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強
人情簿子,就是記人情往來的簿子。
有專項的人情簿子,即為某一件事所設的人情簿子。如某人去世,通常有眾多的親戚、同事、同學、朋友、鄰居送人情———錢固然要送的,除了錢,還有紙呀燭呀,將送的錢物一一記錄下來,就是一本人情簿子。這簿子通常不是主人所記,而是所請的賬房先生代勞。
有專人所用的人情簿子。這簿子是流水賬,只要有人情往來就記上一筆,如某年某月某日,因何事給何人送多少錢,另有何物;某年某月某日,何人因何事送來多少錢,另有何物。
現在科技發(fā)展了,有人不再將人情往來記在本子上,而是記在電腦里手機里。不多說了。
起初,我不懂世事,以為這簿子沒什么用途,后來才懂得它不僅有用場,而且有大用場,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場。
對于簿子的主人來說,它的作用主要在于為自己送人情提供依據。某家有喪事,送還是不送?送多還是送少?不問張三,不問李四,只要翻開人情簿子看看就行了。往常我家有事,他總送的,我怎能不送?我家有事,他家從來不送,我為什么要送?至于送多送少,也看他以往給我送了多少。他仁我就義,他不仁我就不義。這樣做也沒錯。人與人交往跟國與國交往一樣,都得講對等原則。
當沒事可做時,有人還會翻開人情簿子看看,對往來者點評幾句。你看,某人條件雖然不好,還比某人送得多,對我不錯。某人太可笑了:大前年他家白事,我送了他200元。去年,我家白事,他也給送了200元,1元錢都沒加。有這樣做人的嗎?不用說物價上漲了,就是物價沒漲,也要多少加點,這是規(guī)矩呀。說得明白點兒,這送人情雖說是送,實際上不是送,遲早是要還人家的,要還本錢這不用說,另外多少得加點利息。
有人還會拿出人情簿子向他人炫耀。可炫耀者有三:向自己送人情的人多,這說明自己有人緣;人情往來的數額大,這說明人家對我的情義重,人家對我的情義重是因為我與人相處重情義;最值得炫耀的是送的人身份高,鎮(zhèn)長的名字能出現在這簿子上,說明我也是有頭有臉的人呢,縣長的大名也寫在這簿子上,說明縣長沒有將我當普通老百姓。別以為這容易,有的人跑斷了腿說干了嘴,也拉不到一個有身份的人上他家的簿子,只好由賬房先生隨意在簿子上寫一個大人物,如關云長、周公瑾。你說可笑不可笑?
送人情的人散了,忙碌了一天的兄弟倆坐了下來,準備將辦事的賬算一算:共計收了多少人情?其中兄弟倆共同的親友送了多少?各自的親友送了多少?招待這些親友花費了多少?兄弟各自應該承擔多少?將這個算清了,就得依據人情簿子。
在送人情者中,有人早早地就來了,可快到中午,錢還是沒有出手。他在反復琢磨到底送多少為好。送多了,那自己吃了虧,還要挨人罵,說自己窮大方;送少了,面子上過不去,也要挨人罵,罵自己太小氣。于是他就瞅個空,從賬房先生面前抓來人情簿子,看看人家怎么送的,再決定自己送多少。他很得意,因為翻了簿子送得恰到好處。
人情往來人情往來,說的是應該有來有往,來而不往非禮也。可是,事事都有例外。某鎮(zhèn)鎮(zhèn)長的公子考取了名牌大學,給他送人情的絡繹不絕。按不成文的規(guī)矩,在送禮者中,凡有子女考取大學的,他也該給人家送,可從他家的簿上可以看到,有人沒給鎮(zhèn)長送,鎮(zhèn)長給他送了。有人給鎮(zhèn)長送了,鎮(zhèn)長卻沒有給他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人給鎮(zhèn)長送了,鎮(zhèn)長也給他送了。這三種人各自是什么身份,無須我多說,你懂的。
從人情簿子上還可以看出世態(tài)炎涼。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父親去世多少人送人情,母親去世時也就有多少人送人情??蓮娜饲椴咀由喜浑y看也出,李某父親去世時送人情的是869人,而其母去世時送人情的人數猛跌,不足前者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父親去世時,李某在任,而母親去世時,李某已退居二線。到了二線,近了黃昏,怎能再有當日的輝煌?
官員人情的送或收還是遵規(guī)守紀的好,不然可有的麻煩;老百姓的人情也應當重情輕利、節(jié)儉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