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壽“春秋筆法”下的劉備

      2018-05-26 09:48邵飛飛
      卷宗 2018年10期
      關(guān)鍵詞:陳壽三國志劉備

      摘 要:陳壽在《三國志》中,為曹操及其繼承者立本紀,以曹魏為正統(tǒng),而為劉備、孫權(quán)及其繼承者僅寫了傳,這似乎可以看出陳壽尊魏抑蜀的態(tài)度,但筆者通過比較、分析《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吳主傳》及《史記·高祖本紀》等文獻史料,從一些細節(jié)處,看到了陳壽對劉備偏愛的春秋筆法。

      關(guān)鍵詞:陳壽;三國志;劉備;春秋筆法

      對于陳壽在《三國志》之中“帝蜀”還是“帝魏”,東晉時期的習(xí)鑿齒在《漢晉春秋》中以晉承漢、奉蜀漢為正統(tǒng),認為曹魏為篡逆,習(xí)鑿齒的所言所行,正式的挑起了關(guān)于《三國志》的帝統(tǒng)的爭論,這也是對陳壽是否使用曲筆的質(zhì)疑。這一舉動,使得后來陳壽遭到許多史學(xué)家不同的評價。學(xué)者們從不同角度為切入點,對陳壽尊魏還是尊蜀問題進行探討與闡釋,這對于現(xiàn)代學(xué)習(xí)陳壽史識及《三國志》的幫助是很大的,但是大多學(xué)者是從整體上出發(fā),從細節(jié)角度看問題的較少。從細節(jié)著手,通過對比等方法來看陳壽在《三國志》中對魏、蜀的態(tài)度問題。

      一、陳壽作《三國志》的背景

      陳壽,字承祚,漢、晉巴西郡安漢縣(現(xiàn)在的四川南充市)人,西晉時期著名的史學(xué)家。陳壽少時勤學(xué),曾入成都蜀漢太學(xué),師從譙周,熟讀并精研《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學(xué)名著,由于陳壽“聰警敏識,屬文富艷”,備受太學(xué)師生的嘉贊,為他后來的仕宦以及著史生涯打下了堅實的才學(xué)基礎(chǔ),然而由于他的性格,使他在仕途中幾經(jīng)沉浮,后為“規(guī)閣令史,宦官黃浩專權(quán)弄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貶黜”。蜀漢被西晉滅后,陳壽入晉為官,“幸有司空張華愛其才,舉為孝廉,升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此間著成《諸葛亮集》二十四卷,受到晉武帝的高度贊賞,升任著作郎,領(lǐng)本郡中正,自此開始其新的仕途。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吳,最終結(jié)束了漢末以來百余年來,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重新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而陳壽也開始整理、收集《三國志》史料,書中為曹操及其繼承者立本紀,以曹魏為正統(tǒng),而為劉備、孫權(quán)及其繼承人立傳。素稱”文章宏富,善構(gòu)新詞”的西晉文學(xué)家夏侯湛當(dāng)時正在撰寫《魏書》,見到陳壽的著作后,覺得自己的工作已無意義,“便壞己書而罷”。

      陳壽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上書給皇帝,稱贊陳壽的《三國志》一書“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fēng)化”,并請求派人采錄,《三國志》因此得而流傳于世?!度龂尽返膯柺溃瑫r人皆稱贊其書、其人。當(dāng)然,在贊譽聲中,難免會有不一樣的聲音。東晉時期的習(xí)鑿齒在《漢晉春秋》中以晉承漢、奉蜀漢為正統(tǒng),認為曹魏為篡逆,習(xí)鑿齒的所言所行,正式的挑起了有史以來關(guān)于《三國志》的帝統(tǒng)的爭論,而陳壽無疑也遭到許多史學(xué)家的批判與攻擊,但筆者從《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武帝本紀》等本紀、列傳中發(fā)現(xiàn),陳壽運用了一些“春秋筆法”,來表達對劉備的崇敬,以及陳壽帝蜀的微意。

