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人生是一個不斷告別的過程——告別故鄉(xiāng)、告別朋友、告別歲月和青春……其實,讀書也是一個不斷告別的過程,在不斷的告別中,我們從蒙昧走向睿智、從幼稚走向成熟,終于成長為一名理性的讀者。
少年時喜歡上瓊瑤的小說,被那些纏綿悱惻的愛情感動得一塌糊涂。但讀了一段時間后,感覺瓊瑤作品所有的故事都十分相似,書中的人物都似曾相識,那種哭哭啼啼的愛情十分不真實,于是,我痛下決心與之告別。
大學時代喜歡上了周國平的文章,感覺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學術(shù)韻味,還兼具哲學思辨味道,令人百讀不厭。然而后來,我又讀了一些更加深刻的書籍,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周國平的文章只是把一些很普通的道理用哲學概念進行裝飾。此后,我不再讀他的這類文章。
學術(shù)明星于丹大紅大紫的時候,我也曾迷戀過她的作品,如《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我都曾仔細閱讀過,并十分驚訝:原來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這樣解讀!可是,讀著讀著,感覺于丹的文字和近些年來十分流行的心靈雞湯相像。所不同的是,雞湯類讀物是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闡明道理,而于丹除了用故事闡明道理外,還用傳統(tǒng)文化對它進行包裝,這樣一來,就有學術(shù)范兒了。因此,我又毫不猶豫地同她進行告別,盡管她彼時正大紅大紫。
回想這些年來的閱讀,我已經(jīng)告別了許多作家——告別了簡奧斯汀的枯燥;告別了喬伊斯的晦澀;告別了李敖的偏激……其實閱讀的過程,正是使讀者的心智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過程。當曾經(jīng)的狂熱趨于理性之時,我們就需要揚棄一些東西,走向更高的閱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