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幼兒園社會教育是什么?都包括哪些內容?為什么我們經?;撕芏嗔?,卻發(fā)現(xiàn)幼兒進步甚微?換句話說,我們是否抓住了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特點?對于這些問題,有些老師似是而非,有一些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qū),比如有的教師認為社會教育就是社會常識教育(認識各種社會角色和常見機構),是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采摘等);有的教師習慣于用講故事+行為練習或討論+繪畫的方式進行社會教育,卻發(fā)現(xiàn)幼兒說一套做一套、知行脫節(jié);有的教師知道社會教育不能光靠說教,但是怎么避免?……總之,關于社會教育,一線教師有著不少困惑。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逐一解析。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核心價值
從出生那一刻起,幼兒就開始了漫長的社會化過程,即從一個“生物人”向一個“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幼兒需要逐漸地習得社會的文化習俗、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幼兒園社會教育就是促進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增強幼兒社會適應性的教育。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促進幼兒的社會化過程,發(fā)展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引導幼兒學會共同生活,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奠定幼兒健全人格的基礎。
人是社會的人,他不可能脫開社會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一個人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往往決定著這個人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社會環(huán)境,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因為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動力因素之一。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大學畢業(yè)生,不乏在校時的好成績,也不乏高智商,進入社會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由于存在著社會性方面的問題,如自負、與別人很難合作、意氣用事等等,他們不易產生積極工作的動機,從而阻斷了他們取得成功的道路。這說明社會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tǒng),它是智力發(fā)展和發(fā)揮的內驅力。也就是說,沒有非智力因素的驅動,智力的作用難以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起著制約的作用。因此,社會性發(fā)展不僅是衡量一個人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同時它也是兒童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內容
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國家課程文件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們將幼兒園社會教育內容歸納為以下相對獨立的六個版塊。
(一)幼兒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在個性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個體心理的調節(jié)系統(tǒng),對整個人格起著整合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自我影響、規(guī)定著社會性發(fā)展的方向和特點,是社會性發(fā)展的內在依據??梢哉f,自我意識教育是奠定社會教育基礎的教育。幼兒自我意識教育就是引導和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自己,建立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使幼兒自信但不自負,自尊而不自卑。
(二)幼兒人際交往教育
人際交往教育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幼兒的交往水平往往標志著其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及社會化程度,體現(xiàn)著社會教育的成果。幼兒人際交往教育主要解決的是,幼兒踏入社會生活后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需要具備什么交往態(tài)度,以及掌握哪些基本的交往技能等問題。
(三)幼兒規(guī)則認知和規(guī)則行為教育
幼兒規(guī)則認知和規(guī)則行為教育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又一核心內容。幼兒的規(guī)則認知和規(guī)則行為直接影響著其社會適應性。幼兒規(guī)則認知和規(guī)則行為教育致力于增強幼兒的規(guī)則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導幼兒去感受規(guī)則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體驗規(guī)則的重要性,進而認同和主動遵守規(guī)則,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四)幼兒意志行為與品質教育
著名的“果汁軟糖實驗”證實了意志行為對于人的一生發(fā)展的作用。人的意志行為體現(xiàn)在對情緒情感以及行為等的控制上,它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主要行為之一。只有表現(xiàn)出堅強的意志行為和品質,才能彰顯出人的主體性。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意志行為和意志品質意義重大,尤其在獨生子女問題凸顯的當今時代。幼兒意志行為與品質教育主要指向于幼兒堅持性、抗誘惑能力、抗挫折能力的養(yǎng)成,是每個幼兒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五)幼兒情緒情感教育
情感和社會性像孿生姐妹一樣,往往同時出現(xiàn)。因為這是幼兒發(fā)展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重要的兩個非智力因素。它們不但同時影響著兒童的智力發(fā)展,而且本身也是構成人格健康的核心因素。幼兒社會教育必須包含情緒情感教育的內容,其目的是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情感,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六)幼兒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教育
除了自然環(huán)境,幼兒還要認識其所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幼兒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教育旨在引導幼兒認識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人、事、機構、文化等等,使其更了解所處的世界,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積極態(tài)度(如理解、尊重、平等),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特點