      二、陳壽“春秋筆法”的具體表現(xiàn)

      1、稱謂上的不同

      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劉備、孫權(quán)立傳,其名分別為《先主傳》、《吳主傳》。《吳主傳》中的“吳”字,表示的是孫吳的國號,在傳中陳壽以“權(quán)”、“孫權(quán)”等稱之,并且貫之全傳;而在《先主傳》中的“先”字,有對已去世者尊稱之意,如“先王”、“先人”、“先輩”等,另外在《先主傳》中,陳壽始終稱劉備為“先主”,而且陳壽在寫《三國志》時,劉備以過世許久,從此可以看出,陳壽對劉備的尊敬與偏愛。

      正如清代史學(xué)者錢大昕在《跋三國志》中所說“陳承祚,蜀人也,其書雖帝魏而未嘗不尊蜀?于蜀二君書先主、后主而不名,于吳諸君則曰權(quán)曰亮曰休曰皓,皆斥其名;蜀之甘皇后、穆皇后、敬哀皇后、張皇后皆稱后,而吳之后妃但稱夫人,其書法區(qū)別如此”;又在《三國志辨疑序》中說道“魏氏據(jù)中原日久而晉承其禪,當(dāng)時中原士人知有魏而不知有蜀吳也。自陳祚書出,始正三國之名,且先蜀而后吳,又有《楊戲傳》載季漢輔臣贊,數(shù)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吳也。存乎季漢之名者,明乎蜀之實漢也。”除此之外,陳壽在《先主傳》與《吳主傳》中始終稱曹操為“曹公”,并未因為曹操后來身份的變化,而對其有更高的稱呼,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陳壽內(nèi)心對劉備尊之、敬之的態(tài)度。

      清代趙翼也說,“《吳志》孫權(quán)稱帝后, 猶書其名?!妒裰尽穭t不書名, 而稱先主、后主。陳壽曾仕蜀, 故不忍書故主之名, 以別于《吳志》之書權(quán)、亮、休、皓也。此又陳壽不忘舊國之微意也”。從上述諸例中不難看出, 陳壽運用“春秋筆法”來表達內(nèi)心感情上的傾向性,對于誰為正統(tǒng),在此不做討論與說明。

      2、《先主傳》與《高祖本紀》的比較

      從《先主傳》與《高祖本紀》的比較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諸多細節(jié)上,劉備與劉邦有著驚人相似的地方。

      第一,都描寫了劉邦與劉備在出生前后的異象。劉邦之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劉備幼時其家“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馀,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dāng)出貴人”,雖然在孫權(quán)稱帝、曹操為魏王都有異象出現(xiàn),但并未從一開始言明。

      第二,在于對其非凡外貌的描寫。劉邦“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其外貌兼有非凡之處,有帝王之相。關(guān)于“垂手下膝”,舊題后漢康孟祥等譯《修行本起經(jīng)·菩薩降身品》有云:“今生大圣人……平住手過膝,是故一切禮”,由此,也可以看出“手過下膝”者不同凡俗的特征。另外,“顧自見其耳”是形容這個人耳朵特別大,這也是一種非凡外貌的描寫。《藝文類聚·人部》引《列仙傳》曰:“務(wù)光,夏時人,耳長七寸;陽都女,耳細而長。眾皆言,此天人也”。與此相反,陳壽在《魏志》四紀,即《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中,對曹魏六帝的形貌卻無一記載?!段褐尽匪募o中沒有瑞相佳貌的描述,絕不是沒有東西可寫,而是陳壽不樂意寫。

      第三,在喜好方面。劉邦“常徙王媼、武負酒”,而劉備兒時也不喜歡讀書,反而喜歡狗馬、音樂,喜好美麗的衣物,可見他們兒時都不愛學(xué)習(xí)。

      第四,在待人方面。劉邦仁而愛人,喜歡施舍他人,度量大、善待下人,因此跟隨他的人眾多,先主劉備認為“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倆人都重視民眾的力量,知道以人為本。

