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近幾年來,史學觀點呈現多元化,主要包括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其中,用全球史觀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對歷史的理解會更為全面,有助于對歷史現象的理解更為清晰。
關鍵詞:多元史觀、全球史觀、經濟政策
孫觀漢先生常用一個例子,“有一個球,一半白,一半黑,看到白的那邊的人,說它是個白球,另一邊的人,則說它是個黑球。他們都沒有錯,錯在沒有跑到另一邊去看。”也就是說,當我們思考問題時,應該是多方面的,一件事不僅有一面,不僅有兩面,甚至有很多面。而對于歷史現象的理解,從全球史觀入手,會理解的更為全面和透徹。
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近幾年來,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高考熱點中,史觀呈多元化,多元化史觀主要包括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其中,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針對近代列強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歷史現象,本文以全球史觀加以分析,并得到一些認識。
1 列強對華的經濟政策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列強還以不平等條約為護身符,對中國進行軍事、政治、文化等方面侵略的同時,也開始了經濟的侵略。
列強對華經濟政策的基本方式是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導致其經濟政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南京條約》等多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城市被開埠通商。列強在中國市場大量傾銷商品。此階段,列強對華經濟政策以商品輸出為主,侵華的主要國家是英、法兩國。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還在中國興辦銀行、修筑鐵路、開礦山、辦學校等。列強利用特權,控制通商口岸,在中國市場傾銷商品的同時,因為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對中國進行大量的資本輸出。并與中國民族企業(yè)爭奪市場,惡意壟斷,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此階段列強對華的經濟政策以資本輸出為主,侵華的主要國家是日、美兩國。[1]
無論采取哪種經濟政策方式,列強的經濟政策均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2 全球史觀分析列強對華的經濟政策
全球史觀的基本觀點,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qū)、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fā)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tài),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tǒng)一體,這種全球一體化進程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主導趨勢。但是,全球史觀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談論了“整個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對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聯系的“世界”之中。
從這一意義上講,全球史觀分析列強對華的經濟政策,應該將中國置身于世界之中,從而分析對中國有何影響。
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一方面,瓦解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拔鞣劫Y本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出的商品主要是棉紡織品,因此,最早受到外國商品沖擊的便是五口通商地區(qū)的手工棉紡織業(yè)。隨著上海的開埠和外國棉紗、棉布的大量輸入,素稱發(fā)達的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倉一帶的手工紡織業(yè)受到沉重打擊。據時人記載,......吾村專以紡織為業(yè),近聞已無紗可紡。松、太布市,消減大半?!备=?、廣東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西方機制紗、布以其低廉的價格為武器,逐步向中國內地推進,破壞著中國傳統(tǒng)手工棉紡織業(yè)。使得“紡”也“織”、“織”與“耕”,逐步分離,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瓦解。[2]
西方列強在輸入西方工業(yè)品的同時,西方資產階級還從中國大量輸入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中,其以絲茶為大宗,“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長一倍,絲的出口增長近五倍。由于絲貨出口激增,江蘇、浙江一帶的蠶、絲生產和上海附近的繅絲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茶葉出口的增加也促進了國內茶葉生產和茶工場的發(fā)展。福建和湖南的農民也開始大量種植茶葉,通過茶販運到通商口岸出賣?!盵3]西方資產階級操縱著絲、茶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于國際市場的需要,客觀上必然導致中國農業(yè)經濟中自給自足比重的減少。同時,也擴大了中國部分地區(qū)農業(yè)生產中的商品經濟作物比重,使得農產品日益商品化,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846-1856年,茶的出口又增長55%,絲的出口再增加三倍多?!薄案=ê秃系霓r民也開始大量種植茶葉,通過茶販運到通商口岸出賣?;蛘咄ㄟ^當地的茶商轉賣給外國商人?!边@樣 ,中國絲、茶的生產和出口貿易開始走上了依附外國資本的道路。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出商品,從中國購買農副產品,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區(qū)逐漸破壞著中國傳統(tǒng)的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使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著新的變化,中國的商品生產開始被納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處于附庸地位,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投資場所。
