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
【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課程,是極具智慧的學科。藝術,使語文教學變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讓藝術走進課堂,讓語文教學中多一點兒藝術飛揚的時刻,情感也隨之跳動。
【關鍵詞】藝術殿堂;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文學鑒賞與文學鑒賞能力的內(nèi)涵
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弊髡邔⒆约旱男那槿谟谏鷦有蜗蟮恼Z言,鑒賞者則從這種形象化的語言中受到感染,獲得啟發(fā)。鑒賞就是這種互動、審美的精神活動。
文學是藝術的基本樣式之一。它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人們的精神世界。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中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映,得到審美的愉悅和享受,從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華,這就是在進行文學鑒賞。
二、小學高年級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現(xiàn)狀與原因分析
縱觀現(xiàn)在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在閱讀課外文本時,不少學生面對清新動人、含蓄雋永的文學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把閱讀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當成苦差事,而鐘情于符合他們個性的漫畫、流行雜志、卡通連環(huán)書等“快餐文化”中,從中體現(xiàn)出的文學鑒賞能力是比較低下的,更談不上“好學”與“樂學”了。究其原因,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尋找:
(一)老師教的問題
現(xiàn)今的課堂上,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忽略了對學生閱讀鑒賞的科學指導。教師們千方百計地找尋“知識點”,學生忐忑不安地訓練“能力點”,結果卻把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教得七零八落,分解成了“知識點”“能力點”,教師教得枯燥乏味,學生學得撲朔迷離。
(二)學生學的問題
隨著國家現(xiàn)代化社會的推進,“快餐式”閱讀普遍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成了一種習慣。然而“快餐式”閱讀不求甚解,這樣的消極閱讀,容易使閱讀者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
“學而不思則罔”,如果對于閱讀文本沒有深刻的挖掘,沒有深度的思考,只是蜻蜓點水式地瀏覽,對于文本營養(yǎng)的汲取幾乎是可預見的。這樣淺嘗輒止的閱讀,又有多少意義呢?
三、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策略
綜觀語文文本,內(nèi)容豐富,是值得我們深入鉆研的。而文本本身的含蓄性和多義性,和每個人閱讀鑒賞能力的水平不一,使我們對文本的認識往往千差萬別,甚至大相徑庭。于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厚積”閱讀,奠定鑒賞的基礎
作為農(nóng)村小學,我們的生源決定了我們的學生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更遑論對文化的積淀和對文學作品的感悟。所以,要讓學生學會鑒賞,首先要加強學生的文化積淀?!昂穹e”才能“薄發(fā)”,毋庸置疑,廣泛的閱讀是文化積淀的基礎。要使學生有厚寬扎實的人文底蘊,就得讓學生多一點兒“吸收”,多一點兒閱讀。閱讀是感受鑒賞的過程。那么,應該如何厚積呢?
1.廣泛涉獵多形式的文學作品
中國文學史上,涌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有著獨特思想,富有豐厚筆力的作家,更值得崇敬的是他們?yōu)橹袊男疫\兒們創(chuàng)造了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的文學作品。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涵蓋小說、散文、詩詞、劇本、傳記等形式,讓學生涉獵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維持其對文學作品的高度閱讀興趣,而且有益于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養(yǎng)成,也有利于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
2.熟悉各形式文學作品的特征
文學欣賞最根本的途徑,是通過想象對作品進行形象和情節(jié)的再現(xiàn),從而把握主題,感受各種表現(xiàn)手法的妙處。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的欣賞要點也不盡相同。在鑒賞過程中,學生除了應遵循一般的閱讀法則,還必須針對不同的形式,采取合適的方法。教師可指導學生以手中的教材為例,分析各種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藝術特征,并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復認識,把握各種文學體裁的屬性。這樣,學生在具體鑒賞時就容易抓住鑒賞的特征,不至于張冠李戴。
3.加深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
文學作品是作家的情感體現(xiàn)、處世哲學,是現(xiàn)實社會生活在其頭腦中的反映,不同時代的作品,往往全然不同;同一時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各具不同特色;哪怕同一作家,由于大環(huán)境的變化,個人經(jīng)歷的變化,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風格也常常有所不同。加深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是鑒賞文學作品內(nèi)涵的保證。
