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
日前,清華大學表示將在2018級學生中啟動“寫作與溝通”必修課,2020年覆蓋所有本科生,并力爭面向研究生提供課程和指導(dǎo)。這個消息引起很多議論,比如現(xiàn)在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否下降了?寫作課中學就有,為何到了大學還要補課?我覺得清華大學的這個決定與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guān)。
提起中外文化差別,過去人們常說中國人寫文章能力強,外國人辯論能力強。這不是沒道理。中國文字源遠流長,不同方言可以由共同文字消除阻礙。中國人又重知識、愛讀書??婆e時代,文章更是成為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工具。能寫好文章,既是官員基本功,更是文人錦上花。而在西方,《荷馬史詩》口口相傳了很長時間,才被文字確定。至于今天已是發(fā)達國家的西歐諸國,除了拉丁文,各文字形成歷史只千年左右,有些更短。因此,沒有文字,當眾辯論、演講就成為需要,免得說出的話被風吹走就沒了影。
寫文章和辯論、演講,都需要技巧,邏輯很重要,修辭也有講究。寫文章要積累,做演講也要很長的準備。兩者也有差別。好的文章像酒一樣越陳越香,演講則是現(xiàn)場效果最重要。中國為了向西方學習,在學校里也提倡搞辯論和演講比賽。上個世紀開始的“亞洲大專辯論賽”,歷屆都是中國大學生橫掃各國,口舌鋒利,無人能擋。背后也是因為選手們各個讀書思考,文章錦繡。
現(xiàn)今網(wǎng)絡(luò)時代,社交媒體都是斷言短語、小盅雞湯。除了爆點,不需要邏輯;除了鋒芒,不需要說理。最多需要挑逗刺激的標題黨技巧,讓我覺得自己幾十年練就的寫文章能力,統(tǒng)統(tǒng)沒用了。而大學生未來大都是白領(lǐng),寫作能力哪里都離不開。可現(xiàn)在的年輕人每天好幾小時花在網(wǎng)上,閱讀、表達、寫作很難不受影響,由此形成的語言文字習慣,在正式工作場合沒有用武之地。畢竟,企業(yè)機關(guān)不是媒體,不是網(wǎng)站論壇,不是朋友圈。
我還遇到一些年輕人,陶醉于信息時代的科技進步,弄弄軟件,編編程序,畫畫圖紙,就有不錯的工作,便以為寫作沒什么用。雖然每年高考時作文題、滿分文經(jīng)常成為議論焦點,但是當出國留學成為熱潮,去硅谷找份好工作成為向往,輕視中文寫作便很正常。我們的學科設(shè)置、教育方法學西方的不少,一些著名學者寫出來的文章也以拗口難懂的專業(yè)體、翻譯體為榮,仿佛讀者若輕易讀懂,就顯得自己水平不夠高。當這些現(xiàn)象蜂擁而來,中文寫作自然顯得無足輕重。
清華開設(shè)“寫作與溝通”課,既是發(fā)現(xiàn)了大眾媒體時代的社會問題,也是對這個時代的教育缺陷發(fā)出長長的嘆息。中文寫作不只是謀生的手段,它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基本素質(zhì),一種思維鍛煉的方式,它更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沒有古人那些已經(jīng)融入我們?nèi)粘UZ言的錦繡文章,中國的文化將會怎樣?文字語言的變化是正常的,但正是這種變化,更需要我們寫出符合時代價值的好文章。這個時代各行各業(yè)的精神面貌和日新月異需要我們用優(yōu)秀的文章記載和體現(xiàn),以呼應(yīng)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為中國卓越的語言文字歷史再添榮光。雖然清華大學開設(shè)這門課程的目的可能不在于此,但希望至少是一個不忘初心的開始吧?!?/p>
(作者是北京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