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梨花
黃庭堅
桃花人面各相紅,不及天然玉作容。
總向風(fēng)塵塵莫染,輕輕籠月倚墻東。
【賞析】
黃庭堅的這首《次韻梨花》表面贊美了梨花的潔白,實則贊美梨花不被風(fēng)塵所染的高尚純潔的品質(zhì),并寄托了詩人的處世態(tài)度。
詩的前兩句用桃花美人的紅艷來反襯梨花的潔白,贊美梨花的清新淡雅。起句“桃花人面各相紅”,雖然是化用唐朝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句,但兩者的表意顯然大不相同:崔詩用桃花作襯托,極寫“人面”的嬌艷,而黃詩雖也把“桃花”和“人面”相映相襯,但卻是“各相紅”——各有特色。在詩人看來,“桃花”“人面”的紅艷,怎能比得上梨花本色自然的潔白?!安患啊倍?,品評出次第高下,顯示出詩人的情愛所鐘。次句“不及天然玉作容”則蘊含了詩人對“童心”的向往與贊美。
此處的“紅”并非專指紅艷嬌美,而是以紅色喻指那些奸佞小人們各種各樣的表情。那些趨炎附勢、巴結(jié)逢迎之人,或奴顏婢膝,諂媚取寵;或陰險狡詐,內(nèi)藏奸計;或陽奉陰違,欺世盜名,等等。而他們往往又以“桃花”般嬌艷的面孔呈于世人,掩蓋了其虛偽的、狡詐的、奸邪的本相。也就是說,“各相紅”喻指那些人呈于世人的各自不同的面相?!疤烊弧贝颂幉粌H可作“自然”來理解,也可作“人之初,性本善”解。幼兒尚未受到世間萬象的玷污異化,保持著人的善良本性,這正是詩人所向往與贊美的真正對象。統(tǒng)觀詩的前兩句可知,詩人不只是在寫梨花的容顏,而是把梨花作為了寓情表意的載體,寄寓了深意。在寫法上,則拿世間奸佞之人的各種丑陋之相與純潔無瑕的童心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反襯出童心的可貴可羨。
后兩句贊美梨花品質(zhì)的純潔,“塵莫染”緊承第二句中的“天然”,而將它具象化。梨花身處世間,風(fēng)吹塵染絲毫不改其潔白的本色。如雪的梨花身披如霜的月光,默默地依偎著東墻。此聯(lián)寄寓了詩人的處世態(tài)度。詩人雖然一直處在污濁不堪的塵世中,但他不被流俗所污,潔身自好,決心像明月映照下的梨花那樣純潔不染、卓爾不群,做一個超凡脫俗的“隱者”。當(dāng)然,詩人在這里所表達(dá)出的并非是那種消極避世的思想,而是一種與“各相紅”的小人斷然決裂的決心,或者說是一種保持自身美好節(jié)操的選擇。
這首詠梨花的詩,突出了梨花的潔白如玉,全詩不論寫其容,贊其質(zhì),還是繪其境,都緊扣一個“潔”字。而詩人寫花實為寫人,寫人間世態(tài),寫己之處世態(tài)度,從而寄寓了詩人對那種腐朽的社會的批判和對社會中美好事物——理想人格和境界的贊美和追求。筆者認(rèn)為,這樣理解是與黃庭堅躋身官場多年而又先后兩次遭貶的經(jīng)歷相吻合的,其中寄寓的詩人的情懷至少反映了他作此詩時的思想狀態(tài),這從他自號“山谷道人”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