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芷陽、霸陵城(邑)與霸城關(guān)系再探

      2018-05-24 07:46:04鹿習(xí)健
      關(guān)鍵詞:臨潼區(qū)故城漢文帝

      鹿習(xí)健

      (西安市臨潼區(qū)秦東陵文物管理所,西安 710600)

      芷陽、霸陵城(邑)與霸城是秦漢至魏晉時期咸陽—長安東部的重要城市,它控制著函谷道和武關(guān)道兩條交通要道。雖然文獻中對這三座城市有較多記載,歷代學(xué)者也進行過長期的考證、研究,但仍未達成共識。目前學(xué)術(shù)界在這一問題上大體有三種觀點:(1)秦漢芷陽故城就是漢霸陵城(邑),又稱“霸城”,該城一直沿用到北周時期,故城遺址在灞橋區(qū)新寺村(今稱新寺遺址);[1](2)芷陽、霸陵邑、霸陵城與霸城實為一地,前后相承沿用,故城遺址在臨潼區(qū)斜口街辦油王村、地窯村附近;[2](3)漢霸陵邑(縣)城與秦芷陽縣城相距不遠,在灞河?xùn)|岸的田王村一帶。魏晉時改霸陵縣為霸城縣,縣城亦北移至銅人原北部,約在陸旗營一帶,南距漢霸陵邑28里。[3]本文在此試圖梳理歷史文獻并結(jié)合考古材料,對秦芷陽——漢霸陵城(邑)——魏晉霸城的地望、承襲關(guān)系做一考證,以期辨清訛誤,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xué)者指正。

      一、秦芷陽縣、漢霸陵縣(霸陵邑)與魏晉霸城縣承襲關(guān)系概述

      芷陽、霸陵、霸城的稱謂都源于灞河。灞河(水)原名滋水,“滋”古音通“芷”,“滋水之陽(北)”又稱“芷陽”,后秦穆公將“滋水”改名為“霸水”,《漢書·地理志》曰:“霸水出藍田谷,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彰霸功”,[4]才陸續(xù)有霸陵、霸城、霸上、霸橋等一系列稱謂。

      芷陽置縣或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屬秦內(nèi)史?!端{田縣志》載:“藍田縣地有秦芷陽縣地,但芷陽置縣無可考,秦孝公十二年初取小邑為三十一縣,芷陽縣或亦置于此時,故附孝公下存疑”[5];西漢沿用芷陽縣,屬漢內(nèi)史,漢文帝九年(前171)將芷陽鄉(xiāng)的鄉(xiāng)邑(城)改為霸陵邑(城)、并將芷陽改名為霸陵,《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載:“文帝九年,溫室鐘自名。以芷陽鄉(xiāng)為霸陵”,[6]167-168《漢書·地理志》載:“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莽曰水章也。”[7]1544霸陵邑與其他陵邑同樣都屬太常管理,至漢元帝永光四年(前40)撤銷后改為霸陵縣,屬京兆尹?!稘h書·地理志》載:“京兆尹……縣十二:長安,新豐……霸陵,杜陵”[7]1544。王莽時改名為“水章”,后一直沿用到東漢時期,《后漢書·郡國志》:“霸陵,有枳道亭,有長門亭”[8]2318。至曹魏正始五年(244)改霸陵縣為霸城縣,改京兆尹為京兆郡,[9]西晉、北魏等沿用“霸城”縣直至“后周建德二年(573)省霸城、杜城二縣入萬年”[10]。

