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膾炙人口的七絕《竹石》之杰作。詩人借竹寫人,寓情于物,熱情歌頌仁人志士那種追求真理、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與凜然風骨。以此來評價鎮(zhèn)江古城考古所原所長、鎮(zhèn)江博物館研究員劉建國三十余載考古之風雨歷程與豐碩成果,委實是十分恰切而允當?shù)?。他一生致力于城市考古、名城文化遺產(chǎn)之保護與利用,年年竭誠鼓與呼,歲歲潛心探與研。曾在《考古學報》《考古》《東南文化》等重要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在出版《古城三部曲》《名城地下的名城·鎮(zhèn)江城市考古紀實》及《守望天下第一江山·古城京江南山》等專著之后,最近他又于望八之年推出了為紀念鐵甕城考古發(fā)現(xiàn)二十五周年而精心撰寫的洋洋40余萬言杰作——《北固山鐵甕城及兩門古道·鎮(zhèn)江古代城市的心臟與主脈》(江蘇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下文簡稱《鐵甕城》)。面對這樣一位老當益壯的考古學者,焉能不生崇敬之意與仰慕之情?本文擬就《鐵甕城》所別具的“考古的整體性思考”“研究的深刻性卓識”“保護的前瞻性遠見”的鮮明特色及撰者“愛崗敬業(yè)的擔當精神”“堅持真理的求索精神”“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的動人風采略加評述,以窺見一位城市考古工作者的赤子情懷與浩然風骨!
《鐵甕城》集中反映了作者數(shù)十年對北固山鐵甕城及其兩門古道考古與研究的豐碩成果,而其撰著本身別具其鮮明特色,概而論之,約有三端。
一、考古的整體性思考。自1991年蔣贊初教授率領南京大學歷史系與鎮(zhèn)江博物館聯(lián)合組成考古隊在北固山前峰考古發(fā)現(xiàn)鐵甕城以來,劉建國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與自覺擔當?shù)木?,從未間斷對鐵甕城及其周邊連帶關系的思考。從1993年起,他任鎮(zhèn)江考古所所長,同時繼續(xù)主持鐵甕城考古,經(jīng)過十余年堅持不懈的見縫插針式的工作,終于對其城垣、城門及城外設施有了較為全面的探知,并于2010年的《考古》等權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鐵甕城綜合性《考古簡報》和南門遺址《考古報告》,對鐵甕城的考古與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階段性成果。然而,作者并未就此躺在功勞薄上自以為是而坐享其成,而是發(fā)揚其一以貫之的勤于思考、善于開掘的考古作風,繼續(xù)思考與鐵甕城有關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他清楚認識到:“近些年來筆者常常為與鐵甕城相關的問題所困惑:孫吳時期的鐵甕城是孤立的嗎?它與北固山中、后峰存在什么關系?為什么此城只開西、南二門,而通向兩門的道路對于鎮(zhèn)江古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又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還有,城外的手工業(yè)、商業(yè)及民居等超大型聚落又是怎樣的面貌?圍繞著這許多疑問,通過反復、深入的研究和考證,逐步發(fā)現(xiàn)它們相互之間有著共生、連體的密切關系,可謂‘山城一體,路城共生,城外聚落,心腹相連’,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鐵甕城文化共同體?!保ā惰F甕城》“后記”,第268頁。下文凡引《鐵甕城》者,皆徑標頁碼)《鐵甕城》便是作者竭誠奉獻給人們的鐵甕城考古整體性思考的豐碩成果。
鐵甕城考古整體性思考特色,還體現(xiàn)在《鐵甕城》全書結構邏輯的嚴密性與合理性方面。此書除“前言”與“后記”外,正文部分主要由“鐵甕城”“西門古道”“南門古道”“保護與利用”四部分及“附錄”組成。正文部分的內容,作者嫻熟而靈活地采用了典籍史料、出土文物與古代遺跡三結合的考探并舉的方法,同時運用點面結合、古今打通、縱橫交錯的研究路徑,將北固山鐵甕城及兩門古道這般鎮(zhèn)江古代城市的心臟與主脈情狀描摹得清晰明了,基本再現(xiàn)了孫吳鐵甕城以來鎮(zhèn)江古代城市風貌。值得注意的是,《鐵甕城》正文主體內容共93頁,附錄部分則占172頁,篇幅將近前者的兩倍。附錄主要收入作者關于鐵甕城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及與鐵甕城相關的研究論文8篇,最后則是國家文物局信訪辦公室對作者提出保護鐵甕城寶貴意見的致謝函的復印件。如果說正文部分是鐵甕城及兩門古道考古實績之全面展示的話,那么,附錄部分則是作者深化研究提升價值的理論依據(jù)??颊摻Y合,相輔相成,理據(jù)并美,說服力強。