由此可見,記述各種事件的過程,即使這種記述擴及世界范圍,也未必能使人很好的理解當今世界。而全球歷史觀是一種聯系的觀點,它強調世界地區(qū)之間、地區(qū)內部之間是一個彼此聯系的有機體。所有的一切都在世界這一整體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以及互相碰撞和沖突。
3 對全球史觀的認識
全球史觀雖然正處于發(fā)展之中,甚至還有一些爭議,但不可否認,全球史觀作為一種觀念和方法極大地推動著史學學科的發(fā)展,這不僅表現在一些世界歷史著作的編纂上,而且表現在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和分析上。
首先,全球史觀強調以宏觀的角度,整體的看待歷史。摒棄以國家為
單元的思想模式。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全球的組成部分,但每個社會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全球史學者認為,世界通史的基本敘事單位應該是相互具有依存關系的若干社會所形成的“網絡”。這個網絡可能覆蓋局部地區(qū),但也可能覆蓋整塊大陸,整個大洋,半球乃至全球。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英國著名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就主張用全球觀點來考察歷史。他認為西方史學必須“重新定向”,必須嘗試“采用更加廣闊的世界史觀點,跳出歐洲,跳出西方,將視線投射到所有的地區(qū)和所有的時代”。
全球史觀的代表性作品——《全球通史》,就是以全球的視角描述了1500年前和1500年以后的全球文明。主要特點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的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盵4]因此,如果僅僅以單個的民族或國家為視角就難以展示世界歷史的全貌、也無法理解世界歷史的總體運動。
其次,全球史觀應該關注聯系的重要性。宏觀的歷史不等于地區(qū)史和國別史的簡單組合,而是重在闡述不同地區(qū)和國家之間歷史的聯系與影響。
我國著名史學家吳于廑教授通過深入研究,構建起“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史體系。他強調說:“世界歷史是歷史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內容為對人類歷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發(fā)展為全世界成一密切聯系整體的過程進行系統(tǒng)探討和闡述?!?/p>
所以說,全球史觀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談論“整個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對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聯系的“世界”之中。作為研究者,其任務是探究世界內部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及其依存關系,僅僅靠“記述各種事件的過程,即使這種記述擴及世界范圍,也未必能使人很好的理解當今世界。
第三,全球史觀強調客觀、公正記述歷史,平等對待各個地區(qū)和各個民族的歷史和文明,即“不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而且不帶成見和偏私,公正地評價各個時代和各地區(qū)一切民族的建樹”。并且不允許將任何民族和任何文明的經歷只當作邊緣的、無意義的東西加以排斥”。
但不可否認的是,“歐洲中心論”在全球史觀之下,也未能避免,“臺灣三套教科書的內容與論述過于偏重歐美,強調了西方文化的發(fā)展與影響,而忽視了非歐美文化的歷史地位與客觀作用?!盵5]
“西歐中心論”主要強調西歐白色人種的優(yōu)越性,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把西歐看作是世界歷史的主角,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此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用民主與專制對立東西方,既東方自古以來就是專制的,而西方自古以來就是民主的。其實,西方民主的源頭,當然就是雅典,而雅典只是希臘地區(qū)200多個城邦中的一個,并不足以代表整個希臘。而且雅典的民主是一種原始的民主?!盵6]
綜上所述,全球史觀應該平等的看待各文明在世界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不能厚此薄彼?,F在從西歐觀點解釋事件已經不夠了,我們必須嘗試采用更加廣闊的世界史觀。將全球史觀作為一種觀念和方法應用于歷史學習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實踐,只有這樣,我們看待歷史現象時才不至于產生另一種偏頗。
注釋
[1]彭晨輝,《列強對華經濟政策的階段性特征》,《中學政史地:高中歷史版》, 2004(05M):35-36
[2]王文泉,劉天路主編,《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4頁
[3]王文泉,劉天路主編,《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25頁
[4]于沛,《全球史:民族歷史記憶中的全球史》,K107
[5]錢乘旦,王宇博《換個角度看歷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314頁
[6]劉新成,《全球史評論》第一輯,商務印書館, 2008
參考文獻
[1]楊學功,《基于新史觀的歷史意識培養(yǎng)》,《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
[2]沈年耀,《論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政策的特點》,《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06期
[3]彭晨輝,《列強對華經濟政策的階段性特征》,《中學政史地:高中歷史版》, 2004
[4]陳崇凱,《略論帝國主義對近代中國經濟的掠奪》,《河北學刊》, 1990
[5]李 方,《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天津師范大學, 2008
[6]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王文泉,劉天路主編,《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劉新成,《全球史評論》第一輯,商務印書館, 2008
作者簡介
樊婷婷(1986-),女,漢族,吉林省延吉市,研究生,延邊大學,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