      二、秦芷陽城與漢霸陵城關(guān)系考述

      1982年,張海云先生調(diào)查、試掘了臨潼區(qū)韓峪鄉(xiāng)油王村西、南兩處地點,出土了菱形紋磚、方格紋磚、內(nèi)麻點紋瓦、云紋瓦當(dāng)、文字瓦當(dāng)、“芷”字陶文器物殘片、銅鐵箭鏃、鐵質(zhì)農(nóng)具等文物,就此確定該遺址是“秦漢芷陽故城”。張海云先生指出:該地位于灞河?xùn)|岸,東距霸陵約5公里,直接控制著武關(guān)道,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11]1992年秦陵考古隊和臨潼縣文物工作隊又在油王村西(位于1982年試掘點西部)清理了一批制陶作坊遺址,根據(jù)陶窯形制結(jié)構(gòu)和出土遺物特點,遺址時代應(yīng)為秦昭襄王至秦統(tǒng)一前,是秦芷陽縣的地方官營制陶作坊。[12]2006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臨潼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此地區(qū)進行文物點復(fù)查,發(fā)現(xiàn)之前調(diào)查、發(fā)掘的區(qū)域又可劃分為秦、漢兩部分:(1)秦文化遺存區(qū)域(秦芷陽故城)。該區(qū)域以灞橋區(qū)洪慶街辦西北核技術(shù)研究所為核心(坐標N34°19′50.2″,E109°08′12.6″),東到臨潼區(qū)陜西能源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醫(yī)學(xué)校區(qū)、西南到灞橋區(qū)洪慶街辦朝陽廠,在此區(qū)域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內(nèi)麻點紋瓦、菱形紋空心磚等典型戰(zhàn)國晚期秦文化遺物,由于故城大部分已被建筑物占壓,具體范圍不明;(2)漢文化遺存區(qū)域。該區(qū)域從油王村西至地窯村(1982年發(fā)掘區(qū)域及西北),核心在地窯村南(坐標N34°20′13.2″,E109°08′06.14″),北距秦文化遺存區(qū)域約1公里,在此區(qū)域內(nèi)發(fā)現(xiàn)布紋瓦、文字瓦當(dāng)、五銖錢、貨泉銅錢、鐵質(zhì)農(nóng)具等秦末漢初至新莽時期遺物,[13]該區(qū)域應(yīng)是秦芷陽鄉(xiāng)(邑)——漢霸陵城所在。其漢文化遺存區(qū)域在秦文化遺存區(qū)域稍北,這與秦弋陽故城、漢陽陵邑的位置規(guī)律相似,亦表明漢霸陵(邑)城并非沿用秦芷陽城,而是在其稍北部的芷陽鄉(xiāng)(邑)基礎(chǔ)上另筑新城。

      據(jù)《漢紀·孝平皇帝紀》“秋七月丁酉。霸陵城災(zāi)”所載,漢文帝所筑霸陵邑在兩漢時期被專稱為“霸陵城”。按《漢舊儀》:“天子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盵14]又《晉書·索琳列傳》:“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及《后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初作壽陵。初作陵未有名,故號壽陵,蓋取久長之義也。漢自文帝以后皆預(yù)作陵,今循舊制也?!盵8]52-53都說明西漢規(guī)定在天子即位第二年開始建設(shè)帝陵的制度始于漢文帝。[15]可見霸陵的陵墓?fàn)I建(文帝二年)比陵邑的營建(文帝九年)早七年,雖然漢元帝永光四年(前40)“詔罷陵邑”后霸陵邑改為霸陵縣,但文獻中從未見有縣治遷移的記載,表明兩漢一直沿用霸陵城作為霸陵縣的縣城,這也與該區(qū)域出土大量兩漢及新莽時期文物的情況吻合。

