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佳嫣 陸靜波
摘 要:微信是目前人們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其功能強大、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開始利用微信平臺,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開展移動輔助教學。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也逐步將微信教學與傳統(tǒng)臨床教學方法及內容相結合,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谝苿咏虒W先進性、時代性、時效性的特點,本文聚焦近三年相關研究文獻,對微信教學在臨床實習護生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勢進行總結,為臨床護理教育工作者在新型教學模式探索等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信;移動教學;護理;實習生;優(yōu)勢
作者簡介:瞿佳嫣,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護師,研究方向為成人護理與護理教育;陸靜波,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主任護師,研究方向為成人護理、護理教育與管理。(上海 200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科“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科研項目(編號:2016HLXK18);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教育分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yī)學教育專業(yè)委員會2016年醫(y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編號:2016-B-HL02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6-0107-02
由于功能強大、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等諸多優(yōu)勢,微信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的影響力愈發(fā)明顯。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微信平臺進行移動輔助教學。在臨床實習護生教育中采用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教學,能夠促進護生全面發(fā)展。
一、提高護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
1.操作簡便易行。微信是騰訊公司開發(fā)的通訊軟件,截至2017年,微信的活躍用戶已近10億人,而青年人在其中有超過一半的比例,作為一種便捷、操作簡單的信息傳遞工具,微信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教師及其他在職人員使用及推廣。而在護理教學領域,護生只需在連接網絡的環(huán)境中,即可利用微信平臺與同學、老師進行溝通及交流,不受制于時間、空間因素的影響。
2.理論聯系實際。王小娟等[1]強調在護生入科時對其進行??浦R的復習,將護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再次鞏固和強化,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使臨床實習更安全有效。
3.實踐機會增多。有報道顯示,開展微信教學后,由于護生的自信心提升,護生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能力顯著提高、有效溝通次數增加,大部分患兒及其家屬能接受護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頭皮靜脈穿刺或其他兩項侵入性操作,護生爭取到臨床實踐機會,進而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1]。
二、促進護生的互動交流與團結合作
1.增加良性互動。有研究顯示,護生與帶教老師通過微信交流,既增進了師生的感情,又有效地提升了護生的溝通能力,使教與學達到良性互動[1]。
2.共享優(yōu)質資源。李坷娜等[2]認為由于臨床教師的個人能力、專業(yè)知識、語言表達能力、帶教經驗、領導組織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導致教學查房效果不同。基于微信平臺“慕課”形式下的教學查房,能讓資歷及資質均優(yōu)秀的教師在更廣闊的平臺使更多護生受益,共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護生在共享平臺上的積極態(tài)度、學習傾向、對查房效果的正向反饋作用于教師,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自我,促進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
3.培養(yǎng)合作能力。張瑩瑩等[3]認為在微信平臺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護生不再局限于個體完成任務,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成員間互相幫助,相互協作,攜手共進。各小組將工作成果在微信移動平臺進行展示,小組內及小組間成員均可通過微信平臺發(fā)現彼此的不足,取長補短。同時,通過微信平臺護生之間增進了交流,團隊意識提高,更有利于提升護生在團隊中的責任感及使命感。
4.開展協作學習。林秀芝等[4]認為在基于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護生與護生、護生與教師之間溝通的機會增加,在交流的表象下,體現出的是生生、師生間的協作教學。該模式下每位護生均參與微信群小組討論,并可得到及時反饋,護生個人的貢獻在小組討論中可及時體現。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學習能力均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大家實時交流、實時分享學習資料、最新信息及學習心得。
5.促進互助互愛。高桂秀等[5]認為,關愛是護理實踐的核心及本質,組成了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心靈能量。而教師借助微信群平臺,為護生營造關愛的氣氛,隨時了解護生的思維、疑問、想法等,或可通過組長提交個人問題。微信群群主(教師)更多情況下會以朋友的平等身份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進入疏導、解釋、鼓勵的互助互愛模式,緩解師生面對面產生的環(huán)境陌生、身份焦慮等問題。
