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白英
舉世聞名的西藏布達拉宮殿宇嵯峨,氣勢雄偉,而這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的建筑形式也成為山區(qū)建筑的樣本和典范。《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生動地唱出了山西山脈縱橫、溝壑遍布的地形特點,這樣的地形也造就了古老大地上古村、大院、廟宇等建筑確有幾分“布達拉宮”的特點。讓我們游走太行呂梁,去看一看山西大地上的別具特色的“布達拉宮”。
大汖古村——太行山里的布達拉宮
在山西省盂縣梁家寨鄉(xiāng)的深山溝谷中,有一個神秘的古村落大汖村,“汖”,《康熙字典》里說讀pìn,但當?shù)厝四頲hang,去聲。大汖人說:“山水為汖,表示水從山上流下來。因為原來進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條瀑布,所以取名‘大汖’。”因為大汖村的古民居依山而建,所以被當?shù)厝朔Q為“深山里的布達拉宮”。這種風(fēng)格獨特的立體式鄉(xiāng)土建筑,完整保留了太行山區(qū)古老的傳統(tǒng)與民俗,真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黃土高原上的布達拉宮
大汖村正前方是一片大約30米見方的土質(zhì)平地,一棵主干五米多粗的千年古槐將那數(shù)十條光滑而潔凈的枝丫蓬勃而蜿蜒地伸向高空。往前瞻望,是鱗次櫛比、椽檐相接的一斜坡大小相仿的房舍,每個外壁上都透著一兩孔黝黑的方窗,猶如孩子們專注望遠的眼神。整個村落建在一個石坡上,順勢而上,層層疊加,房屋墻基多為光石壘砌,上圍的墻泥赭中泛白,常常裸露些許各色不規(guī)的石子,是座名副其實的石頭村。盡管百余院落之中三十座房屋已坍塌無狀,四十座已在搖搖欲墜。但放眼一觀,所有房屋盡收眼底,確實有些布達拉宮的氣勢。據(jù)說,大汖村是先人們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環(huán)境的風(fēng)水理論選吉地建造的,整個村莊群山環(huán)繞,圍合封閉,清泉繞村,充分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行進在古村里,像這樣掛在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是沒有普遍意義的街道的,四通八達的小巷全部用石板或石頭鋪成,與周邊環(huán)境渾然一體,連接著每個院落,自然的布局,依勢鑿出來的沿階小道,息息相通,戶戶相連。老人們說,村子里的路和臺階,是先人們在巖石上一階一階地鑿出來的。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會感覺它的干凈無塵,別有一番情趣。十年前,大汖村還有85戶,320多口人?,F(xiàn)在,大汖實際常住的只有11戶,17口人。其中,最大的86歲,最小的50多歲。
從山西汾西縣驅(qū)車向東南方向五公里,穿過幾多溝坎,一片湮沒于黃土中、鱗次升高的古老民居建筑群便安靜地呈現(xiàn)在眼前,向世人展開它的古老、神秘、幽靜……師家溝到了,這里雖然沒有盞盞紅燈高懸,也沒有彩旗獵獵作響,但它所有的是自然和古樸。
師家溝清代窯洞民居群,興于乾隆三十二年,相傳是由第三代的師家四兄弟做官發(fā)達后始建,兩百多年間,歷經(jīng)幾代精心修筑擴張,由最初的祖宅逐步擴展到了整個村落。由于建筑的奇特,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我們來到了師家溝對面的土嶺上,俯瞰全貌,村子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huán)山,南邊臨溝,避風(fēng)向陽,一座座院落如繁星點綴。30多座院落層遞而上,整整掛滿了一面坡,頗具“布達拉宮”的風(fēng)韻??傮w布局充分利用了黃土高原的山坡溝地形態(tài),順勢構(gòu)思,設(shè)計巧妙,不愧是北方民居中稀世的經(jīng)典版本。
古村的道路也是四通八達,一條砂質(zhì)條石鋪就,長約一千五百余米的人行道繞村而行,路面下筑有排水洞和各院落相連,歲月的滄桑在這些斑駁彌久的巷道上留下了記錄過往的印痕。村民師大哥說:“在師家溝,可是‘下雨半月不濕鞋’”,感慨之余,不得不為古村防御體系的藏而不露、排水規(guī)劃的科學(xué)設(shè)計而驚嘆??v觀師家溝古村的建筑,處處體現(xiàn)出巧妙嚴謹,整個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間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間滲透,充分體現(xiàn)出丘陵溝壑區(qū)依山就勢、窯上登樓的特點,又融入平原地帶多進四合院的空間布局。氣勢宏偉的景觀洋溢著黃土高原的陽剛之氣,稱得上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經(jīng)典。它的營建思路也值得今人借鑒,不愧為國際古建筑學(xué)術(shù)界認定的“山區(qū)空間擴張利用建筑體‘天下第一村’”。
繁華落盡
從陽泉出發(fā),沿307國道西行,駛過熱鬧的街區(qū),只一刻工夫就抵達了靜臥在一條僻靜山溝里的官溝村。一下車迎面呈現(xiàn)的是一處自山腳拔地而起的山莊,你會被眼前這座稱為“銀圓山莊”的古堡式張家大院驚呆,近乎直立的崖上“懸掛”著一排排石基磚墻的院落,層層相疊,座座相摞,隨山勢聳立于半空之中,沉靜中散發(fā)著古韻,大氣中飽含著滄桑,頗有些“布達拉宮”的氣勢。
站在高處遠遠望去,官溝村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地形,不同于我所見過的晉中大院的建筑形式。張家大院坐西朝東依山建在幾十米的山崖上,負陰抱陽,左依逶迤連綿的菜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溝河。四周松蒼柏翠,柳青槐茂,令人心曠神怡。整個建筑群由低到高逐層而起,隨形生變,依勢而曲,猶如臥在半山腰上的一條巨龍,層樓疊院,散發(fā)著一種別樣的氣質(zhì)。整個山莊晨可聚納陽光之溫暖,午可南迎爽風(fēng),緩坡可避澇淹之患,可謂是風(fēng)水寶地,占盡無限風(fēng)光。
層樓疊院
晉商大院里的布達拉宮
大院生活
張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中葉,花費10年時間才得以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F(xiàn)存上下11個院落,從底層到頂層,分上巷和下巷兩級通道,上巷有三級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級式四合院,共有窯洞125眼,房屋185間。整座建筑可以說是院中有院,窯中有窯,房上有房,地道相通。隨勢而立、整齊劃一的格局,顯得既有商家庭院之大氣,又有農(nóng)家山莊之清秀。
步入山莊,街巷寬闊平整,上下院落之間的坡道全部用防滑的石條砌成,實用且講究。站在院落高處,整個莊院盡收眼底,飛檐立欄,枋棟椽柱。大院還有神秘之處,這偌大的建筑群有三分之一位于地下,十層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窯暗洞里,不僅有明路相通,還均有暗道相連。微風(fēng)徐徐吹過,張家大院的上方也飄起了裊裊炊煙,走在曲折回環(huán)的銀圓山莊,仿佛走進了歷史的街巷,又似回歸到綠意的田園。
一座大院就是一部歷史,歷史的幽遠和滄桑耐人尋味,這些歷史“凝固的音符”也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