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熊
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畫中有許多以兔為題材的紋樣。這些兔紋集中出現(xiàn)于明嘉靖到清康熙之際。分析這一時期兔紋的畫法和畫意,我們可以看到兩大類型:一類是以展示祥瑞為主題的白兔紋,另一類是以祈望多子為主題的兔月紋??傮w而言,這兩種類型的兔紋畫意截然不同,但存在的時間和畫法上有傳承關(guān)系。
討論明清瓷器兔紋之前,我們應(yīng)該先明白兩個區(qū)別:第一,現(xiàn)代家養(yǎng)兔子與古代兔子的區(qū)別。據(jù)專家研究,目前世界上家兔品種都是由地中海地區(qū)的“穴兔”馴化而成的,中國也不例外。馴化的“穴兔”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明,成規(guī)模的飼養(yǎng)可能是19世紀(jì)以后的事情。因此,中國在近代以前,兔子不是家畜,而是野生動物。野兔在家養(yǎng)條件下所生的幼兔,通常會患佝僂病,難以繁殖。
第二,中國本土兔子中,白色兔子與雜色兔子的區(qū)別。中國本土兔子的本色是灰、黃等雜色,古代多見;白色兔子則是一種白化變異的兔子,十分少見。因此“白兔”這種現(xiàn)代人看起來很普通的動物,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卻不一般。人們認(rèn)為它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的出現(xiàn)是圣人出世、天地祥和的吉兆。
了解了上述情況之后,我們再來看兔子在中國古代人們生活中的價值。首先,普通的兔子是人們早已熟知的美味佳肴之一。遠在《詩經(jīng)》時代,就有以燒烤兔肉款待朋友的詩歌傳世。如《小雅瓠葉》云: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p>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p>
這種做燒烤的兔子,應(yīng)該是先民捕捉到的雜色野兔。
其次,若偶爾在野外捉到白兔,人們通常把它們看作是一種祥瑞。南北朝沈約編的《宋書》“符瑞志”,列舉了從東漢光武帝到南朝宋孝武帝期間白兔出現(xiàn)的例子,并總結(jié)說:“白兔,王者敬耆老則見。”意思是:帝王能尊敬老年人,則白兔就會現(xiàn)世。
因此在歷史上許多時候,白兔成了人們爭相追逐的對象。一旦捉到一只,獻給皇上,獻者會大獲獎賞。唐代時的酷吏王弘義,貧賤時曾經(jīng)向一個瓜園討瓜吃,瓜園主人沒有給他。狡猾的王弘義就向縣官報告,說瓜園里發(fā)現(xiàn)一只白兔!結(jié)果引來大批捉兔之人,竟把整個瓜園一舉夷為平地。后來王弘義當(dāng)了御史,人們譏諷他是“白兔御史”。這個典故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唐時人們對白兔的重視。
到明代嘉靖年間,由于皇帝信奉道教,瑞符再度被君臣看重。嘉靖十一年(1532),四川巡按御史宋滄在梁山縣捕獲一只白兔,獻于朝廷。禮部請賀,嘉靖皇帝將這只白兔獻太廟、世廟以示天降祥瑞,又呈兩宮太后前觀賞。朝廷百官紛紛上表稱賀,有的作詩,有的歌頌,有的獻賦,而嘉靖皇帝又一一應(yīng)答褒揚,大大地?zé)狒[了一場。這場鬧劇中也有倒霉的,如侍講學(xué)士郭維藩獻的賦不對嘉靖的口味,竟然因此被責(zé)備一番,革職閑住了。自宋滄之后,全國各地獻白兔、白鹿、白鵲等瑞物者絡(luò)繹不絕,擾民不淺。這股熱潮直到嘉靖皇帝去世才平息下去。宋滄因帶了個壞頭,被時人戲稱為“白兔都御史”(事見《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三)。
在青花瓷器紋樣中,元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兔子的形象。但元青花里出現(xiàn)的兔子都是著色的,顯然屬于雜色野兔。明代從嘉靖開始,瓷畫中白兔形象多了起來,這應(yīng)該與皇帝將其視作瑞兆有關(guān)。所以此時的兔紋畫法,必定強調(diào)白色兔子,以突出祥瑞之氣。如圖1,將兔子置身于一座花園之中。兔子的身體用一座假山作為背景,以假山之色襯托兔子之白。另外還配有靈芝等仙草,營造吉祥的氛圍。圖2的畫法也很精妙,一只兔子臥于一朵巨大的靈芝前面,以象征祥瑞的靈芝襯托兔子的白色,簡潔明了。圖3用的也是這一手法,主題應(yīng)該相同。正因為嘉靖出現(xiàn)的兔紋強調(diào)白色,我們可以稱這一類型的兔紋為“白兔紋”。
嘉靖時,白兔難得,而白兔產(chǎn)子更是難得。因為如前所述,中國本土兔子難以家養(yǎng)繁殖。不過嘉靖時,宮廷里的白兔,竟然有過產(chǎn)子的記錄。據(jù)《明世宗實錄》五二四卷記載:嘉靖四十三年(1564)五月乙卯日,“……其夜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諭禮部謝玄先廟……”白兔生二子究竟是真事還是身邊的人在設(shè)局糊弄皇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說不清楚了。但當(dāng)時嘉靖皇帝迷信祥瑞走火入魔,堅信這是真事。民間也受他的影響,相信這個故事的存在。