劉建國建議設立朱方區(qū)示意圖
二、研究的深刻性卓識。作者在對鐵甕城與兩門古道的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及古代遺跡的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探研基礎上,對一城兩門的考古價值與保護意義提出了自己獨特而深刻的卓識。先看作者對鐵甕城的見解:“鐵甕城作為孫吳(先吳階段)始筑的江東名城,在歷史與考古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一是,孫權遷鎮(zhèn)京口的數(shù)年之中尚未立國,但這是奠定三國鼎立形勢的重要時期,鐵甕城對孫吳政權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過重要作用。二是,鐵甕城在三國孫吳幾座都城(南京石頭城、湖北吳王城等)之中,以其建城年代最早、保存遺跡最完整、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而別具特色。三是,三國以后,鐵甕城經(jīng)歷晉、唐直至明、清,皆是江南地區(qū)性的行政中心治所,堪稱‘千年衙城’,前后逾1700年之久,這在古代城市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現(xiàn)象?!保ǖ?9頁)作者從鐵甕城對孫吳政權形成的作用、鐵甕城是孫吳建城年代最早及鐵甕城是“千年衙城”的歷史地位等三方面,突出并強調了鐵甕城保護與利用的無可撼動的充足理由。再看作者對鐵甕城西門與南門古道的清醒認識:“京城,即鐵甕城,因其地處北上、西進的戰(zhàn)略位置和水陸交會的地理條件,倍受已占據(jù)江東的孫權的重視,并一度作為先吳時期(即孫權稱王立國之前)政權中心。而由此城西門和南門出發(fā)的對外道路,便擔負起聯(lián)系四方的‘國道’重責。”(第22頁)“鐵甕城作為孫吳政權的中心,與江東七郡的交通聯(lián)系皆是經(jīng)過西門和南門實現(xiàn)的:從西門出發(fā),負責西向及北向的交通任務;南門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與東部吳郡、會稽地區(qū)的往來。人們不禁要問:既然目的東向,為什么鐵甕城不徑直開設東門呢?這是為了避開城之東側的岡巒疊嶂,故規(guī)劃者選擇開設南門,只需南行一小段就抵達運河北岸,然后沿著河岸向東可直通曲阿、吳郡,然后南下會稽?!保ǖ?4頁)作者對西門與南門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及其與江東七郡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往來交通等重要意義,還有“鐵甕城不徑直開設東門”的原因等,一一闡釋得真真切切、頭頭是道。研究之深刻,見解之獨到,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考古與研究功力之深厚所在。
三、保護的前瞻性視野。作者之所以對鐵甕城數(shù)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矢志不渝的全力考古與潛心研究,其目的就在于“力求將考古、保護、利用三者結合,逐步展現(xiàn)‘孫權王城’及‘千年衙城’的歷史面貌和獨特風采?!保ǖ?0頁)為此,《鐵甕城》專門精心設立了“保護與利用”一章。作者實話實說,真切反映了鐵甕城與兩門保護與城建發(fā)展過程中“路城矛盾二十載”的艱難情形,其中有對只圖城建方便而不顧古城保護言論的大膽質疑,有對考古研究專家蔣贊初、梁白泉、潘谷西這“文保三劍客”堅決支持鐵甕城保護與利用功臣的熱情贊美,更有對國家文物局及時下達的“萬古一人路地下隧道不得穿越遺址保護范圍”紅頭文件的擊節(jié)嘆賞。在此章中,作者重點提出了對作為“文化共同體”的鐵甕城如何保護與利用的具體意見與實施方案,體現(xiàn)了他對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宏闊的前瞻性視野。在“與時俱進譜新篇”中,作者就“鐵甕城文化共同體”“鐵甕城遺址保護”“中、后峰文保舉要”“古道與現(xiàn)代化結合”等保護與利用方面作了頗為切實而周全的思考。末了,作者概括并進一步強調指出:“保護與利用好鐵甕城文化共同體,需要落實兩大事項:第一,鑒于鐵甕城文化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有著共生、互補的連體關系……特建議國家文物局將北固山中、后峰及西門、南門古道共同納入國保單位鐵甕城遺址名下的保護內容,并以增擴的內涵及范圍重新修訂鐵甕城遺址保護規(guī)劃。