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柔軟與溫情的嘆息:賴和小說中孩童形象分析探究

      2018-05-25 11:27:50龐博
      北方文學 2018年12期
      關鍵詞:阿金孩童魯迅

      龐博

      在臺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賴和無疑是一位先行者。他的文學作品體裁多樣,著眼于底層群眾的生存現(xiàn)狀,反映了臺灣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開啟了臺灣文學的新時代。在接受殖民主義、封建主義壓榨的當時的臺灣,作為文化協(xié)會的領導者之一的賴和積極參加社會政治運動,同時意識到“單是政治運動,不能算是完善的補救方法”。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的手段,同時文學又是使其崩潰的工具?!保?)面對未覺醒的民族,賴和行醫(yī)與參加政治運動的同時筆耕不輟,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反映了殖民與封建壓迫,同時反思著隱藏在民族問題下的階級壓迫。

      如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孩童,不僅受到整個社會約定俗成的呵護與關照,更有相關組織和法律的特殊保護,可謂溫室中的花骨朵。而在百年前的臺灣舊社會,不必談兒童教育成長,能否存活下來都尚成問題。賴和作品中的兒童更是悲劇的集合,他們多數生來就被置于苦難之中,穿梭在苦難中,任人擺布。本論文針對賴和小說作品,對其中的孩童形象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剖析孩童形象的內在意蘊,加深對賴和與當時的臺灣社會的理解。

      一、少年兒童形象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一)天真的花朵——穿梭在苦難的人間

      對于孩童的形象描寫,賴和更多的是側重神態(tài)和心理而非語言與外貌。對于孩童的外貌,賴和甚至不言一語。例如《可憐她死了》文中,阿金是全文最核心的人物,而賴和卻將最精致、細膩的筆墨留給了富戶阿力,而對于阿金,則只有簡單的神態(tài)描寫:“那命薄的阿金,仍是活蹦亂跳地跳來舞去?!保?)不需贅言,僅僅是神態(tài)描寫,賴和就可寫書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而孩童愈是天真爛漫,其悲劇性也愈強。

      賴和的作品《前進》的主角由兩個孩童擔任,他們穿梭在風雨中。孩童的形象并非生活中真實的孩童,而是極為抽象的。賴和一改質樸的文風,在文中毫不吝嗇地使用修辭和華麗優(yōu)美的辭藻,使用象征手法,以黑夜比喻臺灣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將文化運動的左翼右翼比作稚嫩的兄弟。他們的身世未知,流浪在外的原因未知,但參照賴和筆下的孩童形象,這兩個孩童也是天真的、無辜的。他們沒有生活經驗,極容易受到欺侮和迫害。“在這被黑暗所充塞的地上,有倆個被時代母親所遺棄的孩童。他倆的來歷有些不明,不曉得是追慕不返母親的慈愛,自己走出家來,也是不受后母教訓,被逐的前人之子?!保?)對他們慈愛的生母已經不在,他們想要追尋她;后母對他們惡毒,因此不得不踏上征途?!扒斑M”二字在全文反復出現(xiàn),營造出宏大的氣勢,寫出了賴和本人的決心和勇氣?!安皇芎竽附逃?,被逐的前人之子”寫出了兩個弱小無知的孩童悲慘的命運,暗示當時臺灣文化運動萌芽時期就要接受層層考驗和種種磨練。

      (二)現(xiàn)實的犧牲品——作為工具的存在

      賴和小說中兒童完全是工具性地存在于家庭和社會生活里。一是作為買賣換取金錢的工具,如在《善訟的人的故事》中,想要求林先生向志舍說情的人在哀求時說:“雖賺不到,兒子也須賣來還他,定不連累到先生。”(4)短短一語,透露的卻是貧苦人家難保生計走投無路時的底牌——賣掉孩子?!犊蓱z她死了》中的阿金被父母賣給阿跨仔官當童養(yǎng)媳,“準夫婿”不幸去世后為了生計不得不去出賣自己的身體,供富戶發(fā)泄性欲,甚至連妾的名分都沒有。當孩子阿金變成母親,還未迎來孩子的出世,就不幸跌入河中殞命?!澳莻€瞬間阿金已曉得自己是會被淹死的,很記掛著她的阿母,記掛著將要出世的孩子。此時天上皎皎的明月一切與吾無關似的仍是展著她的笑臉,放出她的萬道金光,照遍沉沉無聲的大地,只有河邊的秋蟲在唧唧地悲鳴著,好像為她唱著挽歌?!保?)賴和將阿金死時的場景寫得靜謐安詳,從孩子到母親,有著這樣悲慘命運的阿金卻可以從容赴死。從作者描寫阿金懷孕后生活比被包養(yǎng)前更加窘迫的情況來看,不難猜測,如果阿金沒有溺水,孩子出生后大致也是要迎來被賣掉的命運的。無論是赴死還是賣掉孩子,阿金毫無出路,面對的只能是悲劇結局。

