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幼兒園課程的建構一直是我國幼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條件的幼兒園,幾乎都有本園自成體系的課程。幼兒園課程改革,無疑是學前教育的一場革命。學前教育研究人士當前的觀點認為幼兒園課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教材與教學計劃的總和。二是課程即幼兒園為幼兒所安排的一切活動。三是課程即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綜合以上三個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欲實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育內容、教育措施、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對受教育者而言,課程即是體驗教育、提高心智、積累經驗的過程。筆者現(xiàn)將一些對中國學前教育課程發(fā)展產生過或仍然產生著重大影響的理論與思想加以研究和闡述, 以期對當前和以后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幫助。
一、陳鶴琴的學前教育課程理論與思想
在我國學前教育史, 對課程理論與思想發(fā)展貢獻最大的首推陳鶴琴先生。陳鶴琴(1892~1982), 浙江上虞人。我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是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先驅。他還發(fā)起并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 創(chuàng)辦了我國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協(xié)助教育部制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幼稚園課程標準》。
陳鶴琴在長期的實踐研究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 提出了許多適合我國國情和兒童心理的教育主張和課程思想,陳鶴琴學前教育課程思想是他是學前教育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學習和繼承他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合理內容, 對于我們今天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一)課程應為教育目標服務
學前教育課程是學前教育的支柱。學前教育課程是為學前兒童設計的課程。陳鶴琴先生認為, 教育目標首先要解決“做怎樣的人”的問題。通過教育, 培養(yǎng)出的人應該具有“ 合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務他人的精神?!薄皯薪】档捏w格, 養(yǎng)成衛(wèi)生的習慣, 并有相當?shù)倪\動技能?!皯醒芯康膽B(tài)度, 充分的知識,表意的能力”“應能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 養(yǎng)成歡天喜地的快樂精神, 消除懼怕情緒?!庇纱丝梢姡?在二三十年代, 陳鶴琴就提出了比較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特點, 并適應未來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 是難能可貴的。
(二) 課程內容的選擇應注重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 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
課程內容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支柱。陳鶴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觀點,那就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彼J為, 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huán)境中學習的, 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課程。學前兒童應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獲得發(fā)展。設計和選擇學前教育課程內容, 必須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 把大自然和大社會作為中心, 這樣設計出的課程才是合理的。
(三) 課程結構以“五指活動”為基本成分
課程結構應該具有整體性,應促進學前兒童整體的有機發(fā)展。為此,陳鶴琴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課程結構的“五指活動”理論。他認為, 五指活動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 健康活動;2. 社會活動;3. 科學活動;4. 藝術活動;5. 語文活動。這五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的,學前教育課程的全部內容包括這五指活動之中。但是這五個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陳鶴琴認為,兒童健康是幼稚園課程第一重要的。強國需先強種, 強種先要強身, 強身先要重視年幼兒童的身體健康。為了培養(yǎng)兒童健壯的身體, 幼稚園應十分注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應帶領幼兒多到戶外活動。戶外活動是保證和促進兒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園應特別注重音樂, 因為音樂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 鼓勵兒童進取。幼稚園應創(chuàng)設音樂環(huán)境, 培養(yǎng)兒童對音樂的興趣, 發(fā)展他們欣賞音樂的能力和技能。
