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銅獸面紋鼎:商周時期的“國之重器”

      2018-05-14 11:01沙偉
      東方收藏 2018年5期
      關鍵詞:獸面現(xiàn)藏青銅器

      沙偉

      獸面紋亦稱饕餮紋,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為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之一?!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中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以言報更也”之記載,說明饕餮是種貪吃的野獸。饕餮是人們通過藝術的夸張和抽象的手法,并綜合多種動物特征而形成的幻想中之怪獸,令人有神秘威嚴之感;其獸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是它最主要的特征。而商周青銅器上此類紋飾的構圖形式(圖1),或有首有身,或有首無身,或無目有身等,紋飾有多種組合,明顯與饕餮“有首無身”的史載嚴重不符。故將其稱為具有驅鬼辟邪、勇敢、公正等象征意義的“獸面紋”,更為貼切準確。

      而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的陶鼎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食器,到商周時期則成了象征權威的重要禮器之一,在當時的禮制中被賦予了極其特殊的意義。據(jù)《公羊·桓公二年傳》中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所載,不同等級之人使用鼎的數(shù)目、大小,均各不相同,代表著權力和等級之分,此為按禮制所定的“列鼎”,足見當時在維護王權中青銅鼎器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器型豐富,除柱足方鼎外,還有圓鼎、扁足鼎、鬲鼎等。

      在臺北中正公司2018迎春拍賣會上,一件商周時期的青銅獸面紋鼎(圖2),以人民幣5億元的“天價”拍賣成交,引發(fā)了全球性的廣泛關注與熱議。為此筆者以商周時期的“國之重器”:青銅鼎器為例特作此文,來簡單介紹一下其上獸面紋的基本特點,以及其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不正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商周青銅獸面紋鼎(圖2) 高18厘米

      立耳,厚唇,深圓腹,有三圓柱足下承。腹部雷紋地上出六扉棱,一道鳥啄龍紋兩兩相對,飾于口沿之下;有眉有角、雙眼圓凸的大獸面紋,飾在龍紋下。此器紋飾共分三個層次,其紋飾互相呼應;上層飾獸紋眼珠和扉棱,第二層為主紋飾,底層為地紋,極富立體感。

      商周獸面紋青銅器的起源和特征

      獸面紋常見于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器物之上,其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和陶器。而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則出現(xiàn)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夏代。由于當時屬于我國青銅器藝術的初創(chuàng)時期,青銅器的制作才剛剛拉開序幕,故其種類稀少;不僅造型簡單、紋飾不多,而且器壁較薄、制作粗糙。夏代青銅器的獸面紋,發(fā)掘出土于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的“鑲嵌綠松石成獸面紋銅牌飾”上,為目前已知青銅器上最早的獸面紋。此長圓形銅牌飾用綠松石片鑲嵌成獸面紋圖案,獸面雙目正圓,鼻與身脊貫通,兩角向上延伸,卷曲似尾,其造型應該是商代獸面紋的前身。此種青銅鑲嵌的獸面紋作品,盡管和后來青銅器上的紋飾區(qū)別較大,是現(xiàn)在研究青銅鑲嵌工藝起源的重要實物資料,不過它的確開創(chuàng)了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之制作的先河。

      商周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或像牛羊、似虎豹,或像雄鷹、似鳳鳥;或抽象或寫實,或簡約或粗獷,或變形或分解,可謂形狀復雜多變、神態(tài)生動自然。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基本構圖均以鼻梁為中軸線,角、目、口、耳等則左右對稱分布;并且眾多獸面紋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曲張的爪子,而少數(shù)簡約式的則無獸之軀體或獸尾。所有獸面紋皆按此布局設計,僅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表現(xiàn)技法上進行變化(圖3)。

      西周早期德方鼎(圖3) 口縱14.2、口橫18、高24.4厘米,重2.82公斤。

      此方鼎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為中國的文字演化史提供了寶貴資料。飪食器,立耳,平折沿,淺腹,四柱足。腹部四壁飾獸面紋,兩側的龍形紋以細雷紋為底,柱足上部亦飾獸面紋。腹內壁共有銘文5行24字,具有極高的歷史學、考古學和文字學研究價值。

      商代早中期獸面紋青銅器的 基本特點

      獸面紋是商代最常見的主題紋飾,通常為青銅器全部紋飾的主要構成。《禮記·表記》中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 的記載,證明商代的人們凡事必先占卜、詢問鬼神的旨意,非常崇敬鬼神;而尊神、事神,是商人社會思想的重要特點。祭祀是商人的國家大事,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說,為商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將神秘、生動的獸面紋鑄在用于祭祀的青銅禮器上,使其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和支配性的影響,目的為借助其力量向神靈尋求保佑與庇護,可謂用心良苦。

