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俊
石膏山景區(qū)位于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部,地處山西晉中、長治、晉南三地交界處,離大運高速仁義出口8公里,與介休綿山、沁源靈空山景區(qū)鼎足而立。景區(qū)面積6370.1公頃。境內峰巒起伏、松林蔥郁、流水淙淙、山路盤旋、景觀奇險,自然環(huán)境幽深奇麗,氣候宜人。以“雄、奇、青、秀、巧”為特色,為中國北方少有的山水俱全的名山。
石膏山不產石膏,會滑翔的鼯鼠棲居在大山懸崖上,它們?yōu)鹾诎l(fā)亮的糞便(中藥“五靈脂”)流落到洞壁上,形成一條條黑色脂膏,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當作巖石滲出的膏脂,便名為“石膏山”。
剛到石膏山景區(qū)入口,我眼前便已是遍山蒼翠。遠處的山,層巒起伏,霧氣彌漫,時隱時現;近處的樹,郁郁蔥蔥,競相生長。伴隨著嘩嘩的流水聲,仿佛進入了仙境一般,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清靜新鮮,無噪聲煩耳,無污染傷身。萬綠叢中,蒼勁有力的紅色大字“石膏山國家森林公園”赫然醒目,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fā)光。大門兩旁特色飯店、賓館傍山而立,與各種娛樂設施混于一體,彌漫著一種天然山水的淳樸與現代都市繁華相應的濃濃獨特氣息。
10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潮濕陰暗的平房,我曾住在里面負責賣門票。當時做飯、取暖都是土灶臺,搗碳、生火、倒灰渣是我每天起床后雷打不動的三部曲。眼睛被煙熏得發(fā)澀的感覺以及我被嗆得一次次逃奔的情景歷歷在目。一盞昏黃的小燈、潮濕得似乎能擠出水的被褥、凸凹不平的分不清是土還是磚的地上總有幾只叫不來名的小蟲子竄來竄去,直叫人發(fā)怵。我當時常常感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人跡罕至。如今,石膏山景區(qū)已是國家4A級旅游景點,省級地質公園。
無論地理環(huán)境,還是天然條件,石膏山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四峰環(huán)抱,峰峰聳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還有溶洞名剎,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紅葉,杜松寶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朝山拜謁、登臨神游的歷史名山。從自然資源類型角度看,除溫泉外幾乎包括了山西自然資源的全部內容;從資源配置角度看,石膏山的山水風光特色呈強勢的差異組合,是大院文化、宗教文化的理想互補資源。而大運高速公路的建成又縮短了不同旅游資源間的時空組合,從而使得石膏山以自然特色為主體的旅游資源,在全省乃至中國北方地區(qū)更顯突出。
石膏山植被保存得特別完好,森林覆蓋率高達95%,樹種繁多,計有喬、灌木44個科239種之多,主要為油松、側柏、杜松、白皮松、落葉松、云杉(古稱杄樹,有青杄、白杄之分)、遼東櫟、鵝耳櫟、元寶楓等。其中又以油松為最,素稱“油松之鄉(xiāng)”。杜松和白皮松則是石膏山特有的風景樹種,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石膏山完好的自然植被造就了它特別良好的環(huán)境質量,林區(qū)空氣含菌量極低。據實地測算調查,每立方米空氣含菌量589—1965個,僅達城市繁華區(qū)的1/500—1/800,加之在森林的降溫作用下,林區(qū)的夏季氣溫要比山外低10%左右,被譽為“高原翡翠、避暑勝地、天然氧吧”。
面對石膏山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太岳山國有林管理局認識到只有在保護森林資源和文物的基礎上根據特色適度開發(fā),才能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經過專家踩點調研,制訂了石膏山景區(qū)的總體規(guī)劃。太岳山國有林管理局與石膏山旅游發(fā)展文化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簽訂開發(fā)協議,遵循“在開發(fā)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fā)”的原則,除了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外,對文化資源修舊如舊、保留遺址,對所有露天碑進行剝苔、去塵、清理、拓印,對各個景點的歷史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出版了《石膏山志》《石膏山佛教》等書,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還通過不斷與知名協會合作、舉辦佛教法事等,提升景區(qū)文化內涵及品牌影響力。
