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青島住了兩年,雖然我每個星期只能去看望她一兩次,卻是三十多年來我們待在一起最多的時光。兩年相聚,母親身上有兩點(diǎn)讓我感觸最深。
一點(diǎn)是她對苦難的淡漠。我家過去窮,父親遠(yuǎn)在百里之外的公社工作,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家里只有我母親領(lǐng)我們六個小孩過日子,推碾、拉磨、種自留地、侍弄園子、養(yǎng)豬等都是母親一個人干,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也要母親一針一線做出來。
一次閑聊時,母親說有兩年因為做完我們的棉衣后沒錢了,她自己兩個冬天沒穿棉褲。那年外婆有病,母親去探望,她出門穿的褲子都是找鄰居借的。我聽了十分吃驚和心酸,家里窮我是知道的,但不曉得竟然窮到那種地步。東北的冬季十分寒冷,穿棉褲都不抵用,我現(xiàn)在都能切實感受到夾雪的冷風(fēng)從母親的褲腳鉆進(jìn)去時那種徹骨鉆心般的冷。
另一點(diǎn)就是母親仍把我看成小孩子。我已年過半百,可母親依然一口一個“孩子”地叫我。冬天摸我的腿,說“這孩子怎么就穿一條單褲”;夏天摸我裸露的胳膊,說“這孩子好像有點(diǎn)瘦了”,于是吃飯時再三叫我吃肉。為了健康而刻意不吃肉的我只好夾起一大塊肉放進(jìn)嘴里,她這才現(xiàn)出欣慰的笑。一旦我不在屋里,她就“這孩子哪去了”念叨著里里外外尋找。每次離開家,母親都從窗口、門口或從小園子門前看我,久久看我的背影,一副戀戀不舍的樣子……可以說,母親的視線從未從我的背部移開過。
母親回鄉(xiāng)后,我開始思索母親為何對往日的苦難那般淡漠。后來我想明白了,那是因為母親心里裝著兒女,為了兒女,她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再大的苦難也不曾放在心上。如今,母親覺得自己無法像過去那樣為我付出了,唯一能付出的只有悄然回鄉(xiāng)和不變的視線……
(摘自《一不小心就老了》百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