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雜志推出“汶川地震十年十人”封面報道,看到同事采訪心理援助者李曉景的稿件時,勾起了我的思緒。6年前,汶川地震4周年之際,我曾到北川采訪過李曉景及他的心理援助機構,他帶我認識了芬姐——一名因地震失去女兒,接受心理援助后走出困境,并在心理援助機構當起志愿者的女性。
第一次見到芬姐時,她正在心理援助場所看護一群孩子,她講了她愈合創(chuàng)傷后成為志愿者幫助他人的故事,又帶我到位于爾瑪小區(qū)的家中探訪。相比起丈夫因為受打擊而變得消極和酗酒,她明顯更加健談和開朗,或展示個別媒體來采訪她時的情景,或翻看心理援助的照片,或逗弄住在樓上的好友收養(yǎng)的嬰兒。從她的言行中,我能體會到那種因為幫助人而獲得快樂的滿足感。只有說到女兒時,她才會泛紅眼眶。
6年過去,她現(xiàn)在過得怎么樣?我連忙向熟識她的人打聽——2017年11月丈夫因病離世后,芬姐一直和養(yǎng)女楊揚生活在一起。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她從短暫的悲痛中走了出來——“現(xiàn)在還有小楊揚,自己不行了,娃娃咋辦呢?”為了給丈夫看病,家里花光了錢,如今的芬姐撿起家里的三輪車,成了女車夫,每天風里來雨里去掙錢補貼家用。
熟識她的人特別提到,這幾年,芬姐從事的心理援助工作也沒落下——她利用空余時間,去給很多家庭做心理輔導;她建了個微信群,網(wǎng)羅了有同樣遭遇的爸爸媽媽,一起分享新生活。群的名字叫——永不放棄。
與那些在抗震救災中付出了艱苦努力,收獲了各種榮譽的人相比,芬姐無疑是平凡而普通的。她也曾絕望、也曾焦慮,但正如這十年一直幫助芬姐的中科院心理專家傅春勝所說,“無論經(jīng)歷了什么,盡管現(xiàn)實還有創(chuàng)傷,有壓力,她依然和很多人一樣積極、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依然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有向往?!边@是一種向上的力量。