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二年級下學期,女兒的老師開始要求孩子們背古詩,在班上搞了轟轟烈烈的“古詩詞大PK(英文“PlayKill”的簡稱,現指兩名實力相當的選手進行比拼,最后只有一人勝出,另一人淘汰出局)”。作為家長,我當然積極響應。
我小時候沒背過詩,十歲上下才第一次讀到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繁體、豎排、線裝版的,字號時大時小(過了好多年,我才知道中間的雙排小字是夾注)。我半蒙半猜、渾渾噩噩地讀,小學還沒畢業(yè),那本書就徹底散了架,用打孔機釘起來繼續(xù)讀。
而我一位朋友,能一口氣背完《千字文》,面不改色,一個嗝兒也不打。問他意思,一字不知———他九歲出國,漢語能力只剩了聽說。只是童年的記憶最深刻。自三歲起,祖父攬他在膝上,一字一句教他的情景,一輩子都忘不掉。這滾瓜爛熟,是對祖父刻在骨子里的念想。
那么,讓孩子背誦自己不能理解的東西,究竟有沒有意義?
我想,也許,是有意義的。全然不懂,一知半解,有耳無心,支離破碎,甚至錯七漏三……都沒關系,就像碧波淹沒了堤岸,再緩緩退去,你以為“無痕”嗎?不,浸下了或輕或重的濕跡,有青苔隱隱生長。詩總會在稚子心中,留下一個個模糊的影像,在這一生中,這里那里會遇見,某時某刻會擊中心坎。有些詩句記錄了一段情事,有些詩句安慰了初萌的心傷。然后,也許會像我,漸漸建立自己的口味,挑出幾本薄薄詩集,反復吟詠,有意無意地背了下來。有些小時候讀過的書、聽過的話,會伴隨你一起長大,成為你觸景生情時的脫口而出,你回憶往事時最恰如其分的精練表達。
最近的流行語:重要的話要說三遍。最美的文字也一定值得背三遍。讓孩子們在記憶力最強的幼年領受第一遍吧,給他們的人生打一個模糊的底稿,一抹暈染開來的底色,也許他們的日子能像灑金花箋,微微閃著光。
至于第二遍第三遍幾時開始?坦白說,有些詩篇,我自己的第三遍還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