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明 /文并攝影
在潘美玲教授下,孩子們從連音名都不認識,到現(xiàn)在能用葫蘆絲吹奏完整的曲目。圖中右一是潘美玲,她正在指導孩子們演奏。
53歲的潘美玲來自浙江嘉興,她年輕時做過8年的代課藝術老師,有著較好的書法功底和音樂修養(yǎng)。自2014年起,她在安徽省東至縣東流鎮(zhèn)鱉石山上,為山村的留守兒童義務教音樂、美術和書法。3年多來,盡管生活條件很艱苦,潘美玲克服困難堅持為山里的孩子獻愛心,受到村民和孩子們的愛戴。
2014年秋,潘美玲參加中科大的一次中華文化大學堂活動,來到鱉石山上的九華山陶公祠追尋陶淵明足跡。當時,她兒子剛剛出國讀書,母親身體健康,當過老師、經(jīng)營過企業(yè)的潘美玲想到鄉(xiāng)下親近大自然,過另一種生活。九華山鳥鳴山幽,讓潘美玲一見鐘情,她便在一座小寺廟住了下來,每日用小篆抄寫心經(jīng)研習書法。
潘美玲初到山里不久,村里便傳開了一個消息:“山上有人寫字?!睕]幾天,就有大人帶著孩子爬上山來找潘美玲學書法。潘美玲來者不拒,義務教學。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是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潘美玲說:“這些孩子雖然身上有點野性,眼里卻充滿純凈?!?/p>
在廢棄8年的花塘小學校舍里,潘美玲從2014年秋開始,堅持為山區(qū)留守兒童義務上藝術課。
潘美玲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當初,6歲的留守兒童慧慧(右一)來學習時心里很自卑,甚至有些自閉。潘美玲從輔導慧慧朗誦三字經(jīng)入手,并輔以葫蘆絲課程培養(yǎng)興趣?,F(xiàn)在的慧慧,在潘美玲的關愛下走出陰霾,在音樂中感悟到快樂,不再自卑。
潘美玲居住的寺廟用水不便,在村民的建議下,她來到已經(jīng)廢棄的花塘小學住下了來。當時,校舍已廢棄8年,院落里雜草瘋長,墻壁多處有裂紋,門窗的木料已腐爛透風,但是黑板還在。村民幫潘美玲把一樓的一間舊教室修葺后,“花塘公益藝術課堂”便正式開課了。第一周來了四五個孩子,第二周就來了十幾個孩子。潘美玲給孩子們教音樂、美術和書法,周末集中上課,平時隨到隨學。
潘美齡白天給孩子上課,晚上就睡在破舊的校舍里。艱苦的生活,難不倒她,可怕的是這山林掩映的舊院落里,常有蛇、蜈蚣出沒。一天夜里下大雨,電閃雷鳴,潘美玲看到一條花蛇溜進室內(nèi),嚇得她坐了起來。蛇也發(fā)現(xiàn)了潘美玲,便盤在墻角,就這樣人蛇對峙了一夜。天亮后,潘美玲才找人將蛇引到室外。
現(xiàn)在,潘美玲的“花塘公益藝術課堂”報名登記的學生近百人,日常學習30余人,覆蓋方圓三四十里的山村。有些孩子的家離得遠,家長駕電瓶車騎上20多里山路,風雨無阻送孩子來上課?!跋掠晏?,當我看到一個個孩子淋成落湯雞站在我面前時,我好像找到了自己堅持下來的意義?!迸嗣懒嵴f。
3年多來,每當潘美玲有了離開的念頭,孩子們就會喊著“潘老師您不要走”,她就不忍心丟下這些孩子?!傲羰貎和瘑栴}很多,我做一點,就可以改變一點。”她說。
因廢棄的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17年秋,當?shù)卮迕裨谛@內(nèi)重新規(guī)劃了地基,打算建新教室作為公益課堂提供給潘美玲使用,愛心人士也為新建校舍捐了款。潘美玲展望即將開建的新教室,欣慰地說:“有了窗明幾凈的新教室,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多。最好有一間大教室,里面掛滿孩子們的字畫,像一場永不落幕的展覽?!?/p>
村民幫助潘美玲收拾出一間一樓的舊教室,她就在這間教室里給孩子教寫字和樂器。
下過雨的大山里,路面泥濘,孩子們?nèi)匀伙L雨無阻來潘美玲的課堂上課。
1. 白石村的曉鵬,到潘美玲開辦的“花塘公益藝術課堂”上藝術課之前,在學校常對同學動手動腳,是班上有名的調(diào)皮學生。自從被爸爸送來跟潘美玲學習笛子、葫蘆絲等樂器后,進步很快。學校的老師反應,曉鵬過去是“拳不離手”,現(xiàn)在是“曲不離口”,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變成了彬彬有禮的文雅學生。
2.留守兒童儲熙媛跟隨潘美玲學會了吹葫蘆絲,目前她在杭州的一家打工子弟學校讀書,成了學校的文藝骨干,經(jīng)常登臺表演。
3.小云(右一)因為父母離異,一度很自卑,目前跟隨潘美玲(左一)學篆書和葫蘆絲,進步很快。
4.2017年9月,當?shù)卮迕裨谝褟U棄多年的花塘小學校園內(nèi)重新規(guī)劃,準備給潘美玲的“花塘公益藝術課堂”重新修建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