      三、漢霸陵城與魏晉霸城關(guān)系考述

      (一)《三秦記》與《廟記》所載獻疑

      《史記·高祖本紀》張守節(jié)《正義》:“《三秦記》云:霸城,秦穆公筑為宮,因名霸城。漢于此置霸陵?!稄R記》云:霸城,漢文帝筑。沛公入關(guān),遂至霸上,即此也。”[6]362都對漢霸陵城的營建進行追溯。《三秦記》指出秦穆公筑“霸城”,起初僅為離宮,后漢文帝在此地筑霸陵(城);吳均《廟記》則認為“霸城”最初就是漢文帝所筑的霸陵城。但這兩條記載既不舉證也不說理,且是孤證,宋敏求《長安志》中曾輯集多種文獻,“霸陵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十三州志》曰:霸陵秦襄王所筑芷陽也,漢文帝更名霸陵……《郡國志》曰:在通化門東二十里……其城即秦繆公所筑,晉改為霸城,后周建德二年省”[16],其中并無秦穆公所筑“霸城”的相似記載,加之提出此觀點的辛氏(漢代)和吳均(南北朝)距秦穆公、漢文帝時代已分別有800、600年之久,可見《三秦記》與《廟記》的記載不但令人費解,而且其記載本身都是可疑的?,F(xiàn)據(jù)考古資料也僅能證明霸陵城是在芷陽鄉(xiāng)的基礎(chǔ)上更筑而成,至于芷陽故城是否能與秦穆公筑城相聯(lián)系、秦穆公所筑的離宮是否名為“霸城”,還有待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來驗證。

      (二)《水經(jīng)注》所載“霸城縣故城”與“霸城”考實

      由于《三秦記》和《廟記》的影響,后人多以為“霸陵城”和“霸城”是異名同地。實際上,漢代文獻(《漢紀》)中只有“霸陵城”的記載,“霸城”之名多見于魏晉文獻,《魏略》:“(《三國志》)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裴松之注)《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鐘彝……銅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17]。表明曹魏時期新筑“霸城”并更名為“霸城縣”。

