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繼承法》沒有關于轉繼承的明確規(guī)定,只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下文簡稱“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轉繼承。但是在經濟條件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轉繼承問題實有討論之必要。當前理論界對于轉繼承性質的認識存在不同的觀點,而按照不同的觀點得出的結論存在顯著的差異。本文旨在分析討論轉繼承性質的學說觀點,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進一步挖掘轉繼承潛在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轉繼承;法律性質;實踐價值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18)01—0110—04
[作者簡介]楊廣東,男,華東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yè)研究生。
我國《繼承法》自頒布實施以來,有不少學者對于轉繼承的法律性質進行討論,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各種觀點之間的差異性顯而易見,而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源,筆者認為在于立法上的缺陷。不得不提,當前我國《繼承法》中沒有關于轉繼承的明確規(guī)定,只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有所涉及,即解釋的第52條。①但是該條規(guī)定沒有起到給學說上的分歧以定紛止爭的功能,因而對此存在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一、轉繼承的概述
為了清晰的討論轉繼承的行為性質,有必要首先對于轉繼承的概念做界定。以此明確本文所討論問題的出發(fā)點。
(一)轉繼承的定義
轉繼承又稱二次繼承或者是再繼承,是指繼承人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死亡的,繼承人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轉由他的合法繼承人繼承。?譺?訛對比司法解釋第52條的規(guī)定,可以發(fā)現與該轉繼承的定義不同之處在于:一方面沒有涵蓋繼承人是否放棄繼承權這一實質性要件;僅表明繼承人有權繼承并不足夠說明其對于該權利是否接受的客觀事實,而這對于轉繼承而言又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該定義將司法解釋中的“繼承遺產的權利”具體到“遺產份額”,并非法條規(guī)定的當然解釋,而是下定義者的觀點。對此,筆者將在下文對此學說上的區(qū)分進行詳細介紹,在此暫不展開。另外,在轉繼承中,為了便于區(qū)分學理上劃分被轉繼承人和轉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死亡的繼承人,稱為被轉繼承人;接受轉繼承的人為轉繼承人。
(二)轉繼承的構成要件
從我國司法解釋關于轉繼承的規(guī)定以及相關學理出發(fā),轉繼承的構成要件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轉繼承發(fā)生于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該要件界定轉繼承發(fā)生的時間階段,也即要求被轉繼承人必須死于繼承開始后,被繼承人遺產分割前。如果被繼承人的繼承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則不發(fā)生轉繼承問題,此時只可能發(fā)生代位繼承。?譻?訛當然,如果被繼承人的繼承人在被繼承人的遺產分割后才死亡,此時該繼承人只能作為對其有繼承權的人的被繼承人,按照一般的繼承規(guī)則,繼承遺產。上述兩個時段內,均不發(fā)生轉繼承的問題。學界之所以將轉繼承稱為二次繼承或再繼承,正是基于在前的繼承尚未完結、在后的轉繼承又開始這一情形,才形象地稱為轉繼承。也有學者總結:轉繼承的實質就是兩個獨立的繼承關系在時間上的連接。①
2.被轉繼承人存在合法有效的繼承權。轉繼承的觸發(fā)在于在前的繼承尚未完結,也就是說被轉繼承人必須擁有對于被繼承人的繼承權。倘若其無繼承權,即使其死于被繼承人的遺產分割前,此時也只發(fā)生一次繼承的問題,無轉繼承存在之空間。我國《繼承法》對于繼承人無繼承權的規(guī)定,可以分成主動喪失繼承權和被動喪失繼承權兩類。前者指繼承人基于其個人之主觀意志放棄繼承權;后者主要指基于法定事由導致繼承權的喪失。?譺?訛因此被轉繼承人若存在繼承權喪失的事由,轉繼承就不可能發(fā)生。故轉繼承發(fā)生的前提在于被轉繼承人必須存在合法有效的繼承權。
3.被轉繼承人沒有放棄繼承權。在繼承權尚未喪失的前提下,被轉繼承人必須沒有放棄繼承權。盡管繼承權存在財產屬性,但作為一般性的權利,權利人存在放棄的可能。實踐中,當被繼承人生前負擔巨額債務時,其繼承人往往主動放棄繼承。轉繼承中當被轉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時,轉繼承也不會發(fā)生。另外,該要件的實質在于被轉繼承人接受對于被繼承人的繼承權。在轉繼承中,根據被轉繼承人的身份不同,其在作出接受繼承時,采用明示或者默示的效果不同。?譻?訛