第二,開創(chuàng)在現(xiàn)代城市中對文化遺產(chǎn)綜合性保護與利用的新模式。其中,除了建設鐵甕城遺址公園,連接北固山中、前峰及唐代甘露寺、宋代羅城、海岳庵等考古、展示以外,還應著重實現(xiàn)兩門古道的‘鳳凰涅槃’,即包括文保、旅游和健身三位一體的完美結合。”于是作者堅信道:“在鎮(zhèn)江城區(qū)之中,保護和利用好北固山鐵甕城及兩門古道遺址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關鍵是需要下定決定決心、科學規(guī)劃、付諸實施??梢韵胍?,當此項系統(tǒng)工程實現(xiàn)之日,將是鎮(zhèn)江在全國千城之中獨領風騷、開創(chuàng)先河之時?!保ǖ?3頁)理想之美好,希望之殷切,正可見作者鐘愛古城、心系家鄉(xiāng)的一腔赤子情懷。
《鐵甕城》除了上述三大特色外,其出土文物與地上舊貌圖照的多樣性、史志詩文古畫引證的豐富性,還有考古現(xiàn)場攝影的逼真性、各級領導及專家學者考古現(xiàn)場的指導性,以及新舊地圖的對比性等,圖文并茂,斑斕多彩,頗具真實性、親切性、明晰性、可讀性之魅力。
如果說《鐵甕城》集中體現(xiàn)了劉建國對鐵甕城及其兩門古道的考古與研究的卓異成果的話,那么,在其出類拔萃的豐碩成果背后,我們分明強烈感受到了他非同尋常而難能可貴的考古與研究精神,那就是:“愛崗敬業(yè)的擔當精神”“堅持真理的求索精神”“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
一、愛崗敬業(yè)的擔當精神。自1993年作者任鎮(zhèn)江古城考古所所長,一直到他退休的八年中,鎮(zhèn)江城市考古工作風生水起,碩果累累,全國領先。當年國家考古研究所劉慶柱所長曾高度評價說:“鎮(zhèn)江考古所的同志們在工作條件、自然環(huán)境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在我國考古學界的學科導向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推動了城市考古學的健康發(fā)展,豐富了其方法和理論。”作者懷揣一顆鐘愛家鄉(xiāng)古城的赤子之心,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考古、研究、保護與利用同行并舉的工作模式,為鐵甕城考古之順暢而樂,亦為鐵甕城保護之阻遏而憂。正是在此憂樂之間,自然而真切地彰顯出作者古城保護的高度自覺意識與勇于擔當精神。
二、堅持真理的求索精神。李大釗有副名聯(lián)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弊x完《鐵甕城》之后,覺得此聯(lián)非常切合作者為保護與利用鐵甕城及其兩門古道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堅持真理的求索精神。在《鐵甕城》“路城矛盾二十載”的段落中,作者從“人大保城初定讞”“前輩學者樹楷模”“國家決策路讓城”三方面介紹了大西路東延方案與鐵甕城遺址保護產(chǎn)生矛盾、矛盾久拖未解、最終國家文物局一錘定音的全程實況。其中,作者雖然經(jīng)歷了市人大代表、普通群眾、退休人員的多重身份轉換,但他為保護鐵甕城遺址奔走呼吁而執(zhí)著追求的意志始終不變。如此“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強毅力與求索精神,委實是令人欽敬的。
三、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讀完《鐵甕城》,頓然覺得作者就是考古戰(zhàn)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睈酆逈芪肌⑵鞄悯r明的士君子與老黃牛集于一身的大寫的德才雙馨之人。不說他在考古崗位時八方馳騁的風塵仆仆,也不說他任市人大代表時冰心玉壺的建言獻策,但就他解甲歸田后依然風雨兼程的考古與研究的青春狀態(tài),就足以凸顯其無怨無悔奉獻精神的難能可貴。老驥雖伏櫪,壯志猶千里。如今,他雖近耄耋之年,卻依然身板硬朗,思維敏捷,筆耕不輟,發(fā)聲不已。友人相聚,只要談起有關鎮(zhèn)江古城保護的話題,依然精神煥發(fā)、情緒高漲。這就是一個以鎮(zhèn)江城市考古為生命、以古城保護為天職的只因愛你、癡心不改的劉建國,一個讓古城感念、讓名城記憶、讓人們敬重的劉建國,一個在中國考古史上享譽一方、將占有一席之地的劉建國!
行文至此,筆者意猶未盡,遂綴以小詩,聊表對《鐵甕城》及其撰者之敬佩與仰慕之情。詩云:
守望古城,鐘情一生??脊啪刻?,保護力行。
勤于思索,勇于爭鳴。堅持真理,旗幟鮮明。
德才雙美,風骨朗英。老驥壯志,不輟筆耕。
鞠躬盡瘁,奉獻赤誠。蠶燭可佩,汗青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