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婷
兩年,能帶來怎樣的改變?一所學校從完成“規(guī)定動作”,到逐步形成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閱讀教育,用了兩年。一群學生從愛聽繪本故事,到能繪制思維導圖,用了兩年。而一位教師也在這兩年中,完成了新的蛻變。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兩年只是一個開始。
“不真實”的真實
早晨8:01,河北省邢臺市橋西區(qū)東馬小學三年級的教室里,39雙小手捧著《日有所誦》大聲讀著。每張課桌上都鋪著深藍色的桌布,教室后方的黑板報上寫著“陽光下成長”五個大字。窗外的樹葉微微晃動,淡淡的陽光透過縫隙,不規(guī)則地灑在課桌上。
這一天像過去兩年中的每一天一樣,晨誦早已成為雷打不動的“固定節(jié)目”。然而,這一幕對南曉麗來說還是“太過不真實”,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太美好了,就像電影里的畫面”。
南曉麗是東馬小學先行推動閱讀活動的老師,她心中的“不真實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校這兩年間在閱讀上的巨大變化。
兩年前,老師們只專注于完成“規(guī)定動作”,在計劃好的課時里達成相應(yīng)的教學進度。上課、批改作業(yè)、組織考試,程式化得如同毫無波瀾的湖面,沒有絲毫閱讀將要涌起的預(yù)示。
然而,在短短的兩年里,學校形成了系統(tǒng)而又規(guī)范的板塊—晨誦、午間朗誦、班級共讀。閱讀,成了每位師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東馬小學是一所教學資源緊張的鄉(xiāng)村小學,出了校門就是村落。全校僅有兩00多名學生,加上學前一共7個班。對于他們來說,獲取充足的圖書資源都是個不小的難題。
然而,近年公益組織OCEF(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先后捐了近800本書,每個班的墻角都放置了書架,100多本書幾乎將它擠滿。
4月,南曉麗還去北京、安徽等地學習,朱永新、鐘秉林等專家的前沿理念給她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匦:螅竹R不停蹄地進行學習匯報。
她正處于一種“震蕩”之中,既驚訝于外部世界的廣闊,又慎之又慎地向內(nèi)規(guī)劃新的“閱讀版圖”。這種真實的生活和超出想象的變化,讓她時而產(chǎn)生“不真實感”。
掀起“龍卷風”的蝴蝶
一只蝴蝶撲扇幾下翅膀,或許就能引起一場龍卷風。南曉麗從未想到,掀起這場巨大“龍卷風”的“蝴蝶”竟是自己的女兒——恬恬。
兩年前,兩周歲的恬恬對繪本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嚷著要聽故事。南曉麗在讀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繪本的魅力,“好吃的要分享,上廁所要排隊,這些都切實地跟孩子的生活相聯(lián)系”。
這成為南曉麗將繪本引入課堂的契機,她略帶忐忑地將佐佐木洋子寫的《小熊寶寶》分享給學生?!皼]想到這么簡單的書,他們竟然這么喜歡”,回憶起第一次給學生讀故事的經(jīng)歷,南曉麗突然升高的音調(diào)暴露了她抑制不住的驚喜。恰恰是這一點驚喜,成了她的原動力。
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第二塊,第三塊,由此相繼。從此,南曉麗在拓展學生閱讀這件事上“一發(fā)不可收拾”。她把家中的書都帶到課堂上分享,讀完就搜索竇桂梅、薛瑞萍等名師推薦的書單,親自挑選、自費采購新書。
機緣巧合之下,東戶學區(qū)副校長胡紅祥聯(lián)系上公益組織OCEF,申請到40本圖書。南曉麗迎來第一場“及時雨”,閱讀之路駛?cè)搿翱燔嚨馈?。她詳細地列出閱讀計劃,每天給孩子聲情并茂地朗讀10分鐘,定期舉行分享交流會,放學后在微信群“閱讀打卡接龍”。
