話有時只是為了表達親朋好友間親近、寬慰和開解之意。在嗟嘆之余,希望這樣的人能夠盡快發(fā)現(xiàn)自己言談中的不妥之處,不要把玩笑開得太過,給自己的人際關系設置障礙。
冷水淋頭,你該如何取暖?
人在世上飄,哪能不挨澆?只要我們與人打交道,難免就會遇到冷水澆頭的窘境,也許我們的心會因此著涼甚至生病。在這時候,該怎么辦呢?
首先,要確認“冷水君”與我們的親疏遠近。要知道,惡語如冷水刺骨,想要圓滿化解是非常需要內心能量的,而我們的內心能量十分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人都保有善心。因此,我們要拎得清,要“見人下菜碟”。
如果“冷水君”是一年才見面一次的親戚或泛泛之交的朋友,我們當下遠離就是,因為他們在我們生命中出現(xiàn)的頻率太低,并不值得我們花費太多的心思經營關系。而他們曾說出的惡語,只需忽略便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本不是一路人,所以話也無需多信。
如果“冷水君”是伴侶,我們便需要沉下心來努力去看到他們冷言冷語背后隱藏的情緒。是焦慮,是恐懼,還是憤怒?這些情緒又從何而來?當我們能針對情緒的源頭進行回應,往往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剛剛漲了工資的嚴科能在被妻子潑冷水之后忍住不發(fā)火,而是凝視著妻子的眼睛,認真地告訴她:“親愛的,我的成績離不開你的功勞。你為這個家所做的一切,在我看來都非常有價值。”那么,妻子有可能會激動地回給他一個深情的擁抱。
如果“冷水君”是父母,那么作為子女,我們需要與父母來一場成年人之間對話,既告訴父母自己理解他們的苦心與擔憂,也必須強調:“我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貶低和諷刺,那會讓我感到難過。”當我們以不帶攻擊性的方式與父母坦誠溝通時,往往能收獲比較好的效果。
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那種內在“霸凌型”的不講理父母,我們就需要堅決地捍衛(wèi)自己的個人界限,先冷靜告知父母自己的感受,或是以起身離開的方式讓對方明白,他們不能再這樣靠踐踏我們的自尊來獲取價值感,即使他們是我們的長輩,是生養(yǎng)我們的人。
有時,當我們自己對別人貶低、諷刺的話語感到不快甚至苦悶時,心中難免覺得不平,想要把這份怒氣發(fā)泄出去。但“踢貓效應”告訴我們,以怨報怨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安撫情緒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下這盆冷水,并不要把它潑在其他無辜的人身上。
其實,所有的誤解基本都出自于溝通不暢,別人的不贊同,也多是由于不理解。所以,要學會當一個善于換位思考、善于傾聽理解的人;
凡事請先看優(yōu)點,夸贊并不都是假話,而是獲得更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有效途徑。忠言確實逆耳,但也請學著讓它變得溫柔;
同時,不要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而無視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能經常反躬自省,看到自己所作所為的不足,相信也會對他人更多一份寬容和鼓勵;
最后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冷水君”,伴侶和親人才是最重要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扎人、最尖酸的一面永遠不要朝著家里,伴侶和親人才是你最值得溫暖的人。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也許他人確實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無情地將它戳破,卻可能磨滅一個人繼續(xù)努力上進的勇氣。我們能給他人最好的禮物便是理解與鼓勵,而當愛的能量流動起來,我們自身也必然會得到滋養(yǎng)。何不讓這個世界更多一些溫暖的空氣呢?
潑給他人的冷水,早晚會被怒火燒開了潑回到你身上。無論多么親密的關系,都需要悉心維持最合適的溫度,太熱了不行,太冷了更不行。
我們要遠離愛潑冷水的泛泛之交,因為他們沒有資格做我們的人生評委;我們要理解愛潑冷水的親人,因為他們的心里藏著等待我們解開的情緒密碼;我們不能當愛潑冷水的人,因為這樣既不會抬高我們的品位,也不能讓他們變得完美。最后,祝我們足夠強大,有如石灰,即使被潑了冷水,也能活得沸騰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