(四) 課程實施應采用“整個教學法”、游戲式和小團體式。
(五) 學前教育課程編制的十大原則和三種具體編制法。
1951年, 陳鶴琴發(fā)表了《幼稚園的課程》一文。在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歐美國家所實行的完全從兒童出發(fā), 缺乏系統(tǒng)性的單元教學的課程編制模式, 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幼稚園課程編制應遵循的十大原則, 以及三種編制的具體方法。除此之外, 他還提出了有關幼稚園課程評價、課程實驗等方面的主張或觀點,也值得我們認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 陳鶴琴提出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畢竟具有他那個時代的歷史烙印, 畢竟具有他個人教育哲學的局限。因此, 我們對他的課程思想必須辨證地繼承, 汲取思想中對我們今天的學前教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有用的內容;時代變了. 我們今天的國情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們的學前教育實際也已經發(fā)展到新的水平。我們必須把他的課程思想放到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價值。
二、張雪門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
門( 1891~1973), 浙江鄞縣人,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專家。他的著作有《幼稚園的研究》、《幼稚園課程編制》、《課程組織法》、等。從這些著作中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張雪門先生的學前教育課程理論與思想。
(一) 課程的本質是經驗與行為
在張雪門先生看來, 課程是有選擇的經驗, 是有價值的經驗,“是適應生長基本價值的選品,隨時代而變遷”。在《增訂幼稚園行為課程》中, 張雪門提出了“行為課程”的概念,并系統(tǒng)論述了他關于行為課程的思想。何為行為課程?“生活就是教育; 五六歲的孩子們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 就是行為課程?!麖娬{讓兒童在親身的行動和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 這樣的經驗對兒童發(fā)展才更有價值。因此可以說, 張雪門先生對幼稚園課程的理解更深入更科學了。
(二) 課程和教材來源于兒童直接的活動
課程是是兒童生長需要的材料。而兒童不僅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會的人。因此, 為兒童發(fā)展所選擇的經驗,必須具有社會意義, 同時又必須適合兒童發(fā)展的需要,那么, 兒童的直接的活動有哪些呢。張雪門認為, 可以構成兒童課程來源的直接的活動有如下四種: 1. 兒童自發(fā)活動;2.兒童與自然界接觸而升的活動; 3. 兒童與人事界接觸而剩生的活動; 4.人類聰明所產生的經驗, 而合于兒童的需要者。
教材是課程的支柱, 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實現(xiàn)手段。張雪門把幼稚園課程劃分為以下具體內容,這些具體內容就形成了幼稚園的教材。真正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教材, 應該符合四個條件:1. 教材必須合于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需要。2. 教材必須合于社會普遍生活的標準。3. 教材必須合于兒童目前生長階段的需要。4. 教材必須合于兒童目前的學習能力。
上述四種標準不是各自分裂的, 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選擇教材, 應該進行全面的思考。
(三) 幼稚園課程的特點和編制
幼稚園課程是為幼稚園的兒童所設計和準備的, 應能促進兒童健康活潑的發(fā)展。因此, 幼稚園課程必須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那么這樣的課程應該具有什么特點呢? 1. 整個的; 直接的;3.重個體發(fā)育。
幼稚園時期, 兒童正處于6~7歲以下, 其身體的發(fā)展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迅速,而且兒童的情緒、興趣、性情等心理的發(fā)展, 都與這個時期有密切關系。所以, 幼稚園課程應更多地重視兒童本體, 而不是較地強調社會制約性,同樣不能過多地強調間接經驗和知識。
張雪門認為, 編制幼稚園課程時應特別注意三點:
1. 幼稚生對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沒有分明的界限;他們看宇宙間的一切的一切, 都是整個兒的
2. 幼稚生時期, 滿足個體的需要,甚于社會希求; 編制課程時, 不能忽視社會的希求, 但更應注意兒童現(xiàn)在的需要和能力。
3. 幼稚園的課程, 應根據(jù)兒童自己直接的經驗。
因此, 幼稚園的課程,不能是學科式的; 學科式的課程不適合兒童生活的。
根據(jù)幼稚園課程的特點, 張雪門構建了幼稚園課程結構和相應的教育目標。認為幼稚園課程由游戲、自然、社會、工作與美術、故事和歌謠(言語與文學)、音樂、常識等方面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許多具體的內容。
(四) 幼稚園課程的編制
如何編制幼稚園課程?張雪門認為首先必須明確“兒童是什么”。兒童是生長的有機體,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他用自己的生理和心理, 與其當時的環(huán)境相接觸, 因而發(fā)生交互的反應, 促進自己的生長。在這種生長的過程中, 兒童獲得的是經驗。
(五) 幼稚園課程的評價
三、張宗麟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
