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花山”是壯語“岜萊”的漢譯,“岜”是山的意思,“萊”則指麻點密布,因涂繪于灰黃色崖壁上的赭紅圖像在遠眺之下呈現為斑斑點點的紅色麻點而得名。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在第40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項目成功申遺,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的空白。
“二廣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畫。船人行,以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宋人李石的《續(xù)博物志》卷八中如是記載。
明代張穆的《異聞錄》中說:“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持刀杖,或有無首者。舟人戒無指,有言之者則患病?!?/p>
清末的《寧明州志》也說:“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zhí)干戈,或騎馬。未亂之先,色明亮;亂過之后,色稍暗淡。又沿江一路兩岸,崖壁如此類者多有?!?/p>
上述文獻中描述的“鬼影”“赤色人形”指的就是左江花山巖畫。
櫛風沐雨兩千載不毀
左江位于廣西西南部,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在綿延200多公里的左江江畔崖壁上,駱越人創(chuàng)作的古樸畫卷歷經兩千載風雨而不毀。畫卷穿越時空,訴說了怎樣的駱越故事?
“花山”是壯語“岜萊”的漢譯,“岜”是山的意思,“萊”則指麻點密布,因涂繪于灰黃色崖壁上的赭紅圖像在遠眺之下呈現為斑斑點點的紅色麻點而得名。
巖畫作于江邊崖壁之上,在船上遠眺,震撼之感油然而生?!翱炜?,那就是羊角鈕鐘!”羊角鈕鐘是南方特有的禮樂器,也是推斷巖畫年代的典型器物,僅在云南、廣西、廣東以及鄰國越南北部等地被發(fā)現過。
綠染天地的山水間,花山矗立其中,那側嶺似猴面的山峰崖壁上,布滿了用平涂剪影法創(chuàng)作的赭紅色圖像:正身人像、側身人像、獸類、飛禽、兵器及禮樂器等。據不完全統計,花山約8000平方米的崖壁上,圖像多達1900多個。
正身人像的基本形態(tài)是雙臂向兩側平伸,屈肘上舉;雙腿平蹲,屈膝向下。身軀的形態(tài)多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狀,有的則是上下同寬的柱狀。腰間多無佩掛,少數佩戴刀、劍等兵器。
側身人像整體都比正身人像小,面向左或向右,手腳向身軀的同一側伸展?;蚨谆蛘?,雙手多屈肘上舉,也有的平直斜伸向上,大多手掌未見有手指;頭、頸、身有的連成一條直線,有的線條粗細有別。少有腰間佩掛刀劍者。
總體來看,無論是正身人像還是側身人像,其形態(tài)高度程式化。由于是在船上觀看,地點較遠,圖像的視覺效果有誤差,目測1米多高的圖像實際可能有二三米高。要知道,國內外的巖畫,圖像超過1米的并不多見。而花山在密集相連的圖像中甚至還有相互重疊的圖像。據當地人介紹,規(guī)模宏大的左江巖畫并不是一次繪成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多次繪制而成。
源于原始宗教意識
濃烈、莊嚴、肅穆,左江巖畫彌散的神秘氣息引人無限遐想。在20 世紀80 年代,曾經出現過一輪對左江巖畫的研究熱潮,當時破解了不少謎題。其中,巖畫的斷代問題往往是最棘手的,判斷左江巖畫的斷代依靠三方面的材料:一是根據考古發(fā)現的典型器物來推斷,如羊角鈕鐘;二是根據考古發(fā)現的各種器物上的花紋圖案進行推斷,例如在湖南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越式青銅鉞上的紋飾與左江巖畫正身人像極為相似;三是采集與巖畫有關的鐘乳石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以上三種推斷結果并得出結論,左江巖畫作畫的年代集中在戰(zhàn)國至西漢年間。這與駱越人在此活動的時間重疊。