(二)“方法”閱讀,培養(yǎng)鑒賞的能力
1.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美
語言是描摹事物、表現(xiàn)思想內(nèi)容的最基本的手段。卓越作家總是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準確地遣詞造句,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表現(xiàn)出思想內(nèi)容。
《西游記》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騰那騙寶貝》中,吳承恩這樣描摹壓龍山中的千年狐貍:“雪鬢蓬松,星光晃亮。臉皮紅潤皺紋多,牙齒稀疏神氣壯。貌似菊殘霜里色,形如松老雨余顏。頭纏白練攢絲帕,耳墜黃金嵌寶環(huán)。”看這番描述,“雪鬢蓬松”“牙齒稀疏”“皺紋多”足見年紀之大,而一上了年紀的老婦,卻是“臉皮紅潤”,可見其妖氣者一;“殘菊”“老松”兩處比喻寫出老婦的形容面貌,讓我們眼前浮現(xiàn)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形象,這樣的一個老人卻是“神氣壯”,可見其妖氣者二。
讀者通過形象的文字感知人物形象,發(fā)現(xiàn)文字的內(nèi)涵,就是鑒賞文字的表現(xiàn)力量。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從鑒賞關鍵詞句入手,學會在鑒賞中獲得情感愉悅和精神滿足。
2.品詞析句,體味手法美
以蘇教小學語文第九冊第23課《林沖棒打洪教頭》為例。課文中,側面襯托或稱“背面敷粉法”運用得極具藝術性,可從明面和暗面兩個方面進行鑒賞。明面上對于人物的動作:林沖只有“一橫”“一退”“一掃”,而對洪教頭的描寫卻是濃墨重彩。實則是用林沖的禮讓與洪教頭的無禮作對比;用林聰?shù)闹t讓與洪教頭的蠻橫作對比;用林沖的忍讓與洪教頭的緊逼作對比;用林沖的退讓與洪教頭的狂妄作對比。讓學生細細品味詞句,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
除此以外,此間更有深藏不露的對比,即洪教頭與柴進對林沖的態(tài)度,也襯托出了兩人的性格差異,以及林沖的英雄之名。
3.堆砌搭建,感悟情節(jié)美
情節(jié)是敘事性文學作品內(nèi)容構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文學作品敘事中表現(xiàn)人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fā)展過程。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8課《三打白骨精》,就是反復敘事的最佳典范。課文通過白骨精的三變、孫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責深化人物形象,升級沖突矛盾,使讀者看得津津有味。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三打祝家莊》《三顧茅廬》《三調(diào)芭蕉扇》,甚至整部《西游記》,都是采用反復敘事的方式講述“九九八十一難”的。
此外,蜿蜒回旋式的架構方式也在名著中頻繁出現(xiàn)。如《黃婆運水解邪胎》中解陽山求如意真水的落胎水,《三調(diào)芭蕉扇》其實是孫悟空與紅孩兒沖突的延續(xù)。情節(jié)上的這種回環(huán)往復,能留給讀者更深刻的印象。
(三)“習慣”閱讀,喚醒鑒賞的意識
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評價能力,一方面有賴于教師對其進行規(guī)范化、系列化的方法指導;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應讓學生形成培養(yǎng)和訓練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說,在進行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活動時,學生要自覺地養(yǎng)成鑒賞的習慣,主動地運用鑒賞的方法。
1.習慣欣賞式閱讀,培養(yǎng)審美意識
在文學作品中,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璀璨奪目的“世界”。我們應該讓學生學會欣賞:通過對比,感知形象美;通過想象,拓展意境美;通過推敲,欣賞語言美……這樣,學生既從中領悟到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又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著美的意識,提高了審美的能力。
2.習慣批判式閱讀,培養(yǎng)質(zhì)疑意識
質(zhì)疑即提出疑問,有疑而思,有疑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疑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問題的內(nèi)容可以反映學生對文本的親近程度,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方式。作為讀者,我們與作者是平等的。作者敘述觀點時,我們也要同時進行思考: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作者的觀點是否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來支撐?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再是被動閱讀,而是積極思考,與作者進行交流。
毋庸置疑,通向語文教學理想境界的路很多,但文學鑒賞無疑是條金光大道。一位高明的語文教師一定不會輕視文學鑒賞。文學鑒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新世紀人才,必須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文學鑒賞。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