三、提升護生的職業(yè)道德思想
1.醫(yī)德教育。臨床實習是護生接觸患者的開始,也是進行醫(yī)德實踐教育的重要階段[6]。有護生將急診救治過程中的感人事跡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發(fā)布在微信朋友圈中,其余護生同樣在腦中產生畫面感,感同身受,引發(fā)討論和思考。另外,也有臨床帶教老師定期在微信群或朋友圈中發(fā)送如“心靈雞湯”等正能量的文字、圖片及視頻短片,讓大醫(yī)精神感動每位護生。這類看似“無形”的教育,較之課堂上照章宣讀的灌輸式語言,更能潛移默化地讓護生從內心接受正面、高尚的醫(yī)德醫(yī)風。
2.職業(yè)理想教育。胡祎等[6]整理護理前輩的模范事跡,采用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通過微信平臺發(fā)送老前輩的奮斗歷程及成長故事,讓護生形象地體會如何更巧妙地處理護患關系,通過模范事例的學習,讓護生把內心的成才需要和實現社會價值兩者緊密聯系、有機結合,用職業(yè)榮譽感激勵護生成長,努力實現自己的職業(yè)理想。通過微信平臺的傳播,護生能更好地從人文情感、社會經驗等角度全面、體會從事護理事業(yè)的目的及意義,并將生命的尊重、愛護等理念深刻在心。
四、提高護生的自我管理和評判性思維能力
1.改變反映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李坷娜等[2]認為,教師往往只關注近期的教學效果評價(反映層、學習層),而常常忽略遠期教學效果的評價(行為層、結果層),而學生行為層及結果層的改變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基于微信平臺的神經外科教學查房教學中,護生在微信群對氣管切開患者換藥的流程、操作手法等展開討論。護生通過萬方、知網等數據庫、優(yōu)酷網絡視頻等途徑,自主查找資料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佐證。護生在此過程中通過提問、質疑,相互激發(fā)學習的熱情,最終提升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自行解決問題[11]等能力。
2.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張瑩瑩等[3]基于微信平臺,進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學,教師在微信群中預先一周發(fā)布護生需要學習的內容,護生在分析任務的過程中需主動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收集并篩選信息,進而提高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強個體獨立性。高桂秀等[5]認為利用微信平臺,護生可以在教師缺席的情況下獲得護生與護生間的幫助,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4.調動護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戴巧艷等[7]認為微信教學可充分利用及積極引導護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同時,護生也更愿意主動通過微信平臺與臨床帶教老師及其他護生進行交流。以皮瓣血液循環(huán)觀察教學為例,護生在科室實習期間,血管危象的病例并未出現,教師只可進行口述理論講解。使用微信群教學后,一旦有血管危象患者的病例,臨床帶教將特征性圖片發(fā)送至微信群,并注明該皮瓣血管危象的特點、發(fā)生的原因、處理,同時也將之前血管危象患者的相關圖片發(fā)送至微信群,督促護生進行對比學習及討論。王立艷等研究顯示,護生認為使用微信教學獲取知識及時高效(100.00%)、能激發(fā)學習興趣(91.67%)、有效調動學習主動性(93.33%)[8]。
綜上所述,國內關于微信教學在護生教育中的優(yōu)勢顯著,可視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下的一種補充教學方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微信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角色互動及學生任務反饋控制等素質和能力。因此,作為臨床護理教師,要尋找一種或幾種相結合更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更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教師也不能因運用新型教學方法而去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重點應關注如何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更好地融合,促使護生在知識、技能、道德等方面的提高,并在今后新護士的培訓中推廣微信移動教學。
參考文獻:
[1] 王小娟,劉紅梅,馬小寧,等. “微信”平臺在新生兒科護理臨床帶教中的運用[J].健康周刊,2016,(1): 7-8.
[2] 李坷娜.基于微信平臺的慕課形式在護理教學查房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0):117-118.
[3] 張瑩瑩,李青君.基于微信平臺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5): 590-592.
[4] 林秀芝,于彩霞,趙秀麗,等.微信互動平臺輔助兒科護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7,14(2): 119-122.
[5] 高桂秀,孫連香,杭寶明.微信平臺在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5): 122-123,124.
[6] 胡祎,邸英蓮,李書.采用微信加強護理實習生在臨床實習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和探討[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6,(5): 13-14.
[7] 戴巧艷,劉回芬,何翠環(huán),等.微信輔助教學在顯微外科臨床護理帶教中的運用研究[J].全科護理,2015,(32): 3297-3298.
[8] 王立艷,崔巖,胡建,等.微信公眾平臺在心內科護理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7,14(4): 298-301.
責任編輯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