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存
由中國國際法學會組織撰寫的《南海仲裁案裁決之批判》近日出版發(fā)行。這份長達500多頁的“批駁”報告,是中國全國性國際法學術團體對2016年7月所謂南海仲裁案“最終裁決”的首次全面批駁,從法理層面、學術視角對“最終裁決”進行了系統(tǒng)批判。這將有助于國際社會了解南海仲裁案的始末、政治背景及法律缺陷,進一步理解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正確立場。
2013年1月,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單方面就中菲有關南海爭端提起強制仲裁程序。菲時任政府這一舉措,對南海的和平穩(wěn)定、南海問題的妥善處理和中菲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一度造成極大干擾和破壞。所幸,經中方以及其他有關各方共同努力,2016年下半年以來南海形勢總體降溫趨穩(wěn),中菲關系亦逐步改善并持續(xù)向好發(fā)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中菲達成通過雙邊磋商途徑妥善處理南海爭議的共識,仲裁裁決被擱置。同時,中國和東盟國家加快了“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進程,致力于通過規(guī)則制定穩(wěn)定南海形勢、管控南海危機。
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南海仲裁案裁決并不會因中國的“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立場而自然成為一張廢紙,也不會因中菲雙方達成“不基于裁決”處理南海爭議的共識而壽終正寢。
南海仲裁案仲裁庭錯誤適用法律、罔顧事實、越權管轄所做出的有失公正的裁決,對地區(qū)國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議的努力,對中國和東盟國家推動《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框架下的海上合作,對正在進行的COC磋商等地區(qū)共識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尤其是仲裁庭任意降低強制仲裁程序的門檻可能導致的國際濫訴行為,違背“不訴不理”原則對國際法治造成的損害,值得人們保持高度警惕。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仲裁裁決從學術和法理上進行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消毒”和“清算”實乃當務之急。
縱觀當前南海局勢和仲裁裁決出爐后域內外國家對裁決的態(tài)度取向,不難發(fā)現(xiàn),仲裁裁決依然是影響未來南海形勢和中菲關系,以及正在進行的COC磋商不可小視的負面因素。
事實上,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領土爭議和南海海洋劃界爭端短時期內難以徹底解決,而一旦受到某些因素挑動或少數(shù)域外國家蠱惑,越南、馬來西亞甚至印度尼西亞等與中國存在海上爭議或分歧的南海周邊國家作為仲裁裁決事實上的受益者,利用裁決在爭議海域采取單方面行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就菲律賓而言,未來菲政府對華政策若出現(xiàn)變數(shù),重提裁決,中菲關系或波瀾再起,由此引發(fā)的對南海局勢的消極影響也是可以預見的。此外,那些不甘心于仲裁裁決成為一張“廢紙”的少數(shù)域外國家和國家集團,仍在千方百計力挺裁決的所謂“國際法效力”,試圖通過打“法律牌”“規(guī)則牌”對中國施壓的伎倆揮之不去。
所以,本著中國立場和主張對裁決予以嚴厲批駁,也是當前穩(wěn)定南海局勢、防止少數(shù)國家利用裁決“背書”在南海再度興風作浪的現(xiàn)實需要。
除此之外,從國際法的淵源來看,南海仲裁裁決在國際仲裁實踐及學術研究中形成的溢出效應也不能忽視。2016年下半年以來,已有一些國際司法與仲裁機構在審理國際爭端時開始提及、援引南海仲裁案裁決,某些國際司法機構以自由裁量之名擴大管轄、以條約解釋之名“司法造法”的傾向明顯增多。同時,國際上一些學者固執(zhí)地主張“司法萬能論”,居心叵測地給南海仲裁裁決貼上“國際法治”的華麗標簽,以達到他們占據(jù)法理和輿論高地、誤導涉南海法理研究,甚至顛覆現(xiàn)行國際法律秩序基礎的不可告人之目的。
正因面臨上述諸多挑戰(zhàn),中國國際法學界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形成了《南海仲裁案裁決之批判》,從國際法角度全面、深入揭露仲裁裁決在法律解釋和適用、事實認定、證據(jù)采信等方面的謬誤和瑕疵,對從根本上抵消仲裁裁決的負面影響、展示中國國際法學研究隊伍的實力意義重大。如果該報告能引起國際法學界的關注,并帶動更大范圍、更加深入且不帶政治偏見的學術研究和探討,這固然值得歡迎。但如果某些人以國際法領域的“高人”或具有先見之明的“專家”自居,對此說三道四或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我相信每一個有專業(yè)素養(yǎng)、正義感和道德良知的人都會對他們的行為嗤之以鼻。
在應對南海仲裁案過程中,中國有關學術團體和學術機構始終發(fā)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并以“庭外斗爭”的方式自始至終參與了仲裁案的學術應對和輿論引導。在此過程中,一大批中青年學者投身國際法和海洋法問題研究,南海法理維權和證據(jù)鏈建設也取得豐碩成果,國內以南海問題為導向的海洋法研究的學術梯隊基本形成,研究成果可圈可點。
在中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正當立場,或承擔大國責任等方面,中國國際法學界不能缺席,必須及時發(fā)出自己清晰而響亮的聲音??梢灶A見,作為一個成長中的大國,中國必將更自信、更嫻熟地運用國際法和國際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更有效地使用國際法話語體系表達自身的意愿和訴求、主張和立場,更積極地為國際法治和國際公平正義做出貢獻。毫無疑問,中國的國際法學研究者和工作者也必將因此而獲得進一步施展自己才華的廣闊舞臺和無限空間?!?/p>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南亞南海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丁鐸、楊力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