      商代早期的獸面紋,常裝飾在青銅器頸部和腹部,以此作為器物的主紋。它們大多呈帶狀分布,并以連珠紋為上下分界。因青銅鑄造技術還不發(fā)達,故當時的獸面紋較為簡約,甚至最簡單的獸面紋僅有一對獸目而其他部分省略。通常直鼻有翅、雙目突出(或無目),作斜立鷹嘴形或橢方形。不發(fā)達也不太具體的獸角,較大的紋飾方可見角形的狀態(tài),且以兩端內彎的“T”形、勾連云形、刀形等為常見角形。嘴有兩種,即咧口和閉口。身首一般以粗獷、勾曲回旋的線條,連成一片構成,并較難確立彼此之間的界限。如為兩層的軀干,其尾部像魚尾上下歧出;如為三層的軀干,則尾端上層上卷而下面兩層仍作歧尾狀。這一時期的獸面紋一般以凸起的陽線構成,除少數(shù)紋路較窄和細線以外,一般紋路較寬。大器的紋飾復雜,小器的紋飾單調。同時器壁極薄,紋飾為單層且無底紋。(圖4、5)

      商前期獸面紋鼎(圖4) 寬18.3、通高24.9厘米,重1.04公斤。

      鼎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圓體,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微斂、折沿、大立耳、淺腹。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點。頸部飾獸面紋,無地紋。

      商代早期獸面紋鼎(圖5) 口徑39.8、通高55厘米,重9.5千克

      1974年湖北省黃陂盤龍城出土,現(xiàn)藏湖北省博物館。飪食器寬折沿,口沿雙立耳,深腹,三錐足中空。頸飾細線獸面紋三組。此器是長江中游地區(qū)商代早期的典型鼎器,也是長江流域早期青銅工藝的代表作。

      青銅鑄造技術進一步發(fā)展的商代中期,器物壁亦增厚;與早期相比獸面紋更加精細,雖圖案仍然抽象,但神秘氣氛更強。此時新出現(xiàn)的浮雕獸面紋大多圓渾,且炯炯有神的獸目較為突出,甚至有的所占比例非常之大。這時期的特色是以云雷紋襯底的復層獸面紋,不過較難區(qū)分獸面的主干和地紋。紋飾一般以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且頭部和軀體無明顯的分界線,還有鳥紋配置出現(xiàn)在獸面紋兩側。而紋飾線條有的粗獷,有的纖細;有時在同一件器物上還用不同的線條分別構成了兩個圖案。

      商代晚期獸面紋青銅器的 基本特點

      商代晚期是我國青銅藝術發(fā)展的高峰期。那些數(shù)量大、種類多、器壁厚、造型美的青銅器,極富富麗繁縟、層次分明、莊嚴神秘的新風格。而在青銅器的主要部位,獸面紋也占據(jù)了較大的空間,被施作成為了主題紋飾,并在向通體滿花之方向發(fā)展的同時,也向立體多層裝飾發(fā)展。如臉頰、額頂、腿、爪、體軀和地紋等獸面紋的主紋,還采用了平雕與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并于獸面主紋的底部空白處,為了襯托美觀還刻上了纖細、勻密的云雷紋。另外,主紋浮雕現(xiàn)象普遍,主紋刻畫具體而寫實,線條峻厲有森嚴之感,亦為當時的獸面紋特點。

      商代晚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其中間有著十分清晰的鼻準線,甚至有的鼻準線以高高凸起的扉棱做成。那炯炯有神的獸目,無限擴大了的內側眼角,前端下垂甚至彎曲的鉤形,十分獨特。咧口、闊大的口部,其內獸牙則由鋸齒狀,發(fā)展為上下交錯的獠牙狀。此時內卷或外卷的獸尾部上揚,有倒立的夔紋或鳥紋配置在獸面兩側,夔鳥組合配置甚至出現(xiàn)在大型器物上。獸面紋既有粗獷的風格,又有細致的刻畫,還糅合了人面與獸面特征,充滿了濃厚的繁麗和神秘氣息。而那猙獰、嚴峻之中,又透露出幾分質樸、善良,使得獸面紋的特征在青銅器發(fā)展高峰期彰顯無遺。(圖6—10)

      商代晚期亞弜鼎(圖6) 口徑54.5、高72.2厘米,重50.5公斤。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其圓體,大口,方唇,立耳,深腹,三圓柱狀空足。頸飾一周獸面紋,足上飾獸面紋,足下端略收。口沿上有銘文“亞弜”。此器是婦好墓中最大的圓鼎,形制雄健宏大,造型規(guī)制端莊,紋飾簡潔,頗具王者風范,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商代晚期獸面紋鬲鼎(圖7) 口徑14.7、高22.8厘米,重1.12公斤。

