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和文學一樣,改革開放之初的電影也體現(xiàn)出了“傷痕電影”“尋根電影”的特征,最有名的,莫過于謝晉導演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zhèn)》。
記者|闕 政
如今回看《牧馬人》,你會發(fā)現(xiàn)它忠實地記錄了一個家庭在“文革”中的遭遇——朱時茂飾演的許靈均,自幼喪母,父親遠赴美國經(jīng)商,他很早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西北敕勒川牧場,成了一個“牧馬人”。
現(xiàn)在的孩子可能很難理解被打成“右派”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看起來輕飄飄的兩個字,對于當年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卻如千斤重壓——許靈均曾因為這個強加到身上的標簽而想自殺了事,最終“祖國、人民、勞動和大自然”給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氣”。同樣因為這個標簽,他三十大幾了才找到對象——一位四川遠道而來的姑娘,原本是來與他人作婚配的,因為其人出了意外去世,才被村里人帶到許靈均家徒四壁的磚房里,形同收留。四川妻子卻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識——多年后許靈均終獲平反,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熱淚盈眶,妻子卻對他說:“我在心里早就給你摘掉了帽子,我只看到你的——善良?!?/p>
改革開放以后,許靈均頭上的帽子是摘掉了,可是他又遇到了新問題——當年遠赴美國的老爹已經(jīng)成了億萬富翁,回國尋親來了。多年草原生涯帶給他的淳樸、勤懇、奉獻、犧牲等等價值觀,顯然已經(jīng)適應不了資本主義國家回來的親爸爸,而這種格格不入,也讓老爹非常著急,一再強調(diào):“我要重塑他的價值觀,我要重新教育他,恢復他的價值?!?p>
1980年,開辟新中國熒幕第一吻的《廬山戀》。
于是許靈均被爸爸帶著去吃豪華館子,去跳迪斯科——這些場面恰恰加強了他的矛盾心理,讓新舊價值觀打起架來——他在牧場勞改多年只攢下40塊錢,一頓飯卻要吃掉80塊;在牧場受到的教育是“越窮越光榮”,在迪斯科舞廳聽到的洋歌曲卻是“It's a richman's world”(這是個有錢人的世界)。如今90后愛說的“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許靈均也有相似的困惑——妻子問他一個億能買多少東西?他的回答是:大概能買一萬輛小轎車吧。
80年代初的北京,路上已經(jīng)跑起了不少小轎車。許靈均這個曾經(jīng)的“資產(chǎn)階級棄兒”,即使不遭遇美國父親的歸國尋親,也會迎面撞上價值觀起了沖突的新時代。最后,他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也是他唯一可以做的選擇——回到敕勒川牧場,繼續(xù)做他的“牧馬人”。
在“反思三部曲”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新舊沖突:社會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敏感的人們已經(jīng)動了起來,即使不敏感的人們,心中也似有一腔熱血在躁動。
這也是為什么,像《小花》《廬山戀》這樣的同時代影片,也在觀眾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尤其《廬山戀》因張瑜飾演的華僑女孩一口氣換了43套衣服而名噪一時,國人在愛美之心重新被點燃的同時,意識到了:時代正在改變,一個新的世界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