圖4至圖8的瓷片里,用青花畫一只草窠,里面臥一只白兔。藍色的草窠,正可反襯兔身之白。這種畫法想必與宮里白兔產(chǎn)子的故事有關(guān)。而且草窠中的白兔大多畫得頭大身小比例失調(diào),應(yīng)該是在有意表示它們是產(chǎn)下不久的白兔幼崽。這種草窠白兔紋雖然畫法比較簡單,但從畫意講,仍然屬于祥瑞性質(zhì)的“白兔紋”。
隨著嘉靖皇帝去世,白兔的祥瑞意義不再被人重視。但瓷畫上白兔紋本身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轉(zhuǎn)型成另一種主題的兔紋。這種新兔紋最大的特點是將兔子與月亮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可以稱之為“兔月紋”。
圖9至圖13的畫面,粗看與前面“白兔紋”畫法相似,但都在空中多畫了一個月亮。月亮的出現(xiàn),表明它們是“白兔紋”向 “兔月紋”過渡的形態(tài)。
圖14至圖18是“兔月紋”完成過渡后出現(xiàn)的比較成熟的畫法。它們的特征有三:一是兔子的環(huán)境改為普通的野外或庭院;二是不再用背景襯托的方法,強調(diào)兔子的白色;三是兔子都昂著頭在看天上的一輪明月。
為什么說,月亮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兔紋有了新主題?要理解“兔月紋”的畫意,我們先來看幾條史料。
明代張瀚曾在《松窗夢語》中說:“兔視月孕,以月有顧兔,其目甚嘹。今人卜兔多寡,以八月之望。是夜深山茂林,百十為群,延首林月。月明時則一歲兔多,晦則少。是稟顧兔之氣而孕也?!边@段記載表明:明代人還不知道兔子是怎樣懷孕的,相信“兔視月孕”的神話傳說。
“兔視月孕”的傳說其實早在先秦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有一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大意是:對月亮有何好處,顧菟在其腹部?后世的解說認(rèn)為:“菟”同“兔”,傳說天下兔皆雌,唯月中兔為雄,天下兔皆稟月中顧菟之氣而生兔,故月中之兔曰‘顧菟。張瀚的記載正是這一傳統(tǒng)解說的延續(xù)。
清初屈大均筆記《廣東新語》也有一則記載:“粵無兔,比年乃稍有之。蓋兔者太陰之精,一兔居于月腹而顧天下之兔,天下之兔皆望之而孕,故曰“顧兔”。上顧而下望,其精自口而入,故兔吐而生子?!笨梢?,清代康熙年間,人們?nèi)匀幌嘈殴爬系膫髡f,認(rèn)為兔子是望月而孕、嘴吐生子的。
瓷器上出現(xiàn)的“兔月紋”,畫意正是“兔望月孕”!按張瀚和屈大均的記載,“兔望月孕”發(fā)生的時間是“八月之望”,也就是“中秋”之夜。具體過程:張瀚比較文雅的說法是兔子“延首林月”“稟顧兔之氣而孕”;屈大均比較通俗的說法是月中雄兔與地面雌兔“上顧而下望,其精自口而入”,雌兔就懷孕生子了。
“兔望月孕”這樣一個傳說,瓷畫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我們來細觀一下圖15這幅畫得比較精細的“兔月紋”:兔子所在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有樹。下垂的樹枝上有夸張的葉和點狀的花,這正是桂花的特征,桂花盛開表明這是中秋的季節(jié)。桂花樹上半部被條狀烏云遮掩,表明此時是夜晚。左上方的天空中有一輪圓月,庭院里的兔子正癡癡地望著它。你看,桂花盛開表示“中秋”,烏云遮掩表示“夜”,兔子“延首林月”表示它正在“稟顧菟之氣”。這不正是“兔視月孕”傳說的真實寫照嗎?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幅圖中,圓月有表示物質(zhì)發(fā)散的點狀線條,這是在強調(diào)月中“顧菟之氣”的發(fā)散;而地球上兔子圓圓胖胖的身子,暗示的是它已經(jīng)有孕在身!
“兔月紋”還有另一種從草窠“白兔紋”演變出來的畫法,如圖19至圖22。這種畫法將草窠改畫成一株桂花樹,并在樹冠里藏著一只兔子。這看起來有些奇怪,其實很容易解釋。因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月亮上有一棵大桂樹,因此可以用桂樹象征月亮,比如稱月亮為“桂宮”“桂輪”。將一只兔子畫在桂樹里,意指這只兔子是月中的“顧菟”。神話傳說也認(rèn)為月中有一只兔子,所以也可以用“桂兔”來指稱月亮。如果說,圖14至圖18是將瓷畫的重心放在地面上的雌兔,那么圖19至圖22的重心則是月中的“顧菟”。雖然畫法的側(cè)重面有所不同,主題仍然是要表現(xiàn)“兔望月孕”的傳說而已。
瓷畫在萬歷年間由“白兔紋”轉(zhuǎn)化為“兔月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開始時加畫月亮的意圖,可能還是為了豐富“白兔紋”的畫面。后來“白兔”祥瑞的畫意淡出,“兔望月孕”的畫意注入,使瓷畫反而更能被普通人所接受。人們希望通過在瓷器上繪制“兔望月孕”的傳說,來表達對傳奇生殖能力的崇拜,盼望冥冥之中有神相助,使農(nóng)業(yè)豐收、六畜興旺,甚至盼望人也能如兔子一般多孕多育、丁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