與其他領域相比,幼兒園社會教育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幼兒園社會教育最主要的途徑是一日生活而非集體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利用入園、離園的環(huán)節(jié),可能要比專門上一節(jié)教幼兒如何禮貌的課效果更為長久;在洗手、進餐、睡眠、游戲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及執(zhí)行規(guī)則的能力,應該比專門上一節(jié)關于規(guī)則的課使幼兒更容易理解和執(zhí)行……
第二,幼兒園社會教育最主要的策略是體驗領悟而不是告知、說教。
過去我們常常通過“給幼兒講故事、試圖運用故事中的榜樣去影響幼兒”這樣的做法去進行社會教育,結果發(fā)現(xiàn),幼兒對這些榜樣存有“距離感”,他們難以把榜樣的行為真正轉換為自己的行為。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重在說教,忽視幼兒的體驗,容易造成幼兒的知行脫節(jié),因而難以使幼兒形成自覺的社會性行為。
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表明,要增強幼兒園社會教育的效果,需要使用體驗領悟策略。體驗領悟強調的是幼兒自己的實踐——體驗——領悟。教師可以告知幼兒正確的認識,也可以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榜樣,但要幼兒把正確的認識轉變?yōu)樽约旱恼J識進而轉變?yōu)檎_的行為,還要靠他們自己在實踐中去體驗和領悟。經過體驗和自己領悟得出的認識才是真正的認識,才有可能內化,進而真正支配幼兒的行為。比如,對于親社會行為——合作、分享、助人、同情等,簡單地告訴幼兒要有親社會行為是不夠的,或者簡單為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也是不夠的。親社會行為的習得要比普通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困難得多,這是由幼兒的“自我中心性”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常??吹竭@樣一種情景,當教師問幼兒“兩人爭搶一個玩具時應該怎么辦”時,大多數(shù)幼兒都會回答:“互相謙讓?!笨僧攲嶋H發(fā)生爭搶時,幼兒很難做到謙讓,而且常會說“他不謙讓我”!這就是幼兒的“自我中心性”。而親社會行為的習得恰恰需要“去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往往需要伴隨著幼兒實踐和體驗的過程。體驗領悟策略針對和利用了幼兒的自我中心性的特點。比如,當教師要求幼兒分享時,出于本能,他起初是不愿意分享的??僧斔吹讲⑾胪嫘』锇榈耐婢邥r,就有了想玩別人玩具而得不到的那種焦慮體驗,教師適時地介入和引導,更容易使幼兒明白分享的互惠特點及意義。在實踐中經過體驗,幼兒明白了分享的意義,才會真正出現(xiàn)分享的行為。這比教師簡單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體驗領悟策略的教育學原理在于幼兒的心理過程是知、情、意、行的過程,“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就是培養(yǎng)兒童道德情感、道德認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的教育過程”。幼兒社會教育同樣離不開知、情、意、行。在知、情、意、行四個要素中,社會認知是基礎,有了深刻的認識,才有可能表現(xiàn)出相應的行為;社會行為體現(xiàn)了知、情、意的結果。其中,情感體驗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這是由情感的動機性質決定的。“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形成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產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條件。”沒有情感的參與,社會認知是蒼白的,是難于產生行為動機的;沒有情感的參與,社會行為是表面的、是難以持久發(fā)生的。幼兒一切正確的行為都來自于他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識則來自于他的體驗感悟。
體驗領悟策略例舉
實踐表明,體驗領悟策略能很好地破解教師在進行幼兒社會教育中的難題,這里我們舉例說明。
【案例1】A老師告訴幼兒要節(jié)約用水,平時要注意關緊水龍頭。出于對教師權威的認同,班里的幼兒爭先恐后地去關水龍頭。但是由于他們沒有深刻體會水是人類珍貴的資源的道理,很快就轉移注意力,不干這件事了。怎么讓幼兒明白節(jié)約用水背后的原因,使他們時刻注意關水龍頭,并逐漸變成行為習慣,直至演變成終生保持的良好行為習慣呢?經過思考,A老師悄悄關掉了水閘……結果幼兒發(fā)現(xiàn),因為沒了水,手洗不成,沒法吃飯;大小便不能被及時沖走,活動室里充滿了難聞的氣味……經過體驗,幼兒真正體會到了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此后,注意關緊水龍頭的行為越來越多了,節(jié)約用水的幼兒越來越多了。對比幼兒前后的表現(xiàn),我們發(fā)現(xiàn),兩種差別表現(xiàn)的背后是幼兒的體驗、感悟是否參與到了教育的過程中。之前,只是說教式地告訴幼兒水是多么寶貴,幼兒是無動于衷的。只有當幼兒在停水的真實情境或模擬情境中經歷了沒有水的不方便之后,他們才真正明白了節(jié)約用水的原因。
【案例2】浩浩特別擅長玩“四子魔方”,可是當小朋友向他請教時,他卻說:“那可不行。教會你,你就該超過我了!” 浩浩雖然很聰明,但在班中“人緣”卻不太好,原因就是他比較爭強好勝,凡事都想爭第一。自己得第一的時候,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但一旦別人得了第一,他那“酸葡萄心理”馬上就會出來作祟。怎么教育這樣的孩子呢?B老師打算從合作游戲入手,讓浩浩在親歷中感受“相互配合、積極分享、欣賞同伴、共獲成功”的快樂。
B老師帶領孩子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闖關游戲”,選擇了很多對孩子們頗具挑戰(zhàn)性的游戲項目:有需要兩人同步配合完成的運動項目,更有需要兩人互相借鑒、分享經驗才能解決的益智問題……在持續(xù)近一個月的“合作闖關”游戲中,浩浩經歷了酸甜苦辣:有無人選擇的孤單,有來自同伴的指責埋怨,更有經歷失敗的著急難過……面對沮喪的浩浩,B教師不僅僅向他敞開懷抱給他安撫,更為重要的是幫助他分析原因,鼓勵他去聽一聽、試一試同伴的建議,讓他體會到要想讓別人接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接納別人;要想使自己組獲得勝利,不僅自己要開動腦筋,還要把好的方法分享給同伴,讓同伴也能學會好的方法……B老師有意識設計的“合作闖關”游戲,使浩浩通過體驗領悟到了團隊的勝利取決于每個人的勝利——“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了他人際交往的態(tài)度和方法。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幼兒形成了某種社會性行為,比如分享、遵守規(guī)則等,但是,有些幼兒是因為老師要求我這樣做了,為了做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他做出了這種社會性行為;有些幼兒卻是自覺自愿做出的行為,那是因為他通過某種體驗感受到了這種行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說,在幼兒做出同樣行為的情況下,其“境界”卻是不一樣的。后者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體驗、感受,認識得到了內化,才會使行為變得自覺、持久。知、情、意、行,每個過程都不可或缺。但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兒,教育過程只包含了知和行的過程(說教、告知、講故事等都屬于此種情況)。事實上,缺失了情感體驗過程的社會性教育,幼兒的社會性行為只能達到第一種境界。只有突出情感體驗過程,幼兒的行為才能到達第二種境界,這才是幼兒園社會教育所要追求的方向。
運用體驗領悟策略應該被上升為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原則,以保證社會教育的實效性。當然,在實踐中體驗領悟策略往往還需要結合其他策略,如榜樣示范、強化評價、移情訓練和角色扮演等策略一起運用,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