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周
1
在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靈小犀一度很喜歡玩上課的游戲。
她安排外公、外婆、爸爸和我筆直地坐成一排,又順手拿了一本書,然后開始給我們上課。
“課堂”上,她一臉嚴肅地開始點名,被點到名字的人需要大聲喊“到”,否則,就會被她罰站——
“沒吃飯嗎?有氣無力的,到一邊站著去!”
很不幸,點名時,我因為有點小分心,被她逮個正著,直接挨了一頓呵斥。
這語氣……嗯,渾然天成。
那段時間,她對這個游戲樂此不疲,我們也心甘情愿給她當“配角”。她想做手握大權(quán)的老師,那就讓她痛痛快快地過把癮好了。
她還變著法地行使她的“大權(quán)”,一會兒答題評分,一會兒罰抄生字,從頭到尾,表情嚴肅地就像一個教導主任。
2
在游戲力中,這叫“角色置換”。
在遇到一些讓孩子感到壓力或是挫敗的事情時,他們通常會自編自導自演一個游戲,并在游戲中倒轉(zhuǎn)現(xiàn)實,讓自己成為更有主導權(quán)的那個角色。
這是孩子幫助自己擺脫困境的本能,而且對孩子恢復自信有特殊的意義。
顯然,熱衷上課游戲的靈小犀小朋友,那個時候也遇到了點麻煩。
當時,她剛上大班,還有一年就要上小學了,幼兒園里特別安排了“小課桌”,給孩子們教授一些幼小銜接的知識,老師也有意識地開始用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她們。
這個轉(zhuǎn)變給她帶來了壓力,尤其是老師過于嚴肅的態(tài)度。這些從她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就可以看出來。
3
大部分時候,我們只需要做好孩子的配角,甚至僅僅是觀眾就好,讓她能盡情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另一個“現(xiàn)實”里,體會更有力量的角色,從而彌補自己在真正的現(xiàn)實中因為弱小而感受到的挫敗。
除此之外,很多讓孩子感到壓力或是恐懼的事情,他們也都會在感受到安全的時候,開始以游戲的方式“傾訴”。
比如,經(jīng)常去醫(yī)院的孩子,會在家里玩醫(yī)生游戲,他扮演醫(yī)生給你打針或是做檢查。
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孩子在模仿,其實不僅僅是如此,他更是在想辦法“治愈”醫(yī)生和醫(yī)院帶給自己的恐懼和壓力。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樣的游戲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切實際的幻覺,誤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畢竟,這與現(xiàn)實恰恰相反。
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孩子完全能夠區(qū)分游戲和現(xiàn)實,但孩子需要一個安全的方式,來宣泄自己因挫敗而產(chǎn)生的那些情緒,并重拾自信。
4
在玩了一段時間上課游戲之后,靈小犀慢慢適應了新的學習方式,也適應了表現(xiàn)嚴肅且權(quán)威的老師,興趣立刻就轉(zhuǎn)移到新的地方去了。
她并沒有因為在家里盡情地扮演了“霸道女教師”,就會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去幼兒園里跟老師爭奪話語權(quán),相反,她的抗壓能力增強了,在現(xiàn)實中的配合度也更高了。
曾經(jīng)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年紀不大,脾氣卻不小。他兒子3歲多,很喜歡玩遙控汽車,他也經(jīng)常陪他一起玩。可是,小伙子的操作經(jīng)常失靈,不是撞到椅子腿就是老在原地打轉(zhuǎn)。
剛開始,他總是耐心地給兒子做示范,沒想到人家壓根兒不領(lǐng)情,反而氣得把遙控器砸在地上了。這下子,他也被惹火了,原本愉快的游戲時光徹底演變成了親子大戰(zhàn)。
“他玩不好,我耐心給他示范,結(jié)果還討不到好,你說他這不虛心的毛病,該怎么糾正?。俊?/p>
我非常理解朋友的心情,但這其實真的不能完全怪孩子。
總是不能控制好小汽車,這件事本身就已經(jīng)讓他感到很挫敗了,而爸爸的完美示范卻再一次碾壓了他,難怪他起急了。
即便在成年人眼里,孩子在這個年齡做到這種程度已經(jīng)很不錯了,自己也只是想教他一些方法,讓他能進步得更快些,但孩子依然會感覺自己很差勁。
也不是說父母就不應該引導和幫助孩子,只是當孩子仍深陷在無力感和挫敗感的泥潭時,要記得,這并不是一個教導孩子的好時機。
5
后來,朋友調(diào)整了策略。每當孩子把遙控小汽車開得一團糟時,他就把小汽車開得更糟糕,嘴里還嘟囔著:“不可能,這絕對不是我開的。”
沒想到他的示弱起了作用,孩子看到他的“窘樣”,竟然哈哈大笑起來。他不動聲色地留意著孩子,發(fā)現(xiàn)他也慢慢變得松弛了。
再后來,他繼續(xù)假裝絞盡腦汁想要提升自己的“駕駛技術(shù)”,一邊說著“我得動作輕一點,再輕一點”,一邊假裝還是控制不好力度,小汽車一下子就撞到墻上去了。
他兒子又是一陣大笑,然后從他手上一把拿過遙控器,嘴里叫著:“我試試,我試試……”
在重拾信心之后,小家伙進步神速,現(xiàn)在父子倆一起玩小汽車,爸爸已經(jīng)完全不用再假裝弱者了,而且要是爸爸還要刻意讓著他,他還不干呢。
6
其實,這位朋友和孩子玩的,也是一種“角色置換”游戲,只不過置換的不是身份,而是力量懸殊的倒轉(zhuǎn),通過扮演一個不擅長遙控小汽車的爸爸,幫助兒子消除“覺得自己很無能”的那種挫敗感。
這個方法對于幫孩子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同樣有效,唯一需要謹記的是,在故意對孩子示弱的時候,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在嘲笑他,否則會適得其反。
父母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一直自信力滿格,但其實自信總是處在動態(tài)變化中。再自信的孩子,也會有感到沮喪、挫敗,甚至是自我懷疑的時候。
但如果孩子能夠克服它們,新的自信就會重新生長出來,并且比原來更旺盛。反之,孩子就會陷在無力感的深淵中。
游戲力的方式,在幫助孩子培養(yǎng)自信、獲取心理能量、消除自身無力感方面有著很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說到底,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要為孩子披荊斬棘,而是要幫助孩子去克服和戰(zhàn)勝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那些負面情緒,從而源源不斷地獲得力量和自信。
這種源自內(nèi)心的力量感,才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