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芳
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廣泛閱讀與深入精讀相結合,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廣泛閱讀。許多學生雖有讀書的意愿,但內心對讀整本書信心不足,往往買書借書比較積極,拿到書后漫無目的地打開,翻了前幾頁就沒有閱讀的興趣了,或者草草讀完,一本書沒有留下任何印象,這屬于低效或無效閱讀。那么如何快速而高質量地閱讀整本書?下面就以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整本書閱讀教學為例,論述整本書速讀的策略。
阿爾貝·加繆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局外人》反映了加繆早期存在主義哲學思想,被認為是當代最優(yōu)秀的小說之一。很多人一開始會被這本小說的名氣和書名吸引,但實際上這本小說并不好理解,尤其對于中學生而言,教師的引導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的李文亮老師提出了素讀概念,所謂素讀,就是不帶任何教學目的和功利目的的閱讀,也稱原生態(tài)閱讀。這種閱讀方式對于剛接觸長篇整本書閱讀的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候孩子的閱讀,量的要求大于質的要求,更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高中生在前十年左右的閱讀時間內形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這時候他們面對整本書的閱讀,特別是速讀,不能不帶任何目的性,畢竟時間有限,學習任務繁重,素讀無法滿足學生對閱讀的期待值。作為有準備的閱讀,檢視閱讀可以讓速讀更為有效。
所謂檢視閱讀,是在對整本書有了整體印象,甚至有了先入為主的觀點之后采用的驗證式閱讀方法。美國作家艾德勒和范多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許多優(yōu)秀的閱讀者,都忽略了檢視閱讀的價值。”書的封面、腰封、序跋、目錄、附錄、導讀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檢視閱讀的作用,能讓你快速大致地了解一本書的主要內容。筆者在閱讀英文版《納尼亞傳奇》時,一開始理解非常困難,即便大多數(shù)單詞都認識,但支離破碎,不能形成整體的印象。之后閱讀了幾篇導讀,了解了整個《納尼亞傳奇》的體系,后面的閱讀就變得清晰多了。
《局外人》書本的前言中就有很多重要信息,比如:提示主題的“《局外人》著力表現(xiàn)的正是法律機器運轉中對人性、對精神道德的殘殺”;提示默爾索人物特點的“默爾索那種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態(tài)度”;提示小說包含的哲學思想的“虛無、絕望、陌生感、異己感,所有這些正是二十世紀‘荒誕’這一個總的哲理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并且還介紹了他的另一部哲學著作《西西弗斯神話》與《局外人》兩者哲理上的共通之處。閱讀前言,能夠幫助你快速建立起整本書的閱讀體系,如同走進一片原始森林前獲得了一個指南針,便于辨別方向,更快地走出迷境。
當然,對于一部小說,主要情節(jié)的把握可以讓閱讀事半功倍,如果前言中沒有情節(jié)的概括,那么可以借助網(wǎng)絡上的導讀,有聲導讀,文字導讀皆可。比如借助《局外人》的導讀,可以整理出整本書情節(jié)的思維導圖,如下圖所示:
速讀如果不求速度就不能稱之為速讀,而閱讀的速度是可以訓練的,看書越多的人速讀效率越高。速度的提升必須要有閱讀的量化。單位時間的閱讀字數(shù),比如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從一分鐘閱讀400字,逐步提高到600字,真正做到一目十行,同時要注重整段閱讀,形成整體印象。例如《局外人》一頁大概500字,那么閱讀時自己每頁用的時間,內容的把握程度要有意識地去訓練。此外,一本書的閱讀完成時間,可以根據(jù)總字數(shù),在規(guī)定時間內讀完,比如《局外人》7萬字不到,按照要求,應該在2小時左右的時間內讀完。同時還可以制訂周閱讀、學期閱讀數(shù)量計劃,目標意識在有效速讀訓練中不可小視。
但速度是速讀的表面,真正的速讀應該是有精度的閱讀。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應該精選段落重點閱讀。以《局外人》為例,從情節(jié)上考慮,選擇在情節(jié)中起到起承轉合作用的段落,小說精彩的開頭、結尾,人物命運發(fā)生重要轉折的段落等。從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現(xiàn)上考慮,選擇對于表現(xiàn)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的段落,品咂滋味,會讓你對小說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局外人》段落節(jié)選:
