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惡性疾病的發(fā)生率增加,婦科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也隨之升高,目前手術是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式,但是手術及麻醉作為應激源可引起靜脈壁血管的破損、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且術后臥床容易導致靜脈血流滯緩,引起下肢深靜脈栓形成(DVT),并可造成下肢腫脹及局部的疼痛,從而影響患者的恢復,增加醫(yī)患雙方負擔[1-2]。經臨床證實有效的護理措施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快速恢復的關鍵,本次的研究中將探討預警性護理干預應用在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中對于DVT發(fā)生率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實施手術治療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90例,以PEMS 3.0統(tǒng)計軟件產生隨機數表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患者年齡28~60歲,平均(45.0±5.0)歲,手術時間1~4 h,平均(2.0±0.3)h,其中宮頸癌18例,子宮內膜癌12例、卵巢癌9例、輸卵管癌6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9~60歲,平均(45.2±5.0)歲,手術時間1.1~4 h,平均(2.0±0.4)h,其中宮頸癌19例,子宮內膜癌11例、卵巢癌10例、輸卵管癌5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為婦科惡性腫瘤,其且為手術治療;納入患者對于本次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實施前已經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者;既往有DVT史者;術前經相關檢查存在DVT、動脈栓塞、肌纖維組織炎、急性淋巴炎、損傷性水腫者;術前伴有嚴重感染者及出血傾向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婦科惡性腫瘤術后的常規(guī)護理,密切監(jiān)測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切口(穿刺口)的滲血、滲液及引流情況,指導患者的飲食,叮囑患者及早下床實施功能鍛煉等措施。
觀察組在以上護理基礎上實施預警性護理,內容如下。
(1)DVT風險評估:全面了解患者的情況,在術后立即使用Autar深靜脈栓風險評估表評估DVT的發(fā)生風險,該量表根據年齡、體質指數、活動、創(chuàng)傷風險、特殊風險方面進行評分,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預警性護理計劃。
(2)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DVT的發(fā)生機制以及對病情的影響,增加患者對DVT的認知程度,并告知患者積極主動配合護理活動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3)預防血液濃縮:術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適當的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治體液丟失過多引起血液的濃縮而發(fā)生高凝狀態(tài)。另外術后靜脈輸液時要避免對同一靜脈反復輸注血管化療藥物,每次輸液完畢后要以適量的生理鹽水沖管,減少對血管內膜造成的損傷。
(4)體位護理:術后常規(guī)去枕平臥6 h,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防止冷刺激造成靜脈痙攣,使用腹帶患者要松緊適宜,以免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另外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臥床期間指導患者做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下肢適當抬高,促進靜脈回流。
(5)飲食護理:所有患者均予以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和高膳食纖維飲食,并鼓勵患者飲水,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內壓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6)功能鍛煉:臥床期間指導患者練習關節(jié)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包括膝關節(jié)的屈伸,足踝內外翻轉活動,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下床活動,每次約10~20 min,活動時間及活動強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宜。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的腿圍增長度、住院時間,另外比較兩組住院期間的DVT發(fā)生率和護理滿意度。在出院時為患者發(fā)放護理滿意度評價問卷,該問卷評分范圍0~100分,其中0~60分為不滿意,61~80分為一般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一般滿意率+非常滿意率。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腿圍增長度和住院時間比較 腿圍增長度比較觀察組少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腿圍增長度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的腿圍增長度和住院時間比較(±s)
住院時間(d)14.20±3.25 20.12±4.01 7.694 0.000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5 45腿圍增長度(mm)0.40±0.02 1.55±0.20 38.381 0.000
2.2 兩組患者DVT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DVT發(fā)生率為2.22%(1/45),對照組DVT發(fā)生率為13.33%(6/45),觀察組的DVT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3.873,P=0.049)。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DVT是外科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主要是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或疾病引起靜脈壁受損、靜脈血流緩慢以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引起,外科術后DVT的發(fā)生率約為7%~45%,而在婦科惡性腫瘤中,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手術以及癌癥本身均可造成大出血、神經損傷、淋巴水腫及靜脈栓塞等并發(fā)癥[3-4],有資料顯示在晚期惡性腫瘤及外陰癌術后DVT的發(fā)生率約為15%[5],由于DVT預防的作用大于治療,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DVT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中可看出觀察組的腿圍增長度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對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實施預警性護理干預可改善下肢腫脹,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并降低DVT的發(fā)生,提高護理滿意度。預警性護理干預屬于一種前瞻性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影響患者康復的高風險因素,從而主動采取干預措施消除或降低影響因素,促進患者的康復[6]。本次的研究中將預警性護理干預應用在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中,通過評估DVT發(fā)生風險,制定預防干預計劃,并實施健康宣教,增加患者對DVT的認知程度,使患者更好的配合護理活動的實施,實施預防護理減輕對血管的損傷,預防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7-8],予以體位護理,促進下肢靜脈的血液流通,通過飲食護理減少對下肢靜脈回流的影響,并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鍛煉,鼓勵患者下床走動,促進血液的運行,改善下肢水腫狀態(tài)[9-10]。因此預警性護理可有效改善下肢水腫,降低DVT發(fā)生率,促進患者的快速恢復,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預警性護理干預應用在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中,可有效改善術后下肢水腫,降低DVT的發(fā)生率,并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
[1] 全健,黃梅,黃芳,等.人本位護理在預防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尿潴留中的應用[J].廣西醫(yī)學,2016,38(4):599-600.
[2] 呂琦.護理干預在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7,23(4):155-156.
[3] 陳祖云,徐嘉,董樹華,等.綜合護理干預預防婦科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8):1710-1712.
[4] 楊敏,楊智蓉,田昌英,等.多維度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便秘的影響[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5,43(6):351-355.
[5] 黃靜,李力.婦科惡性腫瘤圍手術期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的系統(tǒng)評價[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5,42(2):169-174.
[6] 孫葉飛,徐蕾.預警性護理干預對減少胃腸外科術后并發(fā)癥的效果[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5(8):756-758.
[7] 王秀梅,黃世敏.預見性護理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6):132-134.
[8] 趙雪.肺癌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警性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16,31(2):44-45.
[9] 張霞,冉建英,李才慧.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DVT的預防及護理干預[J].當代醫(yī)學,2017,23(10):168-169.
[10]宋宗梅,郭雪梅.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西部中醫(yī)藥,2015,28(1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