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克貴 潘婷 張倩
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東北財經大學的團員青年們正與名家大師面對面。閱讀經典,以更為廣博深厚的人文土壤,培育更為卓越的經濟管理人才,這就是我校高端人文社科系列講座“之遠講堂”。還記得第一期主講人侯豐的“閑外之音”至今余音繞梁,“以書為知音,與書為良師,以書為信仰”讓閱讀成為一種風尚。羅志田教授“三千年巨變:近代國家目標的外傾”的演講,唐雙寧先生用“毛澤東思想及其領導藝術”對青年學生們的殷殷囑托,馬懷德教授以“國家監(jiān)察立法的主要問題”對國家法治領域重大改革所做的系統介紹,王強、戴錦華、莫礪鋒、謝有順、鄒廣文、吳國盛、楊赤等人文大師的名句金言凝聚了一種“之遠精神”,成就了屬于東財校園的大學氣象。
作為一名高校共青團干部,回想“之遠講堂”的成長,要從一場圍繞以“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改革談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勸學”“促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總書記鼓勵青年“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學”,總書記對青年的關愛與期盼為青年奮斗指明了新時代方向。大學氣象,成于學識累積與精神涵養(yǎng)。在東北財經大學共青團人的眼中,我看到的學習是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
學習,對東財團組織來說,是一種責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幾年前,還有青年學生提出“講座多,質量差,出觀眾,傷不起”。面對青年學生的質疑,我們尊重青年學生主體地位,積極問需問策問效于青年學生,“師生懇談會”“眾創(chuàng)眾籌眾評”“團干部直接聯系青年”等系列學習調研活動后,東財共青團重裝出發(fā),邀約學生喜愛的名家大師,提升內涵建設,“之遠講堂”第一期便好評如潮。開講至今,一系列由改革帶來的新氣象,令人振奮。東財團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為青春點贊。
學習,對東財團干部來說,是一種精神追求。說起團干部的成長,我想說說團校,它像一本青春紀念冊,留下了每一位青年團干部的成長足跡。堅持政治性、突出思想性、注重實踐性,每一期團校培訓班都要經過反復打磨。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高素質的團學干部在多角度、多維度的培訓學習中不斷成長。知之愈明,行之愈篤。我們注重思想引領“輸入”與“輸出”相結合,“我的中國夢”“四進四信”等主題教育活動緊跟時代。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如今,一批批理想信念堅定、富有東財特色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把學習當作畢生的追求,在這里踏上新征程。
學習,對東財團員青年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財園書香,從晨光微熹到華燈初上,你總能找到一個又一個讀書的身影。廣大團員的成長來自“翰林經典·閱讀成長”“師語堂”“作家進校園”等經典閱讀活動的分享,也來自“尖山書社書友會”“與信仰對話”等一次次主題活動的沉淀。一場以大學生為中心的共青團改革,帶來了如今東財校園濃濃的人文氣息。在這里,有書的香氣,有文化的涵養(yǎng),東財團員青年用讀書留下了青春最美的姿態(tài)。
在學習路上,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青春故事,見證了過去,也看到了未來。
回歸本心,還原本色;依靠學習,贏得今天;
致臻至善,潤物無聲;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作者畢克貴系東北財經大學團委書記,潘婷、張倩系東北財經大學團委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