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年長者談話,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做法在我們的社會里并不常見。我們活在以年輕為導向的文化之中,這種文化認為新鮮的、當下的事物最為寶貴。
羅馬尼亞有一句格言:“屋里要是沒有老人,那就必須去買一個?!比祟愇幕谶^去的成千上萬年里都尊敬長者,這是有原因的。
去年,我有幸在坦桑尼亞的幾個部落里待了很長時間。在一個名為Irak的部落里,部落成員在50歲時會加入一個由年長者組成的理事會。男女各有一個理事會。部落里的所有重要事項均由理事會來決定。我認識了一位49歲的部落成員,他離成為長者只有一歲之遙。他告訴我,位于成為長者的邊緣,這種感覺再好不過了。我感覺到他這一輩子都在為那一刻準備著。
部落成員問我們:“在你們的社會里,長者理事會是怎么運作的?”我們一行來自北美的15人,大部分已年過50,剩下的人也接近50歲。我們有些不安地解釋道,我們并沒有長者理事會,在我們的社會里,年長者常常被送往養(yǎng)老院,或者與年輕人的生活隔離開來,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加看重年輕人的社會。
部落里的一位長者十分驚訝:“怎么能這樣!”他們在內部交流之后,強烈建議我們回國后成立一個理事會,要“讓年輕人聽聽我們的聲音”。這提醒了我,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承認,值得聆聽的智慧往往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出現(xiàn)。我意識到,美國社會已經丟掉了這一份經驗。
有趣的是,Irak部落的成員們還告訴我們,他們常常邀請青年男女以嘉賓的身份參加理事會,因為有一些年輕人已經擁有智慧了。
我們采訪了不少原住民長者。在加拿大、美國的原住民文化和土著文化中,某些年邁人士被稱為“長者”。與Irak部落的傳統(tǒng)不同,年齡本身并不能讓人成為長者,而且也沒有提名和投票的過程。其實到了某個時候,可以很明顯看出某個人已經找到了智慧,之后其他人就開始將其視為“長者”。在他們的文化中,“長者”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為他們能從“長者”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們的文化對祖先保持尊重,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祖先授予他們智慧。
在一個城鎮(zhèn)化程度和流動性都越來越高的社會里,許多跨越代際的視角紛紛遺失。幾年前,我在巴西遇見一個男孩,他說他最好的朋友是街上的一位老人。這種友誼是一份禮物,但在所謂的發(fā)達國家中,許多年輕人拒絕接受這份禮物。當我回首自己的人生時,有一點遺憾:我應該向那些擁有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的人尋求智慧,而不該總是想著從錯誤中學習。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亟需長者——已經找到智慧的長者。
(摘自《人生沒有后悔藥》中信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