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大司徒馬恭敏,在山東當領導,他的庭院中,有一對鶴,筑巢在樹梢上。
沒多久,鶴夫妻生下兩只小鶴。它們生活工作,配合得很好,今天男的出去找食,女的在家看孩子;明天女的出去找食,男的在家看孩子,其樂融融。正是盛夏,馬先生常常交代守門警衛(wèi),注意保護鶴這一家子的安全。
有一天,馬先生發(fā)現(xiàn),男鶴一大早出去,一直到晚上也沒回巢。
又過去了十天,還是沒有消息。馬先生感嘆,男鶴一定是遇害了。
又過了不少天,馬先生聽到,鶴巢里的小鶴,叫聲很響,以為又發(fā)生什么事,仔細一看,那男鶴,從南方飛翔而來,接近巢時,長叫一聲,有一樹枝掉到地上,樹枝上,紅果累累。
警衛(wèi)不認識,拿著給馬先生看,馬先生當然認識,這不是荔枝嗎?只有福建和廣東才有,而這兩個地方,距離山東,來回有五千多里路呢!
馬先生急忙讓警衛(wèi)員架上梯子,將荔枝送到鶴的巢中。男女鶴見狀,環(huán)鳴不停,好像是感謝的樣子。
這是一幅美麗的人鶴相處圖,一份溫馨,一份牽掛。鶴棲人家,人護鶴子,互相關心,互相依賴。
重點是鶴,通過人的視角,鶴的愛心畢現(xiàn)。
男鶴不怕遠路,一路跋涉,為了妻兒,千里采荔枝,愛心趕超人類!
愛心之大小深淺,其實不分人畜。
有時,畜生專一的愛,還要勝過人類。
《太平廣記·禽鳥第八十六·鳥程采捕者》一例,這是鶴愛子的另一側面: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建了個大型的國家儀仗隊。隊中的旗幟,都用羽毛裝飾而成,而造旗的羽毛,大多出自江南,因此,江南一帶的鳥羽差不多都被搜羅光了。
湖州烏程縣有個捉鳥人,身上披著羽毛做偽裝,進山捕鳥。
這一天,他看見一棵幾十米高的大樹,樹上有鶴巢,里面大鶴正養(yǎng)育幼鶴。鶴的羽毛可是好貨,捉鶴拔毛!可樹太高,樹的下部又沒有枝丫,爬不上去,怎么辦呢?干脆將樹砍了!捕鳥人開始狠狠地砍樹,樹上的大鶴急了,樹一倒,我的孩子還能活嗎?這人不就是要我們的大羽嗎?大鶴一咬牙,就用嘴拔自己的大羽毛,一根一根扔下來,許多毛的根部都沾著血絲。捉鳥人一看,全都是合乎標準的大羽毛,就不再砍樹了。
憐子之心,人鳥皆有??墒?,偏偏,人卻不去憐鳥。
(阿拉蕾摘自《筆記的筆記》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圖/羅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