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劍鋒
摘要:當前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對朗讀教學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使得學生通過朗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不足,情感體驗還沒有完全喚醒。文章從字音和單句朗讀停頓及全篇意蘊把握三個方面談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與古代先賢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在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文言修養(yǎng)和水平。
關鍵詞:朗讀;字音;單句;意蘊;情感
文言文承載著我國古代悠久的文明,記錄著古代先賢的思想言行,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曾國藩在《家訓·字諭紀澤》中說,名詩美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這說明朗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當前文言文教學中的朗讀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教師認為朗讀不在考試的范圍內,是課堂上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于是花時間大講特講文言實詞和虛詞、文言文結構和藝術特點;把朗讀等同于死記硬背,讓學生課余時間進行;即使朗讀,也用音頻資料來代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缺失。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字音和單句的朗讀停頓及全篇意蘊把握三方面淺談朗讀體驗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讀準字音字調,是朗讀文言文的基礎
在古漢語發(fā)展到現代漢語的漫長過程中,字音、字義都發(fā)生了變化,倘若用現代漢語的音和調去朗讀,必然不能讀出原來的味道。因此讀準字音字調,是讀好文言文的基礎,不可小覷。
(1)讀準多音字。文言文中有些字讀音不同意味著詞性不同、意義不同、用法不同。如“為”,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中讀“wei”,是動詞,解釋為“是”;在“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中讀“wei”,是介詞,解釋為“給、替”。若不了解這些文言知識,怎么能讀準字音,朗讀好呢?
(2)讀準異讀字。在古今漢字中存在一種字形相同而古今讀音不同的現象,即古今異讀,包括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古音異讀。破音異讀是用改變字(詞)的通常讀音來表示不同詞性和意義的一種用法。如“沛公欲王關中”中的“王”,原為名詞,這里用作動詞,解釋為“稱王、為王”,要讀成去聲“wamg”。通假異讀是指甲字通假為乙字,即讀乙字的音。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的“馮”通“憑”,故要讀“ping”。古音異讀是有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姓氏等,因為專有,讀時仍讀保留下來的古音。如人名“禽滑厘”中的“滑”讀作“gu”;地名“吳廣者,陽夏人”中的“夏”讀作“jia”;官名“太子洗馬”中的“洗”讀作“xian”;器物名“高漸離擊筑”中的“筑”讀作“zhu”;姓氏“尉遲”為復姓,讀作“Yuechi”;族名“大月氏”中的“氏”讀作“zhi”;等等。結合文言基礎知識才能讀準這些異讀字,才能讀出“古”味,否則會貽笑大方。
二、讀清短句長句,是流暢朗讀文言文的關鍵
古代的文章基本上是沒有標點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有標點的文言文,其中的標點都是今人加上去的。雖然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都有標點,但一個短句或長句中會包含多層意思,不可能標出短暫停頓,今天的漢語句子也是如此。因此,朗讀文言文時需要在適當的地方停頓才能將語意讀正確。
(1)根據文言句意和上下文意,讀出句子的停頓。首先結合已有的標點符號、課文注釋及上下語句意思,初步理解句子;其次分析句子中哪幾個詞連在一起朗讀,哪個詞與哪個詞之間有停頓,準確把握句子內部的自然停頓,這樣在朗讀時才能更符合句意。如“今天下三分”的停頓劃分應為“今/天下三分”,錯誤的停頓劃分為“今天,下三分”,這樣與原句的意思不相符。此外,文言文中四字句(或是散句,或是駢句),同詩詞中的四字句一樣,都是兩字一停頓。其他非四字句的散句,有一字、三字、四字及其以上字數停頓的,主要考慮句子意義的相對完整。若每句話都停頓準確了,那么文章的整體停頓也就把握準了,這樣才達到朗讀出美文的效果,否則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2)根據文言語法知識,讀出句子的停頓。在朗讀文言句子時,一般在成分之間要作短暫停頓,這主要集中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及倒裝句式中。如“沛公,軍霸上”,是主謂之間的停頓,“沛公”與“軍”之間短暫停頓;“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是動賓之間的停頓?!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為賓語前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為定語后置;“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為介賓結構后置。因此,要讀準句子的停頓,必須理解句子,分析句子的結構成分,這樣才能把握句子中的停頓。
(3)根據其他文言知識,讀出句子的停頓。文言文中往往單獨在一些重要的虛字處停頓,朗讀時加以突出。我們常見的在一些句首助詞和關聯詞語后面,一般也要有短暫的停頓。如“夫”“蓋”“且”“惟”“故”“然”“而”“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此外,在文言文中以單音詞為主,有時連用的兩個單音詞,在白話中變成一個雙音詞,在文言文里卻要將兩個單音節(jié)詞分開來讀。如“今齊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里是一個詞,在朗讀時“地”和“方”中間應有停頓。文言句子中出現地名、姓名、爵位、官職等時朗讀應充分加以注意。如“長樂/王回/深父”,其中“長樂”是地名,“王回深父”是姓王名回字深父的一個人。
三、讀出全篇意蘊,是朗讀文言文的最高境界
以上兩個例子談了文言文字音、字調及句子的朗讀停頓,掌握了這些還不能說是讀出文言文的意蘊和美感來,還要從文章的整體上把握一些朗讀的技巧,現結合蘇軾的《赤壁賦》來談這個問題。一是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思想情感運動軌跡?!冻啾谫x》的結構為:夜游赤壁一主樂客悲一主客問答一客喜而笑,反映了主、客的“樂”“悲”“喜”。而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被貶黃州,由于內心憤慨不平,借助游赤壁寫賦抒發(fā)感慨。賦中所流露的“人生無?!钡谋Ш蜁邕_心情,就是這種復雜情感的表現。由此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運動的線索和軌跡,就準確掌握了全文的朗讀基調。二是借助有聲語言的視覺聯想和創(chuàng)作過程,在朗讀的聲音和語調上與人物的情感起伏變化相契合,這樣才能感悟到人物的悲和喜。如第一段游覽赤壁美景和第二段飲酒歌詠部分,要讀出歡快語調;第三段慨嘆人生短促無常,要讀出悲愴的語調;第四段表述自己的人生觀,要讀出雄辯的語調;第五段感情由悲而喜,要把這種喜悅讀出來。三是文中長句、短句相間,有偶有散,句式靈活多變,要準確把握好朗讀節(jié)奏,將輕快的節(jié)奏和低沉的節(jié)奏相互轉換好,讀出美感。第一段和第二段部分語速逐漸加快,語調逐漸升高。第三段語速放慢,逐漸低沉;第四段蘇子釋然、心中疑惑頓解,語速和語調與此相反。這樣在朗讀中有高有低、有升有降,句式變化錯落有致,讀出美感、讀出意蘊。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說明朗讀體驗在理解文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體驗本身也是對文言文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的一個過程。這樣就形成了“理解全文一朗讀體驗一深入理解全文”的良性循環(huán)模式,學生完全喚醒情感體驗,也就準確體味出全篇的意蘊。同時,教師要加強古代文學修養(yǎng),積累文言知識,掌握朗讀技巧,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朗讀水平、范讀能力及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能力。教師要結合文言文的主題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出有創(chuàng)意的、高效的朗讀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感悟先賢的智慧,提高學生文言修養(yǎng)和文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