在正午陽光的直射下,巖畫的赭紅略微暗淡,但清晰可辨。為何完全暴露在風吹雨打環(huán)境中2000 多年的巖畫,顏色竟未消失?有研究發(fā)現,這是因為作畫顏料主要由赤鐵礦混合動物血或皮膠制成,以動物膠作為黏合劑可使鐵系礦物顏料牢固地附著在崖壁上。
巖畫多集中在崖壁的中下部,作畫的最高點一般都高于水面幾十米。駱越人是如何接近絕壁作畫的呢?學界對此有多種猜測。例如,有人認為在作畫不高的地方可能使用直接搭架法。有人認為,也有可能使用自下而上的攀援法。還有人認為,駱越人可能以繩索、藤條為輔助工具,從崖壁頂部懸吊攀援而下作畫。還有一種可能是高水位浮船法。在山洪暴發(fā)、江水上漲之時,人們利用高水位劃船或木排到崖壁下直接作畫。
駱越人在作畫條件極其艱險的情境下,花費數百年時間創(chuàng)作如此高度程式化巖畫的意義何在?左江巖畫的主題內容是巖畫研究的核心。一般認為,左江巖畫的繪制受到原始宗教意識的強烈驅使。有學者認為,巖畫中正身人像與青蛙形狀相似,巖畫很可能與青蛙崇拜有關。記者走訪的多位學者都提及壯族由來已久且延續(xù)至今的青蛙崇拜。廣西東蘭縣、鳳山縣和南丹縣一帶每年都要舉行“青蛙節(jié)”祭祀活動。有學者認為,左江巖畫所繪的是駱越人模仿青蛙動作的群體舞蹈場面,是稻作文化中以祈雨為目的的青蛙崇拜的再現。
還有學者認為,對左江巖畫主題內容的認識可以從李石的《續(xù)博物志》中得到啟發(fā)?!耙詾槠渥婵?,祭之不敢慢”,說明左江巖畫可能是祖先崇拜的產物。左江巖畫雖然圖像眾多,但排列規(guī)整,組合規(guī)律明顯。與國內外的大多數巖畫不同,在左江巖畫中,人是絕對的甚至是唯一的主題,高大的正身人像占據畫面中心,其他的動物、器物圖像均從屬于中心人物。高大的正身人像被認為是人們祭拜的祖先神靈的形象。
在很多民族學材料中,都可以找到與左江巖畫內容如出一轍的場景。例如,居住在黔、桂交界的白褲瑤,其喪禮葬式最莊重的時刻是出殯頭一天下午舉行的會祖儀式。屆時會場鴉雀無聲,巫覡按照一定節(jié)奏敲打銅鼓,所有在場的親朋寨鄰,不論老幼,都須雙手向上彎舉,雙腳朝上屈膝叉開,隨著鼓點搖頭頓足,似托行,如步送。
申遺成功天下知
左江巖畫,寂靜無言。于無聲處聽驚雷,其蘊含著駱越先民乃至嶺南地區(qū)早期歷史的豐富信息,彌足珍貴。
2016 年7 月15 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在第40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項目成功申遺,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的空白。
花山巖畫申遺成功,是這一寶貴的人類文化瑰寶走向世界的新契機。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世界遺產保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申遺成功僅僅是邁出保護第一步。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所指出的,對于花山巖畫來說只是個開始,因為“巖畫的保護難度很大”。作為世界遺產,不僅僅是享受旅游收益、隨意開發(fā)那么簡單,更需要的是人們承擔嚴肅的國際責任并兌現承諾。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鞭策。左江流域目前發(fā)現巖畫82 處,已有61 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花山巖畫早在1988 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隨著人類活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加劇,巖畫受到損害的速度也在加快。隨著左江花山巖畫成功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的相關保護工作得到了加快推進。守護好花山巖畫這一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讓這歷經兩千載風雨而不毀的駱越畫卷代代相傳。
船過渡口,回望花山時,仿佛看見無數駱越先民在鐘鼓樂聲的引導下翩翩起舞,動作整齊劃一,神情莊嚴肅穆。明江蜿蜒、翠竹青蔥、奇峰林立,駱越畫魂與山水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