4.轉繼承人必須擁有合法有效的繼承權。對于轉繼承的法律性質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就該要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筆者認為,在轉繼承中轉繼承人必須有合法有效的繼承權。該部分在下文轉繼承的法律性質部分以及實踐價值部分都會有所涉及,故在此暫不論述。
二、轉繼承的法律性質分析
(一)轉繼承法律性質學說概述
有學者對于轉繼承的法律性質歸納為三種不同的觀點。?譼?訛但是通過對各觀點的分析,筆者認為其中存在重合之處,真正不同的觀點概括出來只有兩種。簡而言之,第一種觀點認為,轉繼承只是繼承遺產權利的移轉,而不是遺產的所有權的移轉。也就是說,轉繼承的客體是被轉繼承人的繼承權。?譽?訛因該繼承權來源于被繼承人而非被轉繼承人,所以若持該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在轉繼承中轉繼承人對于被轉繼承人是否存在繼承權并不影響轉繼承的發(fā)生。此時上文轉繼承的構成要件的第四點就屬多余而錯誤的。第二種觀點認為,轉繼承移轉的客體是被轉繼承人對于被繼承人遺產的應繼承份額的所有權,也就是遺產的所有權而非繼承權。⑥區(qū)別于第一種觀點,因被轉繼承人取得遺產的所有權,故轉繼承的權利來源于被轉繼承人。所以若持該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在轉繼承中轉繼承人必須擁有對于被轉繼承人的繼承權。也就是上文轉繼承的第四個構成要件是必要的。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轉繼承中被轉繼承人在遺產分割之前死亡,而遺產的所有權只有在遺產分割后才會產生。所以轉繼承只能移轉繼承權,而非遺產的所有權。?譿?訛第二種觀點為大多數學者認可的觀點,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并認為該觀點可以在我國法律體系下得到有效的證成。
(二)各學說分析
上述兩種觀點的分歧在于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遺產的所有權歸屬。第一種觀點認為,遺產的所有權并非屬于被轉繼承人。第二種觀點認為,被轉繼承人已經取得遺產的應繼承份額的所有權。
對于該問題,有學者總結當前繼承開始時,繼承人對遺產的共有關系推定問題。①文中總結歸納出三種類型,分別是共同共有關系、按份共有關系以及有條件的共同共有關系。?譺?訛但是作者分別就三種共有關系進行了批判,指出三種共有關系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別出新意另創(chuàng)新的法條。?譻?訛筆者仍認為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繼承人(為兩人以上,唯一的繼承人不存在共有關系討論的前提)對于遺產處于共同共有的關系。盡管在實踐中共同共有關系存在不足之處有商榷的余地,但是并不能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當然在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遺產的所有權歸屬問題自然屬于繼承人所有。因為無論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都是在所有權之下進行的劃分。
就遺產在繼承開始后分割前的歸屬而言,我國《繼承法》沒有規(guī)定,對此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有所涉及。司法解釋第49條規(guī)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該在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作出。遺產分割后表示放棄的不再是繼承權,而是所有權。該條規(guī)定似乎指明遺產的所有權只有在遺產分割后才發(fā)生變動。這樣的指向性成為學者支持第一種觀點的理由。但是批判的意見也隨之產生。有學者指出第一種觀點最大的問題在于不能回答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遺產的所有權歸屬。由于公民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其生前占有的財產必然處于無主狀態(tài),若不規(guī)定其屬于繼承人所有,無疑在說此時遺產的所有權處于“真空”狀態(tài)。?譼?訛司法解釋第51條似乎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所以規(guī)定放棄繼承的效力具有溯及力,溯及繼承開始。但是其雖然解決在放棄繼承的情形下遺產所有權的“真空”狀態(tài),但是仍未明了未放棄繼承的一般情形下遺產所有權的歸屬問題。對此,2007年10月1日生效的《物權法》第29條明確規(guī)定,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fā)生效力。也就是說,繼承開始后,遺產的所有權已經移轉于繼承人所有。對于繼承人為一人時,不會存在所有權歸屬的爭議問題。但當繼承人為兩人以上時,遺產所有權的歸屬就要回到上文討論的話題,是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抑或是有條件的共同共有關系。對于這一話題,本文不作進一步的討論。另外筆者發(fā)現對于上述問題的討論發(fā)生的時間都是在《物權法》頒布之前,《物權法》頒布后對于遺產物權的歸屬問題已經很少有學者再討論,或許因為該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無需再討論了。