      第五,在個人志向方面。劉邦“常?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劉備“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dāng)乘此羽葆蓋車?!薄?/p>

      第六,出生地位方面。劉邦為沛豐縣中陽里人,而劉備“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yè)”。

      第七,二人都曾出現(xiàn)過帝王之氣。《高祖本紀》中有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徙往常得季”,《先主傳》中同樣也出現(xiàn)過類似現(xiàn)象,“臣父群未亡時,言西南數(shù)有黃氣,直立數(shù)丈,見來積年,時時有景云祥風(fēng),從璿璣下來應(yīng)之,此為異瑞。又二十二年中,數(shù)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

      通過這些史料的對比與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劉備在很多地方都像漢高祖劉邦,再加上陳壽認為劉備“蓋有高祖之風(fēng)”,那么劉備繼承漢室更具合理性與可能性;另外,陳壽仿照《史記·太史公曰》的論贊形式,在每篇紀傳的結(jié)尾都附有以“評曰”開頭的一段議論文字,發(fā)表自己對篇內(nèi)某人某事的評價和看法。另外,陳壽在《三國志》中,原有《敘錄》一卷,是仿照《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敘傳》體例寫的,雖然失佚了,但從此可以看出,陳壽可能有意為之,仿《史記·高祖本紀》,將劉備情況寫出來,來進一步表達他自己內(nèi)心對劉備、蜀政權(quán)的偏愛微意。

      3、《吳主傳》、《武帝本紀》與《先主傳》之比較

      通過比較《吳主傳》、《武帝本紀》、《先主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些文獻資料中都有提及到漢高祖劉邦。孫策任命孫權(quán)為吳王之時,其詔書云“蓋圣王之法,以德設(shè)爵,以功制祿……近漢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周天子策命曹操為魏公的詔書中,“朕以不德,少遭愍兇……率土之民,朕無獲焉,即我高祖之命墜于地”;這些都是孫權(quán)、曹操承漢德一種托詞,他們想要通過這種正式的形式來合理的繼承漢室正統(tǒng),而劉備除在上書獻帝有言“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外,在傳記的最后,陳壽對劉備的評論中也再次提及,“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其風(fēng),英雄之器焉”,并且這是直接出于陳壽之口,也最直接的表達了陳壽對劉備德行上的贊同,陳壽運用“春秋筆法”,更委婉的表達陳壽對劉備、蜀國的眷顧之情。

      再者,從陳壽對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人的評價上,更進一步反映出了陳壽對這段歷史的直接看法。在孫權(quán)的評語中,比較客觀地評價了孫權(quán),有優(yōu)點也有“性多嫌忌,果于殺戮”的不足;《先主傳》中一開始便言先主有“高祖之風(fēng)”,這里直接把先主作為高祖的繼承者看待,之后對劉備的評語雖然是“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陳壽不愧為杰出的史家, 他并不因崇敬而失去公正與冷靜,他也大膽地指出劉備基業(yè)之不及曹魏, 確也是能力差異所致。在言及此事時, 或多或少流露出一點淡淡的遺憾。強調(diào)了劉備“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在對曹操的評語中除了肯定其權(quán)術(shù)等方面外,對曹操的人品卻只字未提,這里便可看出陳壽以客觀的態(tài)度肯定了曹氏的能力, 卻看不出對其為人的崇敬之情。而對劉備的評論,則與曹氏恰成對照,不難看出陳壽內(nèi)心對劉備的無限稱崇之情。即于比較中見真情, 于剪裁處寓深意,于實錄中存褒貶。對于先主托孤孔明之舉認為這是“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被看作古今君臣關(guān)系之最高風(fēng)范, 其贊譽也無以復(fù)加。

