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幾千年思想的傳承,尚“和”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集體潛意識。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人的尚“和”心態(tài)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本文歸納概括出中國人尚“和”具有五大特性:包容性,實用性,普適性,邊界性和動態(tài)平衡性。
關鍵詞:尚“和” 特性 中國人
1 引言
對“和”進行語義分析發(fā)現(xiàn),“和”的本義是調味之和與調聲之和?!昂汀庇伞昂獭迸c“口”構成,是指“禾”要成為美食,讓人吃下去后整個身體產生和順之感?!昂腿绺?,水、火、鹽、梅、醯、醢,以烹魚肉?!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里的“和”就是調味的意思,合成一種新味道——羹?!兑葜軙ど淌摹分杏小皝喢黛肷系?,亦惟我后稷之元谷,用告和、用胥飲食”。“和”在這里是指用成熟的嘉谷,用以求告民和。《說文》將“龢”解釋為“調也,從龠,和聲”,和美食需要經過廚師調配五味(和五味)才能生成的事實相類似,意指美妙的樂曲需經由樂師調五聲和六律才能生成。
在中國漢字史上,“和”字出現(xiàn)較早,而“和”的使用主要朝著兩大方向發(fā)展:一是儒家將“和”逐漸倫理道德化,如《論語·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另一是道家在自然的意義上使用“和”,如《老子·四十二章》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至于將“和”視作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的思想早在《尚書》中就已出現(xiàn):“自作不和,爾惟和哉!”并且,“和”作為處理人際關系基本準則的思想自先秦產生以后就一直延續(xù)下來,保持較大的穩(wěn)定性,在處理人際關系中一直起支配地位。從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和”的概念類似于社會心理學中講的“和諧人際關系”、“合作”等概念(汪鳳炎,鄭紅,2013)。
2 中國人尚“和”的特點
中國人尚和具有包容性、實用性、普適性、邊界性和動態(tài)平衡性五個特性。
2.1 包容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孔子高揚了“和”的重要性,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是善于協(xié)調的,并以和睦相處為目標?!昂汀笔前萘恕爱悺钡摹昂汀保瑥娬{要多元共處,以和為貴,協(xié)調融洽地統(tǒng)一于共同體中(吳世彩,劉家俊,2008)。晏嬰說如同做羹是將諸多原料調和在一起一樣,“和”是將多種不同因素、不同成分以一定的比例調成具有平衡、協(xié)調、和諧關系的“新”事物,表明“和”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2.2 實用性
中國人向來注重實用思維,這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顯著特色(汪鳳炎,鄭紅,2013)。尚“和”是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所以也是注重其實用性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禮儀規(guī)范,而“和”則是貫穿于禮儀規(guī)范中最基本的價值規(guī)范,并將其看作是評價人我關系與群我關系好壞的標準與尺度。孔子曾很直白的說:“禮之用,和為貴?!边@表明以“和”作為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正是“禮”這種文化規(guī)范在人際交往中的具體運用。于是,與人交往做到和睦相處就會受到社會的肯定與贊許,反之就會受到社會的指責。與此同時,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如孔子說的“和無寡”。不僅如此,中國先哲還認為“和”可以產生新事物,正如《管子·內業(yè)》所說的“和乃生,不和不生?!倍乙浴昂汀弊鳛槿穗H交往的準則還可以增進經濟效益。綜上所述,中國人尚“和”是受到實用思維影響的,從某一方面說易促使偽“和”的產生。
2.3 普適性
人類以群體為生存和實現(xiàn)的條件,為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保持社會的永續(xù)發(fā)展,協(xié)調與和諧就成為任何社會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吳世彩,劉家俊,2008)。古希臘哲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了“和諧”,如畢達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諧”,他認為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和諧起于差異的對立,是雜多的統(tǒng)一,不協(xié)調因素的協(xié)調”。柏拉圖則提出“公正即和諧”,將理想國稱作一首“和諧的交響曲”。赫拉克利特則提出的“對立和諧”觀則認為:自然“是從對立中產生和諧,而不是由相同產生和諧”。亞里士多德也說:“德性就是中間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睆墓畔ED哲學家們提出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和諧的理解與中國古代先賢對和諧的理解有相似之處,都認為和諧為美,和諧與對立是辯證地統(tǒng)一。而且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我們依然是尚“和”的。由于注重實用性的特點,尚“和”有用,沖突與斗爭有害,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個體是傾向于尚“和”的。這也就說明尚“和”在中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中國人尚“和”具有普適性。
2.4 邊界性
受中國人的自我觀影響,中國人的尚“和”心態(tài)也具有一定的邊界。孟子曾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句話是說我們要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然后也要孝敬和我們沒有血緣關系的老人;我們愛護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和我們沒有血緣關系的其他孩子。孟子教導我們要“兼愛非攻”,但并不是“博愛”。也就是說“老人之老”、“幼人之幼”是建立在我們“老吾老”、“幼吾幼”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先是與身邊的人和,才會推己及人,與他人和,但這個他人并非所有人,只是處于自我邊界以內的人。正如費孝通所說:“親密的血緣關系限制著若干社會活動,最主要的是沖突與競爭;親屬是自己人,從一個根本上長出來的枝條,原則上是應當痛癢相關,有無相通的。”中國人重血緣關系,所以在和親友的關系上一向是尚和避爭,然后隨著關系的親疏會有所不同。當超過了自己的邊界,和與自己有利益聯(lián)系又沒有血緣親疏關系的他人交往時,就不會一味尚和了。有一點比較特殊的是,當存在利益糾葛時,即使存在血緣關系也不一定尚“和”。所以,中國人尚“和”具有一定的邊界性。
2.5 動態(tài)平衡性
《三國演義》的卷首語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tǒng)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敝袊糯恢庇卸窢幒团褋y,而統(tǒng)一卻是不變的主題。沖突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達到一種新的和諧,也就是說沖突不會一直存在,沖突發(fā)展的結果要么是消失,要么是和諧。當“和”的時候管理得當,并在出現(xiàn)不同意見時有效處理,是可以避免沖突的產生的。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和是永恒的,是絕對的,而沖突是和的一種變態(tài),是短暫的,是相對的。所以“分久必合”是有道理的,而“合久必分”卻未必是絕對正確的。
參考文獻
[1]陳鼓應.(2009).老子注釋及評價(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2]費孝通.(1997).鄉(xiāng)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江灝,錢宗武譯注.(1992).今古文尚書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4]羅貫中.(2013).三國演義.北京:華夏出版社.
[5]汪鳳炎,鄭紅.(2013).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6]吳世彩,劉家俊. “和而不同”與“契約精神”——中西方和諧社會理念比較.寧夏大學學報Vol·30.2008.5(1-7).
[7]許慎撰,段玉裁注.(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9]楊伯峻譯注.(1960)孟子譯注(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10]楊伯峻譯注.(1980)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10]楊伯峻編.(1990).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11]趙守正.(1987).管子注釋(上下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凱麗,女,1993,漢族,安徽蕭縣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