      1958年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其圓方立耳,口內斂,寬沿外折,短頸,袋腹分檔,柱足較細。頸飾目雷紋,袋腹飾羊首形獸面紋。此器形制頗為獨特,紋飾、器型在商器中較為少見。

      商代后期獸面紋鬲鼎(圖8) 口徑15.3、高23.2厘米,重1.58公斤。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雙立耳,口沿外折,束頸,鼓腹,分檔,下設三款足??谘叵嘛椧恢塬F體目紋,腹部滿飾曲折角的大獸面紋,獸目怒睜,寬口利齒。此器紋飾線條遒勁,精細工整,為早期青銅鬲鼎中的精品。

      商代晚期臥虎立耳扁足鼎(圖9) 口徑39.3、通高64、足高33.7厘米。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現(xiàn)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圓體,斜折沿,方唇,立耳外侈,耳上各伏一臥虎,底下承三變體虎形扁足。連珠紋帶飾淺圓腹上、下部,腹中間飾三組獸面紋。此器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最大的扁足鼎,造型雄勁規(guī)制,紋飾繁復華麗,證明了商代晚期贛江及鄱陽湖一帶已經具有高度發(fā)達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

      商代晚期禺方鼎(圖10) 高23、口長16.6、口寬14.2厘米。

      1963年山東長清興復河出土,現(xiàn)藏于山東省博物館。 長方體,雙立耳,頸腹分明,腹微鼓,平底柱足。頸、腹飾獸面紋,橫眉巨目,神態(tài)莊嚴。腹內壁刻有帶“禺”的六字銘文。此器屬于地位顯赫家族的禮器,為研究齊魯?shù)貐^(qū)的商代社會形態(tài)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西周早期獸面紋青銅器的基本特點

      西周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奉行“敬天保民”的思想,“周人尊禮尚施,敬鬼事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采取了以禮治國安邦平天下的策略,使得前期具有威懾作用的獸面紋,逐漸失去了往昔的風采。盡管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在西周早期時期,其多富變化的構圖基本上繼承了商代晚期之風格,且在青銅器裝飾花紋中仍占主導地位,但更顯柔和的線條,證明寫實性不如商代晚期。同時減少了作為底紋的云雷紋,令紋飾顯得疏朗而不那么繁縟。

      不過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卻曾有種簡樸式的風格出現(xiàn)。該種簡樸的獸面紋多出在成康時期的青銅器上,即將獸面紋作為一條條紋帶,飾在青銅器的口沿下,并通常省略地紋,使得獸面紋的線條更加簡潔、洗練。到了昭王時期,極為華麗的獸面紋又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即器身以雷紋為地通體飾獸面紋,獸面舞爪、曲軀,并有眾多齒狀或鉤狀的精致花邊,增飾于像雙角、軀干等主體部位上,令紋樣在莊嚴神秘中平添了幾分富麗的氣派。而角形中雖然其他的角形少見,但牛角獸面紋卻明顯增多。此時還新出現(xiàn)了一種商代晚期沒有的獸面紋,即長垂角獸面紋,該種獸面紋是西周早期所特有的。其寬大粗壯的獸角,從獸額向上再到達上欄平折,然后向下一直垂到下欄,并有勾曲上卷的尖端,將獸面的主要部位占據(jù)。(圖11—14)

      西周早期旟(yú)鼎(圖11) 口徑56.7、通高77厘米,重78.5公斤。

      1972年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圓鼓腹下垂,兩立耳,三蹄足??谘叵嘛棲F面紋,地襯細雷紋。足上端飾獸面紋,耳外側飾兩條蟠龍。口沿內銘文四行二十七字,大意為周康王后王姜將三田賜于旟、旟作鼎以紀念之事。此器造型雄渾質樸,銘文書體蒼勁有力,是研究西周時期的國有土地占有形態(tài)的重要歷史資料,可以作為西周早期青銅器斷代的標志器。

      西周早期厚趠(chuō)方鼎(圖12) 口縱長13.3、口橫長17.4、高21.3厘米。

      方鼎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因厚趠所鑄而得名。長方形,雙立耳,平口折沿,長方斗腹,四柱足。器腹四壁飾長垂角的獸面紋,體軀省略。器內壁鑄五行三十四字銘文,內容為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饋贈之事。此器造型莊重秀麗,紋飾刻畫細膩,充滿雄渾之氣,質地細膩均勻,體現(xiàn)了非常高的鑄造水平,是研究西周早期青銅器的重要資料。