      在比較中可以看出, 陳壽對三人的評價固然是從事實的角度來論述,但作者的態(tài)度、感情、用語諸方面的傾向性則是明顯的。史家在某種情勢下有使用曲筆, 人皆知之。但又因不已于懷,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種方式以曲折地表達出內(nèi)心的隱衷,有時甚至在空白處作文章。陳壽在《三國志》中, 也費盡苦心在史料的剪裁取舍上下功夫, 使細心的讀者從中有所領(lǐng)悟。

      4、遣詞造句方面

      古代對于帝王、諸侯等的衣食住行等用詞有細微的不同,對不同等級的人所用的詞是不同的,甚至是在表達同一意思也有不同的用詞,比如,同是記戰(zhàn)爭,有伐、侵、入、戰(zhàn)、圍、救、取、執(zhí)、潰、滅、敗等不同的寫法。同是記殺人,有殺、弒、盡殺、誘殺、殲等不同的寫法。這在 《三國志》中也有所表現(xiàn)。文獻中對曹操死的描述是“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對孫權(quán)的死則寫成“薨,時年七十一”;而對劉備死的用詞則是“殂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古書有云“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雖然對“殂”未有解釋,但在《虞書·帝堯》中有“堯殂落,百姓如喪考妣”的說法,在《虞書·舜典》中也有“帝乃殂落”的記載,堯、舜可謂是古時品行良好的帝王,因此可以看出陳壽將劉備與古代圣賢相比,表達了陳壽對劉備的尊崇之情。這些遣詞造句簡潔卻含意豐富、深刻,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的傾向,而且也給讀者以深刻地影響。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陳壽因為身處晉朝等局限,在修史上有所顧慮而不得不尊魏,但是在其內(nèi)心深處,他是偏向劉備以及蜀政權(quán)的,因此只能采用“春秋筆法”的表達方式,把他的價值判斷寓于看似平淡的語句之中。平淡的背后,則是陳壽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論。用簡約的文字表達陳壽的微言大義,用謹慎的用字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好惡褒貶,不明言而閱讀者自見其所指,這就賦予了史學(xué)以強大的政治功能,增強了后世史官的憂患意識和責(zé)任感,同時瞞過以曹魏為正統(tǒng)的晉朝。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849頁。

      [5](東晉)習(xí)鑿齒.漢晉春秋[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6](唐)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唐)劉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書店,2005.

      [9](清)趙翼.廿二史劄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清)錢大昕.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注釋

      1.(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849頁。

      2.(唐)房玄齡:晉書·陳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37頁。

      3.(唐)房玄齡:晉書·陳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37頁。

      4.(唐)房玄齡:晉書·陳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38頁。

      5.(清)錢大昕: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85頁。

      6.(清)錢大昕: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00頁。

      7.(清)趙翼:廿二史劄記[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年,第81頁。

      8.(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41~343頁。

      9.(晉)陳壽:三國志·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71頁。

      10.(晉)陳壽:三國志·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72頁。

      11.(晉)陳壽:三國志·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72頁。

      12.(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43頁。

      13.(晉)陳壽:三國志·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77頁。

      14(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44頁。

      15.(晉)陳壽:三國志·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71頁。

      作者簡介

      邵飛飛,女,山西省陽泉人,鄭州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xué)。

      猜你喜歡
      陳壽三國志劉備
      讀懂劉備
      稱象
      陳壽不懼強權(quán)
      劉備與徐州
      《三國志演義》的“知遇”之感
      陳壽:有才也要講究說話方式
      陳壽:有才也要講究說話方式
      劉備別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三國志》的書名
      胶州市| 革吉县| 蓬安县| 囊谦县| 肃南| 阿巴嘎旗| 贡山| 义乌市| 泰安市| 神池县| 三门县| 文登市| 兴化市| 仙游县| 象山县| 定陶县| 台南县| 阿克陶县| 射阳县| 河源市| 九江县| 津南区| 怀安县| 泾川县| 新昌县| 达拉特旗| 武强县| 清徐县| 皋兰县| 江门市| 兴安盟| 璧山县| 四子王旗| 永修县| 南召县| 平遥县| 六枝特区| 云和县| 宁海县| 寿光市|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