石膏山景區(qū)從文物資源保護到綜合整治、從基礎建設到景點開發(fā)、從宣傳推介到管理服務,均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4年,石膏山景區(qū)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景區(qū)、省級旅游休閑度假區(qū)。
景區(qū)入口處路旁有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河,沿著它就可以到達石膏山腳下?!八?,是石膏山景區(qū)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河水,沿著彎曲的河流嘩嘩流出,日夜不停,養(yǎng)育著靈石縣南關鎮(zhèn)的幾萬人民,生長著成群的牛羊,滋潤著上千畝的良田,被當地人稱為“生命河”。石膏山的水有4個特點:清是其中之一。無論是清清的湖水,還是潺潺的流水,無論是急流,還是緩流,你從任何一個有水流的地方打一盆水,都有是一清到底,根本無雜質在其中。甘甜是石膏山水的另一特點。經過水質檢測部門的檢驗,石膏山水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是適宜人體飲用的優(yōu)質泉水。來此的游客,都會忍不住彎下腰,雙手掬一把,如飲甘飴?!按蟆笔鞘嗌剿挠忠惶攸c。石膏山孕育著豐富的水資源,無論天有多旱,石膏山的水都一如既往,日夜不停地流著,根本無斷流跡象。石膏山的水還特別“多”。遍布壑谷溝澗,不可勝數,可謂“溪水跌宕多瀑布,溝谷蜿蜒有澗流”。
峰回路轉,石膏山腳下是寬大的停車場,全是工匠們用石頭和水泥鋪成。清新的停車線,清楚地告示著人們停車的位置。再往前行50米,就是梵音橋。橋下水流潺潺,橋上石柱林立,人流不息。遠處山峰突兀,如虎如豹,各具情態(tài),近處花草飄香,香氣襲人。越橋而過,便到了石膏廟的臺階腳下。拾階而上,臺階寬窄不同,形狀各異,有寬石全鋪,有碎石堆砌;有青石,有紅石,每走一步都能體會不同的境界。前面的山羊道是最險的,兩面全是深溝懸崖絕壁,中間一條窄窄的臺階小道,成45°的角向上延伸,若不是有兩根鐵鏈相護,恐怕會有不少失足的。扶鏈而蹬,晃晃悠悠,眼望腳下,深不可測,不寒而栗,有時游人竟四肢爬行而上,驚出一身冷汗。
攀上山羊道,便是梵音洞寺廟。寺廟修建于天然的梵音洞內。傳說是宋朝抗金將士楊六郎捐獻1000兩白銀修建而成。寺廟內神像林立:有的慈眉善目、有的杏眼圓睜、有的含情脈脈、有的疾惡如仇,有紅臉的、有白臉的,形狀各異,表情不一,給游人以不同的感受。
在梵音寺,我恰逢正在宣傳防火知識的石膏山派出所所長。他戴著護林防火的紅臂章,手里拿著宣傳資料,一邊散發(fā),一邊告訴我:當年老職工很多已經退休,森林公安也換了一批又一批?,F在的職工多為80、90后,年輕人為林業(yè)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這幾年石膏山景區(qū)發(fā)生了巨變,職工遷入新居,工資翻倍地增長,生態(tài)建設、旅游開發(fā)等給周邊村民和林區(qū)職工都帶來了機遇。現在石膏山林區(qū)職工及轄區(qū)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裕。他邊說邊爽朗地笑著,拿著宣傳資料走向了不遠處的游客。
一路瀏覽,一路欣喜。重建后的景區(qū)景觀奇險,峰巒起伏、溝谷呈V字形且極彎曲。仁義河兩岸峰壁千仞,咄咄而峙,伴有瀑布和懸谷,山清水秀,一派壯觀景象。途經的龍王洞、白衣庵、杉樹院、天竺寺等景點,都坐落在海拔800米的巖下或溶洞之中,風雨無侵。這些寺廟建于明代,古老雄偉,在玲瓏剔透中顯出莊嚴肅穆。里面的各種雕塑或端坐,或站立,或冥思,神態(tài)各異。多數名山,或因釋教聞名,或以道教蜚聲,而石膏山則以儒、佛、道“三教”齊全、“三教”融合兼秀美旖旎的自然風光譽滿海內外。這為石膏山的“奇”。奇絕的地方還有蓮花洞,鐘乳一層一層似盛開的蓮花,地下積泓一潭,水質清澈,如飲醇漿。讓人禁不住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瀏覽著一個個景點,我不得不贊嘆石膏山的“藏”?!扒旯潘露粗胁?,半崖松柏依云栽?!比肷接[勝,行一程,只見得一景,愈見愈奇,方知天工安排之巧。只有身臨其境,方能領略到石膏山的奧妙。
登上觀日臺,紅日茫茫,林海滔滔,現出數串金色的光環(huán),輝煌壯麗。憑欄而坐,俯瞰山下,村莊窩鋪小巧玲瓏,人如蟻行車如蟲,道路形如一條縫。登山的人來到這里,都會贊嘆不已。經過自己的長途跋涉,一步步地攀登,歷經艱難險阻,最終攀到山頂。而這也恰似一代代林業(yè)人薪火相傳、攻堅克難、戮力同行,為建設綠色太岳奮斗的歷程。他們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默默奉獻、砥礪前行,忠實踐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美麗太岳的職責與使命,在讓綠色成為山西“底色”的征程上一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