在小停尸房里,他告訴我說,他進養(yǎng)老院是因為窮。自己身體結實,所以自薦當了門房。我向他指出,歸根結底,他也要算是養(yǎng)老院收容的人。對我這個說法,他表示不同意。在此之前,我就覺得詫異,他說到院里的養(yǎng)老者時,總是稱之為“他們”“那些人”,有時也稱之為“老人們”,其實養(yǎng)老者之中有一些并不比他年老。顯然,他以此表示,自己跟養(yǎng)老者不是一碼事。他,是門房,在某種意義上,他還管著他們呢。這時,那個女護士進來了。夜幕迅速降臨。玻璃頂棚上的夜色急劇變濃。門房打開燈,光亮的突然刺激一時使我睜不開眼。他請我到食堂去用晚餐,但我不餓。于是他轉而建議給我端一杯牛奶咖啡來。我因特別喜歡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議。過了一會兒,他端了一個托盤回來。我喝掉了咖啡。之后我想抽煙,但我有所猶豫,我不知道在媽媽遺體面前能不能這樣做。我想了想,覺得這無傷大雅。我遞給門房一支煙,我們兩人就抽起來了。
在情節(jié)上,這段屬于小說的開端,寫默爾索在母親遺體旁邊喝咖啡、抽煙,毫無波瀾的情節(jié),卻為后面情節(jié)的展開埋下了伏筆,沒有任何犯罪征兆的行為卻成了他被判死刑的重要證據(jù),而那個不起眼的門房卻成了證人,與后文相對照,顯出默爾索與這個世界相背的荒誕性。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默爾索在母親葬禮上隨心隨意地與人聊天、喝咖啡、抽煙。這種種異于常人的舉動,深刻展現(xiàn)了默爾索這個“局外人”的典型特征——冷漠,對一切都無所謂。
泛讀的過程往往是檢視閱讀內容的印證,在保證速度和把握內容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深度閱讀。所謂的深度閱讀,應該是帶有思考性質的個性化解讀。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會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但有些同學的讀書筆記寡淡無味,有些同學的讀書筆記卻深刻有內蘊,與其閱讀時的思考度有密切的關系。
審讀即審視閱讀,審視閱讀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文本精讀,精讀強調細讀,而審讀更注重閱讀的深度,是一種解疑式的探究性閱讀,或稱之為研究性的個性化閱讀。
通過審視閱讀,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質疑,提出自己的個性化解讀觀點,并且在對文本、寫作背景、作者個體思想的研究中為自己的觀點找到論據(jù)。解疑式的審讀方式可以進行深讀。有疑而讀與無疑而讀,閱讀效果天差地別。在之前的檢視閱讀過程中,多問為什么,然后去原文中一探究竟。學會質疑,敢于質疑,才能讓自己的思想逐漸走向深入。霍金的小兒子12歲時向霍金提了一個自認為愚蠢至極的問題,他為提問而感到后悔,霍金卻說:“問題蠢不蠢不重要,問才重要?!痹陂喿x過程中一定要積極思考,不盲目迷信他人言論,帶著審視的目光,快速而深入地閱讀整本書。比如在《局外人》整本書閱讀的指導過程中,學生在檢視閱讀階段就產(chǎn)生了許多個性化的閱讀觀點:
1.生活在荒誕裹挾著柔情,默爾索表面的冷漠是內心早已給出的答案。
2.生命的意義不在于享受,而在于認知。
3.別人所認為的不一定是自己所認同的,自己所想的不一定是別人所思的。
4.每個人都是荒誕的。
5.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為人知的另一個自己。
6.社會就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交易所。
7.沒有人在去世時時無辜的,因為人們總認為自己是有罪的,這是道德的枷鎖,沒人能躲開,哪怕你想做局外人。
8.生命的最高境界或許是蔑視宗教,蔑視死亡的傲然態(tài)度。
9.循規(guī)蹈矩,討好規(guī)則,討好大眾來獲得短暫安全感,慫得情真意切,又身不由己,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如此,但有人卻是局外人。
10.每個人都有可能當一次局外人。
11.底層社會的人更能看出生活的荒謬。
不難看出,這些個性化的解讀中,有些是正確解讀,甚至是深入的解讀,也有的是相對淺層的,甚至還有誤讀,比如“沒有人在去世時時無辜的,因為人們總認為自己是有罪的,這是道德的枷鎖,沒人能躲開,哪怕你想做局外人”,這句話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并不是加繆在《局外人》中所要表達的,甚至恰好是相反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文本中找依據(jù),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諸多的矛盾用他自己的觀點是解釋不通的,他就會重新理解整本書的主旨。
整本書的閱讀策略不一而足,而速讀是一把鑰匙。閱讀時我們應當專注如“局內人”,努力去適應文本的環(huán)境,去熟悉書中的內容,思考時我們應當清醒如“局外人”,冷靜而客觀地剖析,讀出整本書更為深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