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軍
轉(zhuǎn)眼,我在美國已經(jīng)呆了半年了。前不久,我們的同事艾格伯生病住院了,我和搭檔迪恩就抽了點時間去醫(yī)院看望他。
來到醫(yī)院后,我馬上安慰艾格伯說:“你別擔(dān)心,沒事兒的,過幾天就會好的!”我說得非常真誠,但沒想到艾格伯對我的祝愿卻并不領(lǐng)情,只是漠然地說了聲“謝謝”。是他本來心情不好還是因為我的話有什么不妥,我有些納悶,這時迪恩走到他身邊握握他的手說:“伙計,你覺得怎么樣?需要我做什么嗎?”
“我現(xiàn)在非常需要一杯咖啡,你能幫我買一杯嗎?”艾格伯說。迪恩立刻起身去買了一杯咖啡回來,放在病床邊的桌子上說:“伙計,先放著,過會兒再喝吧,現(xiàn)在太燙了?!?/p>
“這是個好主意。”艾格伯接著和我們聊起了天,他說醫(yī)生說他大概需要再住院半個月,還說出院后一定要去夏威夷旅游……這樣聊了好一陣子之后,我們和艾格伯告別了。走出醫(yī)院,我問迪恩說:“我向艾格伯問候的時候,他似乎并不太開心,可是他和你聊天卻很興奮,是我的問候有什么不妥?”
“確實很不妥?!钡隙餍πφf。我不解地問:“‘別擔(dān)心,沒事兒的,過幾天就會好的,這在中國是最常用的問候方式呀!”
“美國人可不這樣看,事實上他的身體有沒有事,他的病什么時候會好以及他什么時候會出院,他比我們更清楚,因為醫(yī)生會對他講解這一切。而你對他說‘沒事兒的,過幾天就會好的是沒有任何依據(jù)的,在美國人聽來這樣的問候是虛偽的,是不真誠的,美國人更愿意聽到 ‘你覺得怎么樣?我能幫你什么之類,讓病人感受到別人的關(guān)心就行了。”
好端端的一句問候怎么就變得“虛偽和不真誠”了?但順著迪恩的邏輯細細一想,還真是的,我有什么根據(jù)來判斷他是“沒事兒的”并且“很快會好的”呢?以美國人的直爽性格,難免產(chǎn)生排斥感。確實,人與人之間哪怕是善意的問候,也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做一廂情愿的表達,而應(yīng)該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說一些實在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