(三)域外法分析
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也有從域外法的比較分析中,認同轉繼承的客體是繼承權利而非所有權,對此有必要進行比較法上的分析與討論。
《法國民法典》第781條規(guī)定,如應繼承遺產的人未放棄繼承,也未明示或者默示接受繼承而死亡時,該繼承人的繼承人得以前者的名義接受或者放棄繼承。法國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轉繼承權的發(fā)生要求轉繼承人以被轉繼承人的名義實施,在此情形下,多數學者認為轉繼承的客體是繼承權,而非遺產的所有權。?譽?訛有學者進一步分析認為該規(guī)定的原因在于法國法下夫妻財產實行分別所有制相關。⑥因為夫妻財產分別所有制下,轉繼承一般不會涉及被轉繼承人配偶的利益,即被轉繼承的遺產份額全部歸其個人的財產,當其死亡后直接由轉繼承人繼承,這樣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操作方便?!度鹗棵穹ǖ洹返?42條也規(guī)定,繼承開始后死亡的繼承人的權利轉歸其繼承人。由此可見,瑞士民法典更直接表明轉繼承的客體就是繼承權?!短K俄民法典》第548條規(guī)定,如果依法或者依遺囑應召繼承的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亡故而未能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接受繼承,則接受應屬他的繼承份額的權利轉歸他的繼承人。蘇俄民法典就轉繼承的客體規(guī)定是繼承份額的權利,雖沒有直接指明繼承權但是也很難說是遺產的所有權。有學者進一步考察發(fā)現有些國家和地區(qū)對于轉繼承未作規(guī)定,認為這是與其國或地區(qū)的基本情況有關。①
通過上述各國的立法例,我們可以發(fā)現就轉繼承的客體采用繼承權說,大多是考慮到本國相關的夫妻財產制度,或者是基于本國的國情。因此,筆者認為無論采用繼承權還是遺產所有權,關鍵在于本國的法律體系的安排。只要能在本國法下,轉繼承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不存在法律上的沖突,體系上能得到協(xié)調,并且符合本國基本國情或者國民心理,都將是合理的。
三、轉繼承研究的實踐價值
對于轉繼承性質研究的實踐價值,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在轉繼承人放棄對于被轉繼承人的繼承權時,轉繼承人可否再繼承的問題。其二,對于被轉繼承人尚存的配偶一方與其子女、父母之間遺產分割問題。事實上,對于第一個問題,前文不僅在第四個構成要件處有所提及,還在轉繼承學說分析中也有涉及??偟膩碚f,如果采用繼承權說也就是第一種觀點,將得出肯定的答案;反之,則會得出否定的答案。當然在我國法下,因采用第二種觀點也即遺產所有權說,轉繼承人將不能再繼承。對于其理由已于上文闡述,在此不再贅述。
對于第二個問題,不同的學說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暫舉一例:甲有兩個兒子乙、丙,乙有配偶丁以及女兒戊,甲去世后留下8萬元遺產,在遺產分割前,乙因交通事故死亡。若采用繼承權說,該遺產將作為轉繼承人個人的財產。此時先就丙分4萬元,剩下4萬元轉由丁、戊繼承,各得2萬元,因為丁與戊在轉繼承中同屬轉繼承人。若采用遺產所有權說,則先就剩余的4萬元,丁先分得2萬元,后丁、戊再各分1萬元。因為采用遺產所有權說,乙死亡前已經取得4萬元遺產的所有權,而根據《繼承法》第26條的規(guī)定,?譺?訛此時要先分一半財產為配偶所有,剩余的財產才是被繼承人的遺產。當然,在我國應采用遺產所有權說,得出第二種分配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討論的基礎是在被轉繼承人生前未立遺囑的情況下,以法定繼承的模式展開。如果本案中乙生前立有遺囑,情形另當別論。但盡管乙立有遺囑處分其個人財產,對于轉繼承部分而言也只會對遺產所有權說產生影響,對于繼承權說卻不產生影響。
四、總結
我國《繼承法》沒有關于轉繼承的明確規(guī)定,致使理論上對于轉繼承性質的界定存在討論的空間。正如上文分析可知,不同的理論下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而這對于當事人利益之影響不可謂不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轉繼承制度實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法律行為之性質。只有明確前者,對于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得到正確的處理,及時發(fā)揮法律定紛止爭的功能,防止家庭成員間因繼承糾紛感情疏離,影響社會關系的健康發(fā)展。此外,轉繼承所涉遺產的歸屬不僅屬于《繼承法》所要調整的對象,也要受到《物權法》的規(guī)制。因此,在對轉繼承制度研究時,不可片面就繼承法而言繼承更要兼顧物權法的特殊規(guī)定,防止出現法律間沖突、不統(tǒng)一的問題。
責任編輯:楊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