      二是延續(xù)香火,打發(fā)無聊時光的工具。賴和筆下的悲劇往往發(fā)生在貧苦大眾身上,而在《未來的希望》中,阮大舍有很多土地,是不愁生計的。在他看來,孩童是自己取樂的工具?!半m然他原是懦弱的人,雖知道生存下去的是無用的生命,卻沒有斷然舍棄這生的意念,但一面又耐不得這生的寂寞,在這時候自然會希望著未來,期待著后的一代。所以到這時期大舍才感到無有兒子的缺憾。有一個會瓜瓜地啼哭、哈哈地嬉笑的孩子,寂寞的人生,定會得到很大的安慰?!保?)當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阮大舍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治療孩子的水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父親的責任。他“對于第一次做爸爸的歡喜,已完全失去?!保?)想著可以繼續(xù)生下一個小孩,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三是為了給成人宣泄不滿的工具。在《不如意的過年》中,平常不在意社會安寧秩序的查大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官威上街滋事,“隨便拉了一個兒童”(8),把孩童嚇到啼哭不僅沒有安慰,更是打了他一掌,將自己的一腔恨意發(fā)泄到無辜的孩童身上。賴和在此處寫道:“孩子原是弱者,誰都可以任意打他,他是不能抵抗的?!保?)“查大人自己,也覺得這兒童有些冤屈,雖是冤屈,做官的還是官的威嚴要緊。”(10)最終孩子跪在一邊,查大人卻去喝酒睡覺。統(tǒng)治者的專橫與暴政對平民百姓構成了直接壓迫,在《一桿稱仔》中賴和借助秦得參之口,從嘆息中說出“人不像個人,畜生,誰愿意做。這是什么事件?活著倒不若死了快樂?!保?1)而孩童是無知的,孩童愈是說不出一句話,愈是天真無辜,則愈透露出巡警的無理與殘酷。在《斗鬧熱》中,賴和圍繞雙方兒童的爭端和大人的介入,引出了大眾對于過去發(fā)生的斗鬧熱的回憶和議論。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可發(fā)現(xiàn)整個過程只是民眾為了爭面子的一場鬧劇。在日本殖民、官府剝削下的大眾,被欺侮時不發(fā)一語,孩子的矛盾只是他們?yōu)榱诵棺约簤阂智榫w的工具和借口。

      二、孩童形象的成因

      (一)現(xiàn)實社會的壓迫

      賴和小說中的孩童沒有一個擁有幸福的童年,他們穿梭在苦難中,面對的往往都是悲劇的命運和各種形式的壓迫。殖民者統(tǒng)治者殘害群眾生命、踐踏民眾尊嚴,使得臺灣人民維持生存都成困難。而那時民智未開,啟蒙工作還處于萌芽期,民眾即使想要反抗,即使不是徒勞,也是道阻且長的。孩童無知且天真,無論是面對統(tǒng)治者還是底層大眾,他們都是最弱勢的群體,因此被當做工具使用也是當時壓抑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必然結果。

      (二)賴和的悲憫情懷

      賴和對孩童的形象構造無一例外,全部是天真的、可愛的、無辜的,這體現(xiàn)了賴和本人的悲憫的人道主義情懷。賴恒顏于《我的祖父懶云先生》中言:“他悲天憫人的情懷,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行醫(yī)上,在許多的著作上。他也為弱者打抱不平。受五四運動的洗禮,對民族自覺的重要有相當的認識,因此對民族社會運動,積極的參與,尤其對啟迪民智認為是最重要的?!贬t(yī)者仁心,賴和不僅通過行醫(yī)來治療人民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給予他們關愛,更用悲憫之心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給予他們撫恤。賴和直面民族問題,同時批判毫無人性的資本家和警察,批判資本主義稅收制度對于民眾的壓迫與剝奪。與同時代位于海峽對岸的魯迅相比,面對底層群眾,賴和更多的是“哀其不幸”,少了許多“怒其不爭”。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某種意義上講也有她自己不反抗、向封建制度低頭的原因造成,賴和筆下的阿金是完全無辜的,她曾作為一個懵懂的兒童被賣掉,在沒有做錯任何事的情況下被命運捉弄,最終溺亡。賴和沒有提到政治組織,她接觸不到參與反抗運動的機會;也沒有設計讓阿金接受教育,因此通過教育自立自強也是不現(xiàn)實的。阿金一直是一個無知的天真的孩童、少女,在媒人做媒時,她看似可以回絕,但實際上給阿力哥當性奴是她不得不做的抉擇。與祥林嫂相比,阿金的悲劇是必然的,是她的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社會造成的。賴和對社會的批判是深刻的,對民眾的同情是飽含熱淚的。