      西周早期大盂鼎(圖13) 口徑78.3、高100.8厘米,重153.5公斤。

      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鼎器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為周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是西周早期著名青銅器之一。圓體,雙立耳,圓腹,三柱足。上腹飾獸面紋,足上端均飾大獸面紋。此器造型莊嚴厚重,紋飾端莊典雅,銘文在西周早期的金文書法藝術上位居首位,而且對研究西周社會歷史、賞賜制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西周早期獸面紋五耳大鼎(圖14) 口徑83、通高122厘米,重226公斤。

      1980年陜西淳化石橋鄉(xiāng)史家塬村出土,現(xiàn)藏于淳化縣文化館。圓體,平沿外折,垂腹,腹部有三犧首大鋬,鋬上獸耳高聳,三足略呈蹄形??谘厣暇夛棲F面紋狀展開龍紋,中鼻有棱背,正中對獸面,口下浮雕一牛首。獸面巨目、咧嘴、利爪,作噬牛之狀。足上端飾帶鼻棱背獸面紋。此器形體巨大,為我國目前所見西周銅器中最大最重者,堪稱西周銅器之王。

      西周中晚期獸面紋青銅器的基本特點

      西周中期,青銅器的制作更加成熟,其造型設計、裝飾藝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構圖造型以連續(xù)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對稱式,繁縟富麗的滿身花紋轉向了簡潔明快的條帶狀花紋,而且裝飾藝術亦由神秘、詭異,向著簡潔明快、質樸無華的方向發(fā)展。而獸面紋則慢慢蛻化成十分粗獷的變形獸紋,完全丟掉了以前威嚴、神秘、雄踞器物中心的“陣地”。整個獸面紋軀體已被呈條帶狀并分解變形,除可辨別的獸目外,其由一些不求形似、毫無意義的橫向或縱向之勾曲粗線條組成;且喪失了早期神采的獸目,則蛻化成兩個小圓圈,口、眉和爪子也全然不在。僅極少數(shù)獸面紋保留了早期的式樣,不過紋飾較粗疏且有些變形,式樣也變得簡單,一般還不施雷紋地。

      到了西周晚期以后,呈“落日黃昏”之勢的獸面紋,由原本的復雜變得渾樸簡小,而作為器物主體的“位置”,也退居到鼎、鬲等器物足部的“二線”,幾乎很難看到其作為青銅附飾、器身紋飾的“風光”。(圖15、16)

      西周晚期史頌鼎(圖15) 口徑35.7、通高37.3厘米,重14.7公斤。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此鼎,立耳,寬體,三蹄足。頸飾變形獸紋,腹飾波曲紋,足上部飾獸面紋,有凸起的棱背。腹內壁有銘文六行六十三個字,內容為史頌受周王之命省視蘇國,受到賓贈,而蘇國的里君、老百姓得以相率來至成周。此器不僅表明宗周和蘇國之間的密切關系,也是研究當時周王中央政權與地方關系的重要資料。

      西周晚期大克鼎(圖16) 口徑75.6、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清光緒十六年(1890)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出土,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雙立耳,底部三足。該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wěn)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于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huán)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該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序,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時光流逝到春秋晚期,一些用盤繞的龍紋組成的獸面紋,僅少量出現(xiàn)在晉國銅器之上。至戰(zhàn)國及以后,作為青銅器主紋的獸面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除了作為器足上部的裝飾以外,僅在一些銅器銜環(huán)的鋪首上看到。但縱觀以上商周獸面紋青銅鼎,可見其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高度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多方面的價值,仍然應該被我們保留、研究并傳承后世。

      猜你喜歡
      獸面現(xiàn)藏青銅器
      敦煌莫高窟北朝獸面圖像淺議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獸面紋骨匕
      青銅器的時代性與器型的演變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后母戊鼎:沉淀在歲月里的青銅器
      “國之重器” 商周時期的青銅獸面紋鼎
      《玄宗避蜀圖》
      七月·美夢
      一月·如意
      梵天東土 并蒂蓮華
      蒙城县| 依兰县| 林西县| 乐亭县| 闽侯县| 凤庆县| 扶沟县| 昌宁县| 唐山市| 上饶县| 翁源县| 海原县| 佛冈县| 江北区| 合作市| 阳原县| 东台市| 青岛市| 济宁市| 株洲市| 大英县| 靖西县| 定安县| 来凤县| 晋江市| 洮南市| 长治县| 台东市| 简阳市| 伊川县| 嘉定区| 唐海县| 临邑县| 卢龙县| 鹰潭市| 垣曲县| 乐至县| 临洮县| 安远县| 客服|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