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艷
摘 要:家族的沒落,親情的淺薄,愛情的荒蕪,造就了張愛玲獨特的悲觀氣質(zhì)。因張愛玲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畸形、社會文明的病態(tài)以及自身不幸的情感經(jīng)歷,使其筆下的愛情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夢,她的作品充滿了愛情悲劇意識。
關鍵詞:張愛玲;愛情;悲劇意識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壇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女作家。沒落的貴族家世,悲慘的生活經(jīng)歷,不幸的愛情婚姻,造就了她敏感而悲觀的性格,她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一種獨特的悲觀氣質(zhì)。通過對張愛玲的愛情悲劇意識的分析,能夠深入了解她所處的時代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思想觀念,并進一步審視那個時代所承受的重負和人們生活的艱辛,以及那種生活面貌下男女之間不同性質(zhì)愛情的產(chǎn)生與毀滅,從中體會張愛玲蒼涼的愛情悲劇意識。本文擬對張愛玲的愛情悲劇意識進行分析,通過張愛玲愛情悲劇形成的原因來解讀張愛玲筆下不同性質(zhì)愛情的悲劇意識。
一、張愛玲愛情悲劇意識的成因
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曾說過:“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沒有戰(zhàn)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zhàn)爭或革命的時候更樸素,也更放恣的。”[1]可見,在張愛玲的世界里,愛情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著永恒的席位,然而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彌漫著哀婉的、無可奈何的蒼涼氣息。成因有以下兩點:
1.畸形的家庭關系。家對于張愛玲來說是灰色的、冷漠的、沒有溫度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遺少式人物,有舊式的修養(yǎng)和文化,卻也留有一切遺少的惡習,揮霍祖產(chǎn),吸食鴉片,養(yǎng)姨太太,對子女缺乏責任心。母親雖生于宦官世家卻受到過正規(guī)的西式教育,對西洋事物充滿熱情,甚至毅然決然地丟下女兒,出國留洋去尋求自己的天地。父母離婚后,張愛玲在后母的統(tǒng)治下寄居,受著不公平的歧視的虐待。后在傭人的幫助下出逃,從此與這個家斷絕關系。家這個所謂的避風港給張愛玲帶來了太多的不幸和傷害,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使她的作品體現(xiàn)出她內(nèi)心深刻的情感矛盾,既依戀又排斥,既愛又恨,既同情又挑剔,但她也渴望親情,渴望愛,希望缺失的親情能在愛情的世界里得到彌補。
2.不幸的愛情經(jīng)歷。畸形的家庭關系給她一種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站在親情的廢墟上,愛情成了她唯一的渴望與安慰。由此,她結交了國民漢奸胡蘭成,從與胡蘭成的亂世情緣中不顧一切地汲取愛的雨露。對于人心世情有著清透洞察能力的她義無反顧地沉醉在與胡蘭成的歡情里。但她的次次讓步,委曲求全終究讓她千瘡百孔,遍體鱗傷。在親情與愛情雙重交加的打擊摧殘下,她終于選擇了放手訣別。
奇異的家庭,殘缺的情感,怪癖的性情,加上這段刻骨銘心卻傷痕累累的愛情經(jīng)歷,使她愛到骨子里,癡到骨子里,傷到骨子里,恨到骨子里,她一生求索 ,卻始終沒有得到愛,沒能獲得幸福。
二、張愛玲筆下愛情悲劇意識的體現(xiàn)
張愛玲擅寫男女間的小事情,寫盡不同性質(zhì)愛情的產(chǎn)生與毀滅,她筆下的愛情充滿了蒼涼的悲劇意識。其中有兩種悲劇形式。
1.有情無果的愛情
在張愛玲的作品中由雙方自身吸引而產(chǎn)生的自覺性的愛情是少見的,悲劇的深入在于即使這種真摯動情的愛情產(chǎn)生了,也不過是一場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幻,經(jīng)不住現(xiàn)實無情的打擊。有情人不成眷屬,成眷屬的不一定是有情人,最終釀成兩個人的愛情悲劇。