      三、對比魯迅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林瑞明先生說:“身處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賴和,終其一生未曾見過魯迅,但深受魯迅影響。”賴和生前就已獲得“臺灣的魯迅”之稱,迄今為止已有大量研究論及賴和與魯迅的關系。對于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貧苦民眾,賴和更多的是“哀其不幸”,魯迅則更多是“怒其不爭”。這一點從二者對于兒童的書寫也可以看出來。

      魯迅作品中經典的兒童形象有閏土、阿發(fā)、雙喜,他們淳樸、活潑、善良。魯迅對他們是喜愛的,但也常常顯示出“怒其不爭”的悲哀。《故鄉(xiāng)》中閏土孩童時期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眼界,長大之后面對童年玩伴卻唯唯諾諾地叫著“老爺”,神情麻木少言寡語的閏土也是從機敏蓬勃的少年時期成長來的,少時不經世事純真無瑕,長大了開始害怕“犯上”。通過前文對于賴和筆下兒童形象的分析,我們可以得見,賴和筆下的兒童對于自己的悲苦命運是無能為力的,即使想要反抗也無可作為,只能被迫地成為成人的工具,或者在黑暗中毫無希望地前行。

      四、結語

      貫穿于賴和創(chuàng)作中的那種對侵略者、壓迫者、剝削者嫉惡如仇、毫不妥協(xié)的反抗精神,和那種對被污辱與被損害的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真摯愛護的悲憫情懷,直接影響了日據時期的臺灣一代抗日愛國作家,并深刻地影響直到今天的當代臺灣文學界。六十年來臺灣新文學的主流,正是繼承和發(fā)揚了賴和創(chuàng)作的胸懷祖國、扎根鄉(xiāng)土、關愛人民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從而結出了豐碩的果實。(12)

      賴和筆下對兒童的買賣、壓迫,使讀者看到了孩童艱難成長過程中遭受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迫害與創(chuàng)傷。賴和借助孩童這一特殊存在,反思和審視當時的社會,既反映了日據時期孩童的悲慘命運,同時突顯著成人世界、尤其是殖民者與統(tǒng)治階級的丑惡嘴臉。

      注釋:

      (1)卡勒.文學理論[M].李平,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2)施淑.賴和小說集[M].臺北:臺北洪范書店,1994

      (3)同上

      (4)同上

      (5)施淑.賴和小說集[M].臺北:臺北洪范書店,1994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同上

      (11)同上

      (12)賴和.賴和作品選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丁佳蒙.賴和小說中的“魯迅精神”[D].蘇州大學,2010.

      [2]劉紅林.賴和與魯迅[J].學海,2003(05).

      [3]顧清.“五四”大旗下的臺灣作家賴和[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02).

      [4]陳兆珍.賴和小說的寫作技巧[J].臺灣研究集刊,1996(04):70-78.

      [5]]李欣池.啟蒙與彷徨:論賴和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左翼思想[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3):141-145.

      [6]姜冰.余華長篇小說中的孩童形象分析[D].濟南大學,2015.

      [7]徐紀陽.賴和:魯迅的精神鏡像——《過客》、《前進》及其周邊[J].臺灣研究集刊,2010(06):85-92.

      [8]施淑.賴和小說集[M].臺北:臺北洪范書店,199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阿金孩童魯迅
      孩童之道
      我沒看見你,但我知道你是誰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嗯,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驚喜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8:45:27
      最美孩童時
      金色年華(2017年11期)2017-07-18 11:08:40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藍繡球開花就去找你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天使阿金的幸福約定
      鄂托克前旗| 同江市| 富源县| 资兴市| 津市市| 巩留县| 同德县| 克山县| 澄江县| 荆州市| 凤山县| 武陟县| 阳春市| 黄石市| 卢湾区| 南城县| 郸城县| 合川市| 仁寿县| 汝城县| 陇南市| 兴业县| 噶尔县| 肥城市| 石阡县| 和顺县| 婺源县| 武功县| 准格尔旗| 阿巴嘎旗| 云浮市| 汶上县| 龙江县| 城固县| 荃湾区| 五家渠市| 平乡县| 阿荣旗| 河曲县| 锡林浩特市|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