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俠
【摘要】因小課題“課堂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策略研究”引發(fā)我思考探究,從爸爸記了二十多年的流水賬上得到啟發(fā),自2017年寒假開始帶學生記生活中的“小事記”。最初學生“小事記”質量很高,為寫作做了貢獻、提供了素材積累??珊髞戆l(fā)現(xiàn),在質量上開始不盡如人意,我困惑。后來再次讀了于老師的書,我明白素材積累也要量入為出,小題大做,和善而堅定地陪學生記“小事記”,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關鍵詞】流水賬;“小事記”;量入為出;和善堅定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結束放寒假前的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布置什么給孩子們?這個假期不長有二十天,又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jié)日,況且親戚朋友難得歡聚在一起……我糾結讓孩子們寫作業(yè)有些不近情理,但這么長的日子荒廢掉又很可惜,我還在左思右想不得要領。一天回爸媽家,爸爸一邊和我聊天一邊在本子上記畫著什么,我知道這是爸爸在記“流水賬”。他從我上師范三年級開始寫起,到現(xiàn)在算來已經記了二十一年了。他的這些小本子上寫的特簡單:時間、誰、干什么。還記得以前偷偷看過,“1999年6月28日,海霞畢業(yè)了,我去學校接她回來,帶回了她的行李。孩子東西不多,她一直很節(jié)儉。1999年7月15日,小海霞從利國經春子處回來了,這孩子三個星期沒回來了……”當年看著還不以為然,現(xiàn)在回想起來滿是心酸。 淚眼蒙眬中,那一幕幕在眼前閃過,可憐天下父母心。
古語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事情經年累月的生發(fā),一件件、一樁樁;感動的、憤怒的;有趣的、心動的;成功的、失敗 的……在當時當事中我們深受觸動,可幾天后,幾月后,幾年后呢?它往往變成了過眼云煙,這生活中珍貴的點滴化為了烏有,消散殆盡。我們在一步步摸索中成長,若孩子的經歷也能這樣像拍照片一樣記錄下來,像老爸的流水賬,這樣就把生活中的經歷升格為生活素材,從而為學生寫作做好準備,并成為寫作素材。困擾我良久的寒假作業(yè)內容有了:
1.閱讀《西游記》,梳理故事情節(jié)。2.推薦“喜馬拉雅”中“作文素材天天讀”,要求一天一段,五分鐘。3.觀察感受生活,并用精簡的語言寫出有意思的事,記十個“小事記”。(要求:“小事記”本要美美的,內容精簡)
同學們喜不自禁,齊齊拍手謝謝老師,并保證一定完成任務。先引導學生寫起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由此把生活中的經歷保存下來,再經過進一步加工整理,為寫作素材做好鋪墊工作。
最初寒假中的“小事記”質量很高。開學后的班內交流也很成功。帶學生認識到“小事記”的好處,每周五個的任務學生也能堅持完成??蛇@兩周看學生的小事記發(fā)現(xiàn)有重復的現(xiàn)象,今天的和昨天的一樣,幾個同學的一樣,等等。最初帶學生記“小事記”時,我預期:“小事記”帶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會越記越精彩;幾個“小事記”可以串成大文章;記錄下生活中的精彩形成鮮活的寫作素材……可這是幾個學生的“小事記”重復得真厲害。我嘆了口氣,隨意翻看桌上放著的書,拿起我最熟悉不過的《教海漫記》翻看起來。于老師的《教海漫記》從2000年來至今,被我翻看了很多遍。每每翻閱,總能給我以啟迪解我的疑惑。目前我在做一個個人小課題——“課堂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策略研究”,課題研究有了一些眉目,我嘗試讓學生記“小事記”。書里的每一篇、每一則,我都耳熟能詳,我的心漸漸平靜下來。很快書就翻看了一小半兒。在書中第296頁“教學篇45:小題大做”中有著名教育家夏丏尊的話:“對于孩子,有幾分品德、知識、情感,就說幾分話,寫幾分文。”于老師也說:“孩子作文有一條原則‘量入為出?!?/p>
我幡然醒悟,大家不都一直掛在嘴邊說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嗎,怎么我到具體事情上就把這句話拋諸腦后了呢?一起記“小事記”,學生的起點是相同的,可他們的語文功底、人文素養(yǎng)、學習能力都是存在差異的。于老師說:“有一些走在隊伍后面的學生,他們能把身邊的小事寫得文從字順,就足夠了。”走在“隊伍后面”的學生能按要求跟大家一起記“小事記”,在交流中感受別人不一樣的視角,以及新奇的發(fā)現(xiàn)和靈動的描述,這樣又何愁隊伍后面的他們不進步呢?我微微笑了起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怪道趙括雖紙上談兵決勝千里,可是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呀。
我想作為老師,首先,要理解這些孩子,能給走在后面的學生以鼓勵,在“小事記”中試著搜尋表述完整的事件、表述清楚的感受及時給以針對性的肯定,促成記“小事記”的積極刺激。其次,給予走在后面的孩子內容上的具體指導,引導他們學會傾聽,聽別人想自己,鼓勵他們多說,在小組互動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素材,仿寫出自己的“小事記”。再次,寬容耐心地等待,微笑著鼓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就像我種在庭院里的一株紫藤。六年了,今年突然鼓出了花苞狀的希望。還有一點,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記“小事記”。仿照下水作文的叫法,就叫“下水小事記”吧。我和孩子們一起記“小事記”,有了自己記的體驗和感受,就能切實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和困難。同時,師生還有共同的校園生活,以成人的視角、思維記“小事記”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在交流中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此乃教學相長也,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于老師在書中第301頁中說:“講多了,點撥多了,練多了,學生們漸漸有了心計,開始留心周圍事物。而且,他們的‘觸角變得靈敏起來。”的確如此,小題大做。無論走得慢的走得快的同學都能有所得、有所成長,人人都量入為出。
參考文獻
[1]于永正.教海漫記[M].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