有以《琉璃瓦》為代表,體現(xiàn)了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沖突,反映了上海老少兩代人在婚姻問題上的代溝。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新潮男女已形成自由戀愛之風,包辦婚姻已失去優(yōu)勢不被推崇。但在一些大戶人家或窮苦人家仍有這樣的市場。小說通過一個特殊的、生有七個女兒的“瓦窯”家庭,寫了一個破落戶家長走變相包辦婚姻的老路,妄求前途穩(wěn)妥的故事。
還有通過體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來表達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會把理想中的美好愛情摧殘的面目全非?!抖嗌俸蕖芬孕滤汲毕聝蓚€人勇敢地追求愛情卻無疾而終的故事為線索,塑造了一個有緣無份的愛情悲劇。小說運用了一連串意外的巧合讓虞家茵、夏宗豫二人相遇,理想中已經(jīng)促成了他們相識相愛相守的結局,可是現(xiàn)實中他們的愛情有太多的不真實,理想的美好與現(xiàn)實的殘酷就注定了愛情的悲劇。
亦或是以青春與愛情的毀滅這種激烈的方式體現(xiàn)了對愛情和命運無可奈何的悲觀?!痘ǖ颉啡珙}目一樣,從頭到尾都彌漫著一種蒼涼的悲劇氣息。鄭川嫦的命運就像凋落的花一樣,還沒來得及盡情綻放,盡情芬芳便香消玉隕了,美好的青春和愛情隨著她的離世毀滅了,造成了沉痛的美的毀滅的悲劇。
2.畸形變態(tài)的愛情
張愛玲擅寫愛情中男女的心理變化,捕捉感情微妙變化的蛛絲馬跡,同時也擅寫戀愛中人性的異化和心理的變態(tài)。由于這種有目的的、畸形的、變態(tài)的愛,讓人迷失了本性,摧毀了愛情的美好,最終釀成了愛情的悲劇。
其一,金錢夢魘下人性的異化。張愛玲說:“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弊阋宰C明她對錢的喜愛和著迷,所以她的筆下,金錢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金錢異化了人性,腐蝕著人的靈魂?!督疰i記》中的曹七巧便是“金鎖”的化身。從謀取金錢的犧牲品到死守金錢的虐待狂,可以看出金錢已經(jīng)異化了曹七巧的人性,在金錢枷鎖的魅惑和捆綁下她已經(jīng)成為了守財奴,她與姜季澤的愛是金錢夢魘下畸形變態(tài)的愛情。
其二,變態(tài)人格下的精神寄托?!叭⒘思t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2]《紅玫瑰與白玫瑰》深入剖析了男性的心理,刻畫了紅、白玫瑰代表的不同女性的存在價值和社會規(guī)范,從男性角度揭示了社會化角色和私人化生活的沖突,從而表現(xiàn)出佟振保的雙重人格,以及利用愛情去滿足變態(tài)人格下的精神寄托,從而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愛情悲劇。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大多是住在衖堂里弄的新舊小市民,在他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算計的是衣服、房子、金錢、首飾,他們的喜怒哀樂皆與情欲、嫉妒、虛榮、瘋狂息息相關,她具有清晰的時代感和細致的觀察能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生的風貌,揭示出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弱點。她在平凡的愛情題材中剖析人性,在對愛情一次次充滿希望而又絕望后對人生持以悲觀態(tài)度。因此她的作品充滿了蒼涼的愛情悲劇意識,而她的愛情悲劇意識也正是她所處的那個動蕩不安、顛沛流離的時代的產(chǎn)物。
注釋:
[1]張愛玲.自己的文章[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7,第144頁
[2]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04,第51頁
參考文獻:
[1]余彬.張愛玲傳[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
[2]張愛玲.傾城之戀[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07
[3]張愛玲.多少恨[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03
[4]張愛玲.花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12
[5]張愛玲.金鎖記[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5.06
[6]袁良駿.張愛玲論[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0
[7]李迪.張愛玲“愛情缺失心理”及在文本中的反映[J].青年文學家,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