南曉麗是一個特別注重儀式感的人,又或許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浪漫”在作祟。每次共讀新書之前,她總會舉辦“發(fā)書儀式”,“大費周章”地挪動全班的桌椅以便學生能面對面交流。
從書名“猜”起,“《和甘伯伯去游河》,游河是什么意思呢”,再到觀察封面圖,“誰跟甘伯伯游河了呢?我們來看看封面好不好?!?/p>
閱讀長篇故事時,南曉麗則會帶著孩子們讀目錄、猜情節(jié)、編故事。她用盡各種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因為“不想讓閱讀淪為一項無聊透頂?shù)淖鳂I(yè)”。
課后,三年級的翟宇帆在閱讀單上寫下了,“驢子想要成為全才”,結(jié)果“沒有成才”,她的感悟是“要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成長”。
一張白紙上畫著一個扎馬尾的小女孩,旁邊寫道“在我六歲時,我就想當服裝師,這樣可以給爸爸媽媽做一套衣服”。
很難相信,三年級的學生能根據(jù)人物性格變化畫出如枝椏般生長的思維導圖。但,南曉麗的學生做到了。
南曉麗會將閱讀過程及學生作業(yè)制作成美篇,發(fā)送到家長群里?!凹议L都感到很驚艷”,南曉麗如是說。家長看到孩子的改變,慢慢“融化”了。于是,微信群里參與“打卡接龍”的家長越來越多。
“我們每天晨讀用的《日有所誦》,就是家長們自發(fā)團購的。全書共160首詩歌,孩子大多能背誦”,南曉麗告訴記者。
南曉麗對推進閱讀活動顯得異常迫切和癡迷,時?!耙娍p插針”地安排。然而對于結(jié)果,她卻顯得冷靜和克制。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思維方式都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還需要大量閱讀和思考”,她說道。
不為人知的“私心”
南曉麗試圖通過閱讀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表達和思考。她直言,在閱讀這件事上,她有著自己的“私心”。
兒時的南曉麗,父母都不在身邊,內(nèi)心的緊張和不安在書中得到了消解。2008年大學畢業(yè)后,她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書籍陪伴她度過漫長的“空窗期”。
“讀書讓我始終不甘于平凡,任何時候都有動力,有理想”,南曉麗說道。閱讀,陪伴南曉麗穿過了生活中的“黑暗地帶”。她希望,閱讀也能陪伴著學生們。
現(xiàn)在的南曉麗仍舊保持著每天閱讀的習慣,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一日不讀書,就像是在消耗庫存,沒有了靈氣與滋養(yǎng)”。學生的一天從晨誦開始,又在看完童書后結(jié)束。
南曉麗的女兒恬恬,今年四周歲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遠超同齡人,“可能是因為我總給她讀故事”,南曉麗猜測道。
關(guān)于未來,南曉麗也有著自己的期待?!跋M喿x能夠課程化,這樣我也能輕松一些”,南曉麗笑道。她每周要上16節(jié)課,還擔任班主任、語文教研組組長。如果閱讀能納入日常課程中,能減輕一部分工作壓力,也有利于閱讀推廣。
同時,南曉麗還意識到閱讀應(yīng)該具備一定的廣度,不僅要有童話、詩歌、散文等文學性的書,還要有科學、數(shù)學、天文學等方面的書。
“這就意味著閱讀要全科化,不只是語文老師在推動閱讀,而是全學科的老師都要推動?!?/p>
南曉麗并不是堅不可摧的“超人”,疲憊時常也會壓倒她,但她又舍不得放棄?!皫Ш⒆觽冮喿x這件事,我不愿意放下,那就得堅持”,南曉麗停頓了許久,接著又說:“沒有人是天生就很擅長一件事,也沒有人天生就很聰明,所有的一切都要用時間和努力換來?!?/p>
不久前,南曉麗發(fā)了一條朋友圈,是一首她很喜歡的小詩。
玫瑰不會告訴你,
它為等待誰而打開花瓣,
直到露珠滑入花蕊的那一刻鐘,
初升的太陽看到了。
所有的滋養(yǎng),
都發(fā)生得悄然無聲。
“所有的滋養(yǎng),都發(fā)生得悄然無聲”,南曉麗認為這句話特別契合,無論是對于閱讀這件事,還是教育本身,都是如此。
(摘編自“搜狐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