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詩聲
相傳,有一位皇上非常喜歡朝中一位大臣的書法,一天,他傳下諭旨,讓大臣把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涼州詞》寫成條幅呈給他,以便欣賞。古代詩書大家大都是“斗酒詩百篇”“酒酣喝月使倒行”的“酒仙”,這位大臣亦不例外。醉意朦朧中他筆走龍蛇,無意中竟將28個字的詩,寫成了26個字,少了兩個字,然而他卻渾然不知,就這樣給皇上送去了。
王之渙的詩本來是這樣的: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這位大臣落下的兩個字是“白云間”的“間”字和“何須怨”的“須”字。這錯怎能瞞過皇帝?當發(fā)現(xiàn)少了兩個字時,皇帝頓時龍顏不悅,馬上追問是怎么回事。這還了得,呈給皇上的條幅竟然少了兩個字,這可犯了欺君之罪啊,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大臣萬萬沒想到會惹下這等亂子,他盯著條幅看了一會兒,忽然靈機一動,對皇上說:“陛下,我給您寫的這首詩,不是王之渙的原詩,是經(jīng)過修改的另一首詩,這首詩是,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p>
原來,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就是今天作為書法作品的條幅,一般也沒有標點符號。大臣就是利用這一點,對少了兩個字的王之渙的詩重新斷句,于是成了另外一首詩??芍^天衣無縫,別出心裁。
說到斷句,不得不提唐代另一位大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這樣寫的: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后來,有人突發(fā)奇想,認為這首詩還有另外一種讀法。請看: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樣一讀,活脫脫一首新填的詞,意思也和原來的詩不一樣了。
我們再來看看元代大散曲家馬致遠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這是一首小令(小令是詞的發(fā)展,嚴格來講是詞的一種),是這樣寫的: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共28個字,和一首七言絕句的字數(shù)相等,只是排列方式不同,我們將其中的幾個字稍微做一下調(diào)整,一首優(yōu)美的七言絕句便躍然紙上。請看:
枯藤老樹道昏鴉,
小橋流水古人家,
西風瘦馬夕陽下,
斷腸人在西天涯。
說起古典詩詞的豐富內(nèi)涵,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皇宮內(nèi)要招聘宮內(nèi)御廚,并貼出告示,要公開招考,擇優(yōu)錄取。一時間,應(yīng)者如云。然而到了考場,考題卻把考生們難住了。原來考題為,用兩只雞蛋做出兩道以上能叫得上名來的菜,而且只能用器皿灶具,不能添加其他菜蔬。就只有兩只雞蛋,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于是乎,考生們紛紛打起了退堂鼓。這時,一個人走到主考官面前說:“我來試試?!?/p>
經(jīng)過主考官同意,他首先將兩只雞蛋煮熟,然后輕輕把皮剝掉,再用小刀從雞蛋中間慢慢劃開,取出兩只完整的蛋黃,將兩只蛋黃放在一只印有綠葉的盤子上,并告知主考官,第一道菜做好了,取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然后又用小刀切下幾片雞蛋白,排成一行,擺在一只青花磁盤上,第二道菜完成了,稱之為“一行白鷺上青天”。隨即將兩半只雞蛋倒扣在盤子上,恰似兩座小山,這是第三道菜,謂之曰“窗含西嶺千秋雪”。最后取來一只湯盤,盛滿水,將剝下來的雞蛋殼放進去漂在上面,第四道菜完成了,名之曰“門泊東吳萬里船”。就這樣,這個考生成為皇家御廚的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