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
我們倘能各人尋出自己所高興學所高興做的事情,朝著這個方向往前做去,把所學的所做的事,好像和自己合而為一,這真是一生莫大的幸福。
孔老夫子有個最得意的門生,《論語》里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位顏先生并非因為沒菜吃,住在破爛的房子里而不快樂。他之所以還能那樣高興,是因為他對于所學實在津津有味,雖窮而不覺得;雖然窮得“人不堪其憂”,但他因為有心里酷愛的學問在那里研究得實在有趣,所以仍是一團高興。
這段紀事并不是獎勵人做窮人,是暗示我們總要尋出自己所高興學的,所高興做的事情,高高興興地去學,高高興興地去做。
發(fā)明家愛迪生幼年窮苦的時候,就喜歡做科學實驗。他十幾歲在火車上做小工的時候,有一天藏在火車里,預(yù)備實驗用的玻璃瓶偶因震動倒了下來,硝鏹水灑了滿地,他被管車的人狠狠打了兩個耳光丟到火車的外面去了!他雖吃了兩個苦耳光,耳朵也聾了,但是他對于科學實驗還是選擇繼續(xù)干下去,不因此而拋棄,因為這原是他所高興學、所高興做的事情。
“高興”的精神是最寶貴的東西:我們倘能各人尋出自己所高興學所高興做的事情,朝著這個方向往前做去,把所學的所做的事,好像和自己合而為一,這真是一生莫大的幸福。所以做父母師長的人要留意子女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就此方面指導(dǎo)他們,培養(yǎng)他們;青年人要常常細心默察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就此方面去準備修養(yǎng);就是成年的人,也要常常注意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就此方面尋覓適當機會,各盡天賦,期收最大限度的效率。
和“高興”精神相反的就是“弗高興”;表面上雖在那里做,而心里實在“弗高興”,心里既然弗高興,當然只覺其苦而不覺其樂。《戰(zhàn)國策》里說“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流血至踝!”歷來傳為佳話,許多人稱他勤苦求學的可嘉!我以為這樣求學并不是因為他高興求學而求學,并不是因為他覺得求學中有樂處而求學,乃是把求學當作“敲門磚”,所以這位老蘇只不過造成一只“瞎三話四”的嘴巴,用來騙得一時的富貴,并沒有求出真學問。我們以為求學就該在求學中尋樂趣,否則無論他的股刺了多深,我們卻一點不覺得可貴。
“高興”精神之所以可貴,因為它是由心坎中出發(fā)的,不是虛榮和金錢以及其他的享用所能勉強造成的。在下朋友里面有某君,從事一種高尚專門的新式職業(yè),聞名于社會,進款也不少,出入乘著的是自備的汽車,住的是洋房,在別人看起來,總覺得他很高興了。但是我有一天和他談起他的職業(yè),才知道他對于所做的事情并不喜歡,而且覺得討厭,想要拼命賺幾個錢之后改做別的事情。我覺得他在物質(zhì)的享用上雖“高興”,但精神上的抑郁牢騷充滿“弗高興”的質(zhì)素,竟不覺得有什么做人的樂趣!
我心里暗想,這位朋友遠不及簞食瓢飲住在陋巷的窮措大顏老夫子的快樂。為什么?因為一個“高興”,一個“弗高興”!做到了高興做的事情,就是簞食瓢飲住陋巷還能高興;做弗高興做的事情,就是洋房汽車還只是弗高興!
還有一點,我們也要注意,就是具有特別天才的人,如上面所說的顏回和愛迪生之流,他們的高興精神也許開始就有,至于比較平常的人,往往要先用一番努力的工夫,做到相當?shù)某潭?,才找得出興趣來。所以努力也是不可少的,不過在努力的進程中,一面努力,一面逐漸有進步,同時即于逐漸的進步中增加高興的精神,也就是于努力之中有快樂,不像蘇秦那樣刺著股,流著淋漓的血,強做那樣弗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