      在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對兩漢時期“霸陵城”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霸城”皆有專門記載,分別稱之為“霸城縣故城”和“霸城”。《水經(jīng)注》載:“東北逕霸城縣故城南,漢文帝之霸陵縣也,王莽更之曰水章?!盵18]458又:“(霸水)東逕霸城北,又東逕子楚陵北。”[18]458明確指出兩城不在一地,它們之間也并無承襲關(guān)系。按其所載,可以分別確定“霸城縣故城”和“霸城”的具體地望:(1)“霸城縣故城”,《水經(jīng)注》載:“(漕渠)又東逕新豐縣,右會故渠,渠上承霸水,東北逕霸城縣故城南,漢文帝之霸陵縣也,王莽更之曰水章”[18]458。漕渠東流經(jīng)過新豐縣(故城)時與(霸水)故渠相會,(霸水)故渠東北流經(jīng)過霸城縣故城南,該城就是漢文帝所置的霸陵邑(縣)城,后來王莽將其改稱“水章”。對(霸水)故渠的渠首,《水經(jīng)注》亦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其水又北注荊溪,荊溪水又北徑霸縣,又有溫泉入焉。水發(fā)自原下,入荊溪水,亂流注于霸,俗謂之浐水,非也。”[18]457又“霸水又北會兩川,又北,故渠右出焉?!盵18]457又“霸水又北徑枳道,在長安縣東十三里,王莽九廟在其南。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地皇三年,霸橋火災(zāi)自東起,卒數(shù)千以水泛沃救不滅,晨焚夕盡。”[18]458按其所載,(霸水)故渠承接灞河,渠首在霸水北流接連會長水(荊溪)和另外兩川之北(坐標N34°14′13.7″,E109°02′44.7″)、*見畢雅靜《浐灞二水歷史變遷研究》?!扒G溪”(長水)今名荊峪溝河,是浐水右岸最大支流,實發(fā)源自今陜西省藍田縣西白鹿原上,北流至白鹿原西匯入浐水,中段今在白鹿原與原上部分水系上匯成“鯨魚溝”。在秦漢灞橋(今灞橋區(qū)段家村一帶,坐標N34°21′20″,E109°00′30″)和王莽九廟(今未央?yún)^(qū)漢城路與棗園路交匯處,坐標N34°16′36.6″,E108°52′10.5″)之南,在該河段灞河為西北流向(自東向西北流經(jīng)白鹿原東)。清代學(xué)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作“水經(jīng)注(注)”考證,“故渠即經(jīng)所謂東過霸陵縣,霸水從縣西北流注之也,今無水”所述無誤;今學(xué)者吳宏岐、雍際春先生亦考證,渠的建造是為了漕渠增加水量,渠首承接霸水?,F(xiàn)以荊溪水入浐河北口、秦漢灞橋和王莽九廟為基準來測量,(霸水)故渠的渠首在今灞橋區(qū)西侯村一帶(坐標N34°16′23.2″,E109°07′29.5″),(霸水)故渠自此地承接霸水,沿驪山西麓向東北流經(jīng)到新豐故城時與漕渠相會,河道恰好在漢霸陵故城(秦漢芷陽故城)南側(cè)向東流過。顯然《水經(jīng)注》中記載“霸城縣故城”地望與漢霸陵城(秦芷陽)所在區(qū)域相符,魏晉時期的“霸城縣故城”就是兩漢時期的霸陵城,只因曹魏時期已另筑“霸城”而廢棄“霸陵城”,所以酈道元才稱之為“霸陵故城”。但酈道元《水經(jīng)注》在此段敘述尚未結(jié)束時便突然插入“霸城”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魏明帝景初元年,徙長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見薊子訓(xùn)與父老共摩銅人,曰:正見鑄此時,計爾日已近五百年矣。”[18]458使后誤認為漢文帝時所筑“霸陵城”與魏晉“霸城”是同一城。實際上,“銅人被棄霸城南”事件在《漢晉春秋》《后漢書》等文獻中亦有詳載,雖然版本不同,但是皆明載發(fā)生地是曹魏“霸城”,與霸陵故城無涉。(2)“魏晉霸城”,因為該城到北魏時期仍然沿用,所以《水經(jīng)注》對其記載得更加詳實,“自新豐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西十里則霸水,西二十里則長安城。應(yīng)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長安東二十里,即霸城是也”[18]462。又《水經(jīng)注》引《關(guān)中記》曰:“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取土東山,與粟同價,所費巨萬,積年無成。即此處也?!盵18]463按其所載,魏晉“霸城”在長安東二十里(約7 800米)、*李健超先生根據(jù)實際測算,魏晉時期一里等于今0.78華里,即390米,本文中的距離計算均以此為標準。見李健超:《被遺忘了的古跡——漢成帝昌陵、漢傅太后陵、漢霸陵城初步調(diào)查記》,《人文雜志》1981年第3期。霸水東十里(3 900米)、新豐故城(今臨潼新豐沙河——劉家寨遺址)西五十里(約19 500)、漢成帝廢昌陵(今臨潼斜口廢昌陵遺址)西二十里(約7 800),以這四個基準點綜合來測量,交點就落在灞橋區(qū)陸旗營至謝村一帶(坐標N34°20′53″,E109°03′34″),表明劉慶柱、李毓芳先生認定的霸城地望無誤。(見圖1)

      圖1 芷陽城、霸陵城(邑)與霸城地理位置圖

      作為一座普通縣城,魏晉“霸城”不應(yīng)當(dāng)有高等級建筑物存在,否則就會僭越禮制,而今在新寺遺址出土大量文字瓦當(dāng)、高等級建筑物材料及鵝卵石“王路”,顯然都與魏晉縣治的情況不符。按《水經(jīng)注》所載,該遺址應(yīng)是漢“恭王廟”,“渭水又東逕霸城縣北,與高陵分水,水南有定陶恭王廟、傅太后陵……恭王廟在霸城西北,廟西北,即傅太后陵,不與元帝同塋”[18]460。