張宗麟(1899~1976), 浙江紹興人,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幼兒教育課程思想是張宗麟幼兒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幼兒園課程本質的探討,以及關于幼兒園課程內容、編制方面的研究, 即使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同樣具有巨大的價值, 是我們繼續(xù)進行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文獻。
(一)課程的本質是活動
與陳鶴琴、張雪門的課程本質觀相比,張宗麟對課程本質的理解更為寬泛。他指出,“幼稚園課程者, 由廣義的說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彼ā耙磺薪滩?, 科目, 幼稚生之活動。”關于幼稚園課程的劃分, 他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兒童的活動劃分,課程包括五個方面:(1) 開始的活動,即幼稚生初入園時必須養(yǎng)成的習慣, 也就是人生最基本的習慣, 如放手巾、認識教師和同學,以及初步的禮節(jié)等;(2) 身體活動,既強健身體的習慣與技能, 如各種衛(wèi)生習慣、跑步、跳、爬等;(3) 家庭的活動, 如反映家人之間的關系、禮儀,以及家庭事務的活動;(4) 社會活動,即養(yǎng)成公民素質的教育活動, 包括各種節(jié)日、同伴關系的活動等;(5)技能活動,是培養(yǎng)兒童適當表現(xiàn)自己的活動。另一種是按學科劃分課程。具體劃分為音樂、游戲、故事、談話、圖畫、手工、自然、常識、讀法、識數(shù)等十個科目。其中每一個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項目。如音樂包括聽琴、唱歌、節(jié)奏動作、彈奏樂器,游戲包括個人游戲和團體游戲, 故事包括聽、講和表演,圖畫包括自由畫、寫生畫和臨摹畫,手工包括紙工、泥工、縫紉及竹木,讀法包括認字、短句故事等?!翱傊?無論以兒童活動分類或以科目為課程之單位, 教師決不可拘泥于某時當教何種課程, 致使貽削足適合履之譏也?!?/p>
(二) 幼稚園課程的來源及其特點
幼稚園課程內容來源有四:(1)兒童自發(fā)的活動;(2) 兒童與自然界接觸而產生的活動;(3) 兒童與人事界接觸產生的活動;(4) 人類流傳下來的經驗, 合乎兒童需要的部分。這四個方面的活動共同構成一個整體, 具有完整的目的, 形成合理的課程。
幼稚園的課程應有什么特點?張宗麟認為, “生活便是教育, 整個的社會便是學校?!边@是厘定一切學校課程的總綱領。編制課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幼稚園的課程不能用科目來編制;(2)教師對幼稚園的課程要有一個通盤計劃, 在充分觀察自然界和人事界的基礎上,決定課程內容;(3) 每一個課程單元, 長短不拘, 但要段落分明;(4) 教師的責任是擬訂大綱, 預備教材, 指導兒童進行活動, 而不是強迫兒童去做,也不是代替兒童去做。
(三) 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思想
張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園的社會》一書中, 提出了他的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思想。社會化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7類活動:(1) 關于生活衛(wèi)生、家庭鄰里、商店郵局、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和名勝古跡等方面; (2) 日常禮儀的學習和演習;(3) 節(jié)日和紀念日活動;(4)身體的認識活動和基本衛(wèi)生活動;(5) 健康和清潔活動;(6)認識黨旗、國旗和總理形象的活動;(7) 各種集會和社團活動。為了能充分保證社會課程對兒童的教育作用, 實施社會活動時應做到:(1) 注重培養(yǎng)兒童互助與合作的精神; (2) 培養(yǎng)兒童對他人的愛憐情感;(3)培養(yǎng)兒童具有照顧他人的品質;(4) 使兒童明了生活的根源;(5)使兒童了解人類生活具有縱橫兩個方面。
課程內容確定之后,如何實施就成為十分關鍵的一環(huán)。張宗麟提出了應遵循的教育學原則和心理學原則:(1) 將學校生活與實際生活打成一片;(2)既注意兒童的個別學習, 又注意兒童之間的互助與合作;(3)教師要做兒童的朋友;(4)使兒童獲得成功;(5)通過繼續(xù)不斷的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6)激發(fā)兒童進行良好社會性行為的興趣,達到教育目的;(7)要注意對兒童社會性行為的交替培養(yǎng)。
除了上述幾點原則之外, 張宗麟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 在開展社會性活動之前, 教師要留心兒童的動作, 相機予以幫助和指導; 注意兒童臨時的遭遇;在必須要兒童領會的事情, 教師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向兒童提供有意的刺激,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在與兒童開展活動時,教師要為兒童準備豐富的原材料和適當?shù)墓ぞ?,原材料比現(xiàn)成的玩具有用, 不必多買現(xiàn)成的玩具;鼓勵兒童積極自由地活動, 但教師要適當指導, 引導兒童思考; 教師要掌握好活動的過程, 適時地結束和總結活動。
以上所述張宗麟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都是他在長期的課程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他關于幼稚園課程的思想也是逐步形成的。
張宗麟關于幼稚園課程的研究還設計許多方面。他不僅對課程的一般性問題進行了探討, 而且對一些具體的課程問題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比如他對具體的教育活動內容的研究,關于課程的時間安排,如何進行科學教育等。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
四、陶行知的學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中國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我們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對于我們今天的新課程改革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