      四、唐宋至明清時期相關(guān)文獻梳理比較

      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中對漢霸陵、魏晉霸城兩城皆有詳載:“故霸陵在雍州萬年縣東北二十五里。漢霸陵,文帝之陵邑也,東南去霸陵十里。《地理志》云: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盵6]362唐初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復(fù)隋大興縣為萬年縣,縣治在唐長安城宣陽坊內(nèi)(坐標N34°14′41.3″,E108°57′49.6″),東北二十五里(約11 355米)就在陸家營、謝村一帶,*注:唐代一里為454.2米。表明張氏所述的唐代“故霸陵(城)”是指魏晉霸城;而文帝陵邑“漢霸陵(城)”則東南距霸陵十里(4 540米),*注:漢文帝霸陵在鳳凰嘴(坐標N34°15′38.7″,E109°06′26.7″)。在灞橋區(qū)田王村西北一帶,地望與臨潼區(qū)地窯村遺址相距不遠。只因《史記正義》在敘述“故霸陵(城)”和“漢霸陵(城)”后又羅列了《三秦記》和《廟記》中的“霸城”,致使后人誤以為漢霸陵城和魏晉霸城前后相承沿襲使用。實際上張氏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注引《括地志》:“《廟記》云:霸陵即霸上。按:霸陵城在雍州萬年縣東北二十五里?!盵6]2075這已明確指出位于“霸上”的是唐代“故霸陵城(即魏晉霸城)”而非“漢文帝陵邑(即漢霸陵城)”,這兩座故城并無承襲關(guān)系。

      到北宋時期,學(xué)者開始普遍認為三座故城先后相承沿襲使用。官修史書《太平寰宇記》載:“霸岸在通化門東三十里,秦襄王葬于坂謂之霸上,其城即秦穆公所筑,漢為縣,在東北二十三里霸水東,霸陵故城是也,東南至文帝陵十里,晉改為霸城……魏明帝徙秦鑄金人至此。”[19]《資治通鑒·魏紀五》卷七三載:“銅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霸城,即漢京兆霸陵縣故城也?!盵20]僅有程大昌《雍錄》提出異議,《雍錄》載:“霸城也者,秦穆公之所筑城,又名芷陽也?!庇郑骸扒刂猿枪桃嚯`漢之霸陵縣境,而漢霸陵在縣東南十里,不與霸上、芷陽同為一地?!盵21]程氏首次提出秦穆公所筑“霸城”又名芷陽,并認為“秦芷陽城”與“漢霸陵城”并非一地。

      元明清時期學(xué)者多沿襲宋代官修史書的記載,皆明言“秦穆公霸城(芷陽城)”——“漢霸陵故城(霸陵城)”——“魏晉霸城”前后承襲沿用?!额惥庨L安志》載:“霸陵故城,在咸寧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妒葜尽吩磺叵逋跛脐栆矟h文帝更名霸陵?!盵22]《大清一統(tǒng)志》載:“霸陵故城。在咸寧縣東?!妒酚洝窛h興以來以芷陽鄉(xiāng)為霸陵。《漢書·地理志》霸陵故芷陽?!端?jīng)注》霸水故渠東北經(jīng)霸縣故城南?!逼渲小蹲x史方輿紀要》記載最為詳盡:“霸陵城。府東三十里,春秋時秦穆公筑霸宮于此,昭襄王時謂之芷陽宮……后漢文帝起陵邑于此,因更名霸陵,亦置縣治焉……后漢仍為霸陵縣。曹魏景初元年徙長安銅人于洛陽,重不可致,留之霸城,晉曰霸城縣?!盵23]按顧祖禹考證,秦穆公所筑霸宮(霸城)就是昭襄王時的芷陽宮,后漢文帝在此筑霸陵城(邑),到曹魏時又更名霸城,其中“霸宮”“芷陽宮”等稱謂全為顧氏首創(chuàng)。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秦芷陽城、漢霸陵城(邑)與魏晉霸城并非是前后承襲沿用,秦芷陽城在今灞橋區(qū)、臨潼區(qū)交界處西北核技術(shù)研究所(坐標N34°19′50.2″,E109°08′12.6″),漢霸陵(邑)城是在秦芷陽鄉(xiāng)(邑)的基礎(chǔ)上改筑而來,遺址在今臨潼區(qū)、灞橋區(qū)交界處地窯村南(坐標N34°20′13.2″,E109°08′06.14″),魏晉霸城則始建于曹魏時期,并作為曹魏霸城縣的縣治沿襲使用到北周建德二年,遺址在今灞橋區(qū)陸家營、謝村一帶(坐標N34°20′53″,E109°03′34″)。從文獻分析來看,兩漢至唐代學(xué)者對霸陵與霸城的認識尚比較清楚,漢霸陵城(邑)在兩漢稱之為“霸陵城”、南北朝時稱為“霸陵故城”、唐代稱為“漢霸陵”,位于長安東南,距漢文帝霸陵較近;魏晉霸城,魏晉南北朝時稱為“霸城”、唐代稱為“故霸陵”,位于長安東或東北,與漢文帝霸陵無涉。至北宋時始將三座故城的地望都歸入魏晉霸城的所在地——“萬年縣/咸寧縣東北二十五里/三十二里”。明清時期顧祖禹又按照此觀點創(chuàng)造出“霸宮”“芷陽宮”等對歷史訛誤進行增補解釋,以至于以訛傳訛,終成學(xué)術(shù)界懸案。

      [參考文獻]

      [1] 李健超.被遺忘了的古跡——漢成帝昌陵、漢傅太后陵、漢霸陵城初步調(diào)查記[J].人文雜志,1981,(3):113-118.楊武站,王東.西漢陵邑營建相關(guān)問題研究[J].文博,2014,(6):39-43.

      [2] 張海云.霸城新證[J].文博,1986,(2):35-36.

      [3] 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7.

      [4] 李昉.太平御覽[M].中華書局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60:295.

      [5] 呂懋勛.藍田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145-146.

      [6]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8]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9] 灞橋區(qū)志.https:∥baike.so.com/doc/5354761-5590225.html.

      [10]張海云.芷陽遺址調(diào)查簡報[J].文博,1985,(3):5-13.

      [11]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隊,臨潼縣文物工作隊.秦芷陽制陶作坊遺址清理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5,(5):16-27.

      [12]西安市臨潼區(qū)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西安市臨潼區(qū)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概覽[M].內(nèi)刊,2008:20.2006年臨潼區(qū)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現(xiàn)存于臨潼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

      [13]叔孫通.漢禮器制度/漢官舊儀/漢舊儀/伏侯古今注(附補遺)/獨斷/漢儀[M].北京:中華書局,1985:106.

      [14]劉瑞.漢代諸侯王陵墓制度三題[C]∥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6:157-171.

      [15]宋敏求.長安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6:270.

      [16]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1:106.

      [17]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8]吳宏岐,雍際春.《水經(jīng)注·渭水注》若干歷史水文地理問題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2):163-173.

      [19]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523.

      [20]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2303.

      [21]黃永年點校.雍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141.

      [22]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212.

      [23]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2516

      猜你喜歡
      臨潼區(qū)故城漢文帝
      張群德
      陜西臨潼區(qū):常態(tài)化開展“田間課堂”
      秦陵一號銅馬車
      費縣故城勘探報告
      東方考古(2021年0期)2021-07-22 06:29:04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文化交流(2019年3期)2019-03-18 02:00:12
      漢文帝七年《朝儀》詔書研究
      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航拍圖
      不開“寶馬”上班的漢文帝
      家教世界(2017年10期)2017-03-25 12:44:55
      陪你一起讀歷史(5)超有愛的漢文帝
      若使夢至故城
      火花(2016年6期)2016-02-27 07:45:00
      东阳市| 渭南市| 江门市| 阿荣旗| 麻城市| 乾安县| 静乐县| 南乐县| 丽江市| 定日县| 岫岩| 拜泉县| 龙口市| 甘泉县| 邻水| 衡山县| 桃源县| 兴业县| 陕西省| 巨野县| 宜阳县| 巫山县| 瑞安市| 遂川县| 新营市| 内黄县| 蚌埠市| 阿拉善左旗| 通山县| 余干县| 瑞安市| 惠州市| 横峰县| 郑州市| 咸丰县| 大石桥市| 阿拉尔市